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瘘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瘘(RUG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PRP治疗的8例RUGF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PRP治疗相关资料如首次治疗时间、首次治疗后住院时间、有无不良事件等。随访至首次治疗后6个月,评估瘘口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体重指数、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等。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结果:8例RUGF患者中,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范围)为58.5岁(27.0~75.0岁),中位病程(范围)为14个月(4~120个月),瘘口最大径为(4.50±2.62) mm,PRP血小板浓缩倍数为(4.02±0.48)倍。首次内镜下PRP注射治疗时间为(21.88±4.52) min,中位首次治疗后住院时间(范围)为2 d(1~2 d),中位治疗总次数(范围)为4次(1~5次)。瘘口愈合时间为(2.57±1.72)个月,7例RUGF患者在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愈合、1例患者瘘口缩小,术中、术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8例RUGF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体重指数,以及健康调查简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20.91±2.15) kg/m 2比(18.67±3.21) kg/m 2、(86.88±13.35)分比(58.13±20.34)分、100分(0~100分)比0分(0~100分)、(83.06±11.74)分比(56.94±28.86)分、(67.88±26.77)分比(31.88±13.08)分、(81.88±13.87)分比(46.25±24.02)分、(76.56±22.60)分比(37.50±26.73)分、100分(0~100分)比0分(0~100分)、(78.00±17.37)分比(51.50±22.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3.87, Z=2.06, t=-3.03、-4.26、-4.73、-6.06, Z=-2.06, t=-4.32; P=0.012、0.006、0.039、0.019、0.004、0.002、0.001、0.039、0.003)。 结论:内镜下注射自体PRP治疗RUGF安全、有效,对较小瘘口(最大径≤6 mm)有明显促进愈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期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住院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60例纳入研究。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收集其年龄、孕周、高血压病程、既往史、孕产次数、孕前体重指数(BMI )以及实验室血常规、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白蛋白浓度以及24 h尿蛋白浓度、尿蛋白量检查结果。260例患者中,眼底有无视网膜病变分别为60、200例,并据此分为视网膜病变组、无视网膜病变组。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2个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变量为自变量,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无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病变组患者孕周( t=4.875)、孕前BMI ( t=2.779 )、最高收缩压( t=-4.799 )、最低收缩压( t=-4.797 )、最高舒张压( t=-4.226 )、最低舒张压( t=-4.226 )、血小板低值与高值及其波动( t=7.701、2.504、-6.083)、血清白蛋白浓度( t=13.255 )、天冬氨酸转氨酶( t=-2.272)、尿素氮( t=-5.117 )、肌酐( t=-2.735)、尿酸( t=-2.130)、24 h尿蛋白浓度( t=-7.801)和24 h尿蛋白量( t=-7.5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o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最高收缩压、血小板低值、血清白蛋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 P<0.05 )。 结论:高收缩压、低血小板、低血清白蛋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期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VTQ和FIB-4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肝脏外科手术前肝脏储备功能明显受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肝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肝脏储备功能(LFR)受损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肝脏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最终入组173例患者,其中男性135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8.6岁。将患者分为LFR明显受损组( n=11,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即ICG R15≥20%)和对照组( n=162,ICG R15<20%)。比较两组VTQ、FIB-4、血小板计数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FR明显受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诊断LFR明显受损的效能。 结果:LFR明显受损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VTQ和FIB-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FIB-4( OR=2.112,95% CI:1.342~3.325)和VTQ( OR=4.382,95% CI:1.380~13.918)是LFR明显受损的危险因素(均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FIB-4、VTQ诊断肝脏外科手术患者LFR明显受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098(灵敏度72.8%、特异度90.1%、准确度89.0%)、0.990(灵敏度90.9%、特异度79.0%、准确度79.8%)和1.8 m/s(灵敏度81.8%、特异度77.8%、准确度78.0%)。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LFR明显受损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FIB-4和VTQ。 结论:基于VTQ和FIB-4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肝脏外科手术患者LFR明显受损的效能良好,VTQ可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术前评估LF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损害关联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pSS发生肾损害的关键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南京鼓楼医院419例pS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Randomizr软件包按3∶1的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315例)和验证组(104例),建模组根据有无肾损害分为2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pSS患者肾损害的显著差异因子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图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 结果:419例pSS患者中127例(30.3%)发生肾损害,其中肾功能不全89例(70.1%),血尿86例(67.7%),蛋白尿107例(84.2%),肾小管酸中毒49例(38.6%)。