-
肺癌流行病学研究年度进展2022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本文对2022年1月1日至12月10日国内外肺癌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随着肺癌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和精准医学的开展,全球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大规模人群队列和生物银行的建设推动了肺癌的病因学研究,阐明肺癌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慢性病共病、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关联对肺癌一级预防策略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罕见胚系变异、嵌合基因组变异、“表观时钟”、循环细胞游离DNA(cfDNA)甲基化和血浆代谢物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有助于优化肺癌个体化风险评估模型和提高肺癌早期筛查效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可揭示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诊疗数据之间的深层关系,提升肺癌的筛查效能。上述研究发现为肺癌精准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形成性评价在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获得及时、有效反馈信息改进和调整教学的过程。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梳理了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形成性评价在理论框架研究、评价方法探索、教学效果检验、评价体系构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形成性评价在本科临床医学教育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形成性评价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欠缺和对形成性评价的创新性研究不足,并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用于研究、开发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科学,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完成需要人类智能的复杂任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语言识别、图像理解、遗传编程、机器人工厂和专家系统等专业领域。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不仅会引起患者外观与体型的改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临床中,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具有维持姿势的重要功能、脊柱外科手术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使得脊柱侧凸的诊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大规模诊筛工作中易出现工作量大、易疲劳、高误诊率及漏诊率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发现AI技术具有的对样本数据内在规律和表征的深度学习能力,可应用于脊柱侧凸的诊断、筛查、手术决策、术中操作、预测预后和保守治疗等专业领域。然而,AI技术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脊柱侧凸临床诊疗应用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数据采集不规范、技术研发难度大、技术固有缺陷、过度依赖及法律伦理等问题。借助文献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共享网络,对近年来国内外AI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趋势和总体概况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AI技术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过程、多元化”考核在口腔颌面影像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培养合格的口腔临床医生,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性考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影像专业基地实施了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改革。在过程性考核部分,首先,通过增加学员工作量表的填写,及时反馈学员培训情况,真实反映考勤记录;其次,在临床培训与理论教学中,综合评价学员的课堂表现,提升其综合思考临床问题的能力。在结果性考核部分,弱化传统理论考核方法,强化综合性临床问题研究能力。考核前指导学员灵活选题,规范PPT格式;考核后综合评分,由专家提出意见,提升学员的临床自信、科研自信,帮助学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通过对考试方式的梳理、考核结果的分析,“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员培训成果,为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地改进和推广建立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 E教学模式联合SP在普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7E教学模式[激发(elicit)、参与(engage)、探索(explore)、解释(explain)、精制(elaborate)、评价(evaluate)、延伸(extend)]联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在普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实习的8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进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观察组运用7E教学模式联合SP开展教学。考核两组实习护生理论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组间非技术性技能评分。采用SPSS 22.0进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实习护生理论成绩[(89.36±2.13)vs.(87.64±2.07)]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92.07±4.33)vs.(85.19±3.4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生的非技术性技能评分(人文关怀能力、能激发学习兴趣、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对疾病的理解深度和护理能力、知识延伸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问题决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E教学模式联合SP应用于普外科护理实习带教,能更好地提升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护生非技术性技能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临床护理教师培训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构建的临床护理教师培训模式的效果。方法:构建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护理教师特点的临床护理教师培训模式。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实施,然后以柯氏模型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对已经完成5个阶段培训的临床护理教师进行调查,分别比较6期培训对象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效果及差异。共收回问卷138份,其中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回收率为93.48%。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结果:培训对象在反应层面对培训时间、考核形式和组织管理3个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学习层面,认为培训对晋职晋级和科室临床护理质量的促进作用有不同意见( P<0.05);在行为层面,培训对象在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医院及医学会教育培训授课两个方面的任务有差异( P<0.05);在结果层面,完成培训的临床护理教师都参与了不同类型的护理教学工作。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临床护理教师培训模式能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慕课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慕课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1日收录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发文量、期刊分布、基金支持、著者分布、被引频次、文献类型和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将导出的资料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借助频数分析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纳入文献754篇,分别收录于262种期刊;以医学教育类期刊为主;基金资助率达50%;黄坪、张欣、李鑫辉等7人为核心作者;以人体解剖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类课程应用研究最多;慕课应用研究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评价包括终末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平台考核、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5大方面;研究热点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在护理教育、中医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结论:近5年,慕课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发展迅速,核心作者已形成,但缺乏深度合作。未来应增加实验(训)类课程的应用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实验性研究的设计及课程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开课的护理本科教学班设为观察组( n=20),采用课堂教学与雨课堂平台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2018年同期开课、学生数量相同、实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班设为对照组( n=20)。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两个班次学生的研讨课、模拟授课和课终理论考核成绩及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学生的模拟授课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1, P=0.834),观察组学生的研讨课成绩[91.18±1.20]( t=3.09, P<0.05)和课终理论考试成绩[78.63±6.28]( t=3.33, P<0.05)高于对照组,且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t=-3.33, P<0.05)、发现问题能力( t=-2.17, P<0.05)、独立思考能力( t=-2.53, P<0.05)、知识整合能力( t=-3.86, P<0.001)、自主学习能力( t=-3.12, P<0.05)及对护理教师角色功能的认同感( t=-2.53, P<0.05)、主动学习的意识( t=-3.13, P<0.05)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t=-4.46, P<0.001)得分高于对照组。 结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战"疫"斗争实践中探索提升中医药课程学术内涵的有效路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发,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深度学习的引导等展开反思。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中医理论教学的整体融合,提升中医学术含量,重视理论与临床的交融;通过中医药知识体系的挖掘与整理,构建清晰的学术传承概念谱系。在对中药的教学中,应当融入对药性理论的再认识和多维度研究,通过多种学科交叉整合,为中医药开拓发展新的方向做好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融合深度学习与改进GA的内科微课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融合深度学习与改进遗传算法(GA)的内科微课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有效性,并分析内科教学的微课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温州医科大学大四学生34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n=174)和对照组( n=174)。在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后,对照组开展理论与实习教学,并强化制作微课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组接受对照组中除强化教学内容外的所有教学干预,并开展微课教学实验。教学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内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并设计基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GA的模型评估课程教学质量。 结果:实习前,两组学生年龄、专业课平均绩点、性别构成、对内科学的兴趣程度、每周互联网使用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实验教学结束后,研究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考核分数分别为(91.6±6.0)分、(84.9±5.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9.6±6.4)分、(73.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04、18.98,均 P < 0.001)。 结论:融合微课、微视频的内科教学模式改革能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效果,基于BP网络和GA的评估模型对教学质量的评估精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