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黄元御中气观浅谈乌梅丸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黄元御认为,人与天地相参而化生元气,元气内蕴阴阳,阴阳之间便是中气,中气作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当枢纽运转."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脾胃之气由此产生.脾以升为枢机,以阳气为用,以温运脾气,温升肾水,温畅肝阳,化生和风,温养君火为用;胃以降为枢机,以阴气为用,以清降水气,潜敛相火,生化肾水为用.中焦运化精微生血濡养周身;肝为血海,受纳余血,并运化血中之至精纯者化生胆汁;胆汁