与无肾损害相比,肾损害组病程长[3.00(1.00,8.00)年与1.00(0.30,5.00)年; Z=2.33, P=0.005],更易发生乏力[35.1%(33/94)与23.5%(52/221), χ2=4.49, P=0.038]、血细胞(三系)减少[白细胞计数4.50(3.30,6.75)×10 9/L与5.40(3.70,8.05)×10 9/L, Z=2.02, P=0.043;血红蛋白99(79,111)g/L与120.00(109.00,128.00)g/L, Z=6.59, P<0.001;血小板计数152.00(89.25,204.25)×10 9/L与188.00(117.99,241.00)×10 9/L, Z=2.61, P=0.009],炎症反应更重[ESR 48.50(29.75,86.25)mm/1 h与26.00(11.00,52.00)mm/1 h, Z=5.83, P<0.001;CRP 5.80(3.40,18.45)mg/L与4.40(2.60,11.40)mg/L, Z=2.33, P=0.020],抗SSA/抗SSB抗体阳性率更高[79.9%(75/94)与62.0%(137/221), χ2=9.49, P=0.002;37.2%(35/94)与18.1%(40/221), χ2=13.31, P<0.001],而肺部累及相对较少[20.2%(19/94)与33.9%(75/221), χ2=5.93, 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LASSO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9分[ OR值(95% CI)=9.019(3.294,24.689), P<0.001]、干眼症[ OR值(95% CI)=2.853(1.502,5.422), P=0.001]、贫血[ OR值(95% CI)=3.819(1.913,7.626), P<0.001]、补体C3[ OR值(95% CI)=2.453(1.233,4.879), P=0.011]、低白蛋白[ OR值(95% CI)=6.898(3.007,15.821), P<0.001]及CRP>8 mg/L[ OR值(95% CI)=2.168(1.136,4.139), P=0.019]是pSS患者肾损害的显著预测因素。预测组和验证组的AUC(95% CI)分别为0.851(0.806,0.896)及0.832(0.742,0.922),模型图和DCA均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临床效能。 结论:该模型预测因素简单易得,区分度及校准度良好,可作为一种早期筛选pSS肾损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相关指数与溶栓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血小板体积相关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这些参数的组合与接受静脉溶栓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研究人群依据MRS评分(modified rank in scale,MRS),分为MRS≤2和MR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NLR( OR=1.045, 95% CI:1.032~2.350, P=0.03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 OR=4.212, 95% CI:1.074~16.513, P=0.039),MPV×NLR/血小板计数(PLT)( OR=5.711,95% CI:1.342~24.298, P=0.018),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 OR=1.015, 95% CI:1.001~2.372, P=0.03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IHSS)评分( OR=1.266, 95% CI:1.111~1.443, P<0.01)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NLR、MPV、MPV×NLR/PLT、PDW、NIHSS评分是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PV×NLR/PLT可以较好地预测3个月后AIS神经功能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衰减参数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影响UAP检测值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并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存在肝脏脂肪变性的慢性肝病患者130例,应用iLivTouch检测UAP以及肝脏硬度(LSM);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和外周血小板(PLT)计数。以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为依据,分析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准确性及特异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影响UAP值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1级43例,F2级47例,F3级32例,F4级8例;UAP与BMI( r = 0.363, P < 0.001)、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r = 0.380, P < 0.001)呈正相关。BMI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为UAP值的独立预测因素;UAP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2、F≥3和F = 4的截断点分别为276 dB/m、288 dB/m、293 dB/m,其敏感度分别为0.379、0.500、0.750,特异度分别为0.930、0.922、0.836。 结论:超声衰减参数不仅可以明确慢性肝病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脂肪变性,还可以较好地评估其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在不同CYP 2C19基因分型患者中比较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在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患者中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维卡格雷Ⅱ期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维卡格雷的Ⅱ期临床研究于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国内18家中心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携带CYP 2C19 *2或*3功能缺失(LOF)等位基因将患者分为LOF携带组(111例)和非LOF携带组(90例);以上两组中,按治疗方案又分别分为维卡格雷5 mg组、维卡格雷6 mg组、维卡格雷7.5 mg组及氯吡格雷组。在基线、负荷量服药后6~8 h、随机后7~10 d及随机后第28天分别采用VerifyNow测定P2Y 12反应单位(PRU),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比(%IPA)。主要研究终点为第28天的%IPA。