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消癥饮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消癥饮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120 例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 例),试验组给予消癥饮颗粒口服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纳肛;对照组予消癥饮颗粒口服,疗程均为4 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带脉区、下焦区、腹股沟区域红外热成像温度数据进行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1h后,试验组下焦[(33.60±0.40)℃]及腹股沟[(33.78±0.30)℃]区域温度较治疗前[下焦:(34.09±0.34)℃,腹股沟:(34.49±0.28)℃]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下焦:(34.02±0.29)℃,腹股沟:(34.54±0.25)℃,治疗1h后:下焦:(34.05±0.26)℃,腹股沟:(34.51±0.22)℃]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下焦区[试验组:(33.13±0.41)℃,对照组:(33.42±0.25)℃]及腹股沟[试验组:(33.21±0.29)℃,对照组:(33.86±0.29)℃]区域温度较治疗前[试验组:下焦:(34.09±0.34)℃,腹股沟:(34.49±0.28)℃,对照组:下焦:(34.02±0.29)℃,腹股沟:(34.54±0.25)℃]及治疗1h后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8.14%)优于对照组(77.19%)(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癥饮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能够明显降低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下焦区及腹股沟区域红外热成像热值,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周氏红鹿方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周氏红鹿方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收治的80例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周氏红鹿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及前列腺液常规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卵磷脂小体水平均增加,且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氏红鹿方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型)较单独西药的疗效更好,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前列腺液常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及中药配伍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数据,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核心证型,探索其病机演变规律,并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8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经中药口服干预的UC缓解期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运用Medcase Chart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探索UC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规律及核心中草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UC缓解期患者302例;以黏液血便、易腹泻、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阵发性腹部隐痛、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为临床核心证候群;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虚毒蕴证为核心证型;病机演化可分为3个环节:脾气亏虚为UC发病之基;湿热蕴结、气血痰瘀凝滞,为UC加剧之源;病程日久,湿热痰瘀分别形成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导致内生癌毒,为UC恶化之本。药物配伍方面,脾气亏虚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脾虚湿困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砂仁、防风;脾虚毒蕴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乌梅、槐花、黄连、防风。结论:UC缓解期以脾虚为本,健脾益气为治疗根本,佐以理气、和胃、活血、止血、祛湿、清热、解郁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不同中医证型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中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015年6月-2019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500例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并比较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血小板压积(platelet crit, PCT)、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 larger cell ratio, P-LCR)、FIB、D-二聚体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各指标对中医证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500例患者经辨证分为3组,其中湿热下注证组286例(57.2%)、血瘀湿重证组132例(26.4%)、脾肾阳虚证组82例(16.4%)。各组间MPV、PDW、P-LCR、FIB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其中血瘀湿重证组较湿热下注证组MPV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降低( P<0.05) ;脾肾阳虚证组MPV、PDW、P-LCR水平高于湿热下注证组与血瘀湿重证组( P<0.05或 P<0.01),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湿热下注证组与血瘀湿重证组( P<0.05或 P<0.01)。FIB (AUC= 0.592 9)和D-二聚体(AUC =0.673 1)对于DVT血瘀湿重组和脾肾阳虚组的鉴别诊断有统计学意义( P<0.01)。MPV(AUC=0.601 5)、PDW(AUC= 0.615 4)、P-LCR (AUC =0.606 1)、FIB (AUC =0.616 4)和D-二聚体(AUC =0.721 8)对DVT湿热下注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的鉴别诊断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MPV、PDW、P-LCR、FIB和D-二聚体与DVT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其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中医微观辨证客观指标的有效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裂孔疝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确诊的HH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信息,完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判定及胃镜下表现分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HH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完全相同(χ 2=88.140, 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郁质(58例)、气虚质(56例)、湿热质(51例)、痰湿质(45例)、阳虚质(27例)、阴虚质(21例)、平和质(17例)、血瘀质(17例)、特禀质(8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 2=129.753, P<0.05),其中肝胃郁热证与湿热质、阴虚质对应;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对应;脾胃虚寒证与阳虚质、气虚质对应;气郁痰阻证与血瘀质、气郁质对应;气虚血瘀证与气虚质对应;胃镜下表现与中医体质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 2=123.189, P<0.05),其中无食管炎与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对应;反流性食管炎A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B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C级无明显对应关系,D级与阴虚质对应。 结论:HH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多见,且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有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前葡萄膜炎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专科就诊并经体质评分判定为病理体质的患者196例,应用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分。采用 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评分各领域的相关性。 结果::196例患者中单纯体质者147例,复合体质者49例。经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及体质评分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体质评分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的形、情有显著相关性(均 P<0.05),与神无显著相关。经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类型中医体质中,气虚、痰湿、血瘀、阳虚、阴虚体质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的形有显著相关性(均 P<0.05);气郁体质与情有显著相关性( P=0.001);而湿热体质与形和情均有显著相关性(均 P<0.001)。 结论::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与中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且对形的影响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蔡连香治疗盆腔炎症所致输卵管性不孕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蔡连香教授认为,盆腔炎症所致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以瘀为主,临床可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瘀结、寒湿瘀阻4个证型,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基于经方,审证求变,临证中还应重视精血理论,注意扶正祛邪,避免损伤阴血。其善用中药灌肠和外敷法,并灵活应用药对,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氯吡格雷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评估。采用数字荧光杂交测定CYP2C19的基因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对CYP2C19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遗传平衡检测;中医体质分型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阳虚质18例(18%)、阴虚质30例(30%)、气虚质18例(18%)、痰湿质51例(51%)、湿热质14例(14%)、特禀质2例(2%)、血瘀质27例(27%)、气郁质4例(4%)、平和质11例(11%);CYP2C19*2基因多态性分布为CYP2C19*2(A/A,突变纯合子)21例(21%)、CYP2C19*2(A/G,杂合子)33例(33%)、CYP2C19*2(G/G,正常纯合子)46例(46%),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375;CYP2C19*3基因多态性分布为CYP2C19*3(A/A)1例(1%)、CYP2C19*3(G/A)14例(14%)、CYP2C19*3(G/G)85例(85%),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8;与A/A基因型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2位点G/G基因型与痰湿质( OR=5.105,95% CI:1.308~19.928, P<0.05)、血瘀质( OR=12.557,95% CI:1.741~90.558, P<0.05)存在相关性。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痰湿质患者最多;氯吡格雷CYP2C19*2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CYP2C19*3位点突变率;急性脑梗死患者痰湿质、血瘀质与氯吡格雷CYP2C19*2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医四诊仪客观观测464例慢性肾脏病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四诊仪客观观测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运用中医四诊仪收集CKD 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判定,同时分析中医证候与患者基本病情特点的相关性。结果:464例CKD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虚证为本,兼有标实之证。本虚证中以脾气虚证最为多见,占24.6%(114/464),后依次为肾阳虚证、心气虚证、肾阴虚证、心血虚证、脾阳虚证、肺阴虚证;标实证按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为瘀血、湿热、水气、湿浊、浊毒。不同CKD分期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随年龄增长,虚证比例逐渐增高。不同CKD分期与中医本虚证分布存在差异( χ2=57.48, P<0.001),与本虚标实证分布无差异( χ2=2.59, P=0.957)。 结论:经中医四诊仪测定,CKD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虚证为本,兼有标实之证。CKD 3期中医证型以脾气虚证、肾气虚证为主,CKD4期以脾气虚证、肾阳虚证为主,CKD 5期以心气虚证、肾阳虚证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龙江医派以乌头汤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黑龙江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