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入选的患者中,每组选取8~12例作为预设的亚组进行药代动力学检测,测量参数包括最大血浆浓度时间点(T max)、最大血浆浓度(C 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最终入选201例患者,年龄(58.8±8.5)岁,其中男性139例(69.2%)。非LOF携带患者中,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在各检测点的PRU和%IP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LOF携带患者中,负荷量服药后6~8 h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的%I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14.2,31.5)%比19.8(11.0,28.6)%比29.5(20.9,38.0)%比12.9(3.9,21.9)%, P=0.038],随机后7~10 d 4组的%IPA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2.4(14.2,30.5)%比34.4(26.1,42.6)%比39.8(31.8,47.9)%比24.7(16.3,33.2)%, P=0.001],随机后第28天维卡格雷各治疗组的%IPA有高于氯吡格雷组的趋势[30.4(21.3,39.6)%比36.5(27.2,45.7)%比40.8(31.8,49.8)%比30.7(21.2,40.2)%, P=0.056]。共35例患者接受了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在非LOF携带者中,不同剂量维卡格雷组与氯吡格雷组的代谢产物M15-2的C max值和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在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6)h·μg -1·L -1比(6.8±2.7)h·μg -1·L -1比(9.2±3.3)h·μg -1·L -1比(4.2±1.9)h·μg -1·L -1, P=0.020]。 结论:在CYP 2C19基因非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具有相同的抗血小板作用,但在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常规参数对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PR)预测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48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72例(非DV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血常规化验和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 χ2检验、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DVT组术前及术后3 d NLR、术前RPR、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分别为10.920±7.120、7.190±3.390、(0.090±0.040)%、(4.800±1.480) g/L、(5.960±3.370) mg/L,非DVT组分别为4.650±1.930、6.020±2.430、(0.058±0.020)%、(5.680±1.730) g/L、(3.910±3.06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56、-2.065、-5.069、2.867、-3.458,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RPR及术后3 d 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 OR)=1.171,95%可信区间( CI):1.016~1.350, P<0.05)。与术后D-D曲线下面积比较,术前NLR、术前NLR与术前RPR联合检测、术前NLR与术后D-D联合检测、术前RPR与术后D-D联合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730、2.368、2.278、2.200、2.814, P<0.05)。 结论:术前NLR、RPR及术后D-D在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NLR与RPR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D-D,而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38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PDW是否升高分组(PDW降低组、正常范围组、升高组)并进行亚组分层,分析PDW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用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表示]的关系,同时分析PDW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PDW降低组、正常范围组、升高组的PDW、T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322、10.745,均 P<0.01)。不同抗凝质量患者的PDW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532, P<0.05)。ROC曲线显示,PDW预测华法林抗凝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1,95%CI:0.524~0.737, P=0.023。PDW<14%、14%~<16%、16~<18%、≥18%四组间的PDW、T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075、11.638,均 P<0.01)。而PDW<14%、14%~<16%、16~<18%三个亚组间PDW、T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3, P=0.401)。16~<18%、≥18%两个亚组间的PDW、TT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54、6.712,均 P<0.01)。 结论:血小板分布宽度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达标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考虑作为预测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的随访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861例接受肝活检术、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30 IU/ml)且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 χ2检验、Ridit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大部分(72.24%)患者存在明显的病理损伤,肝功能正常组的肝纤维化程度高于异常组( P<0.001)。17.54%患者存在肝脂肪变。绝大部分(97.33%)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染色阳性,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50.87%。影响肝脏病理严重程度的正相关因素为碱性磷酸酶水平,负相关因素为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白蛋白及血小板水平;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4.142、102.386, P<0.001),以阴性组最严重。 结论:CHB患者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肝功能水平与肝脏病理严重程度并不一致,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及强度、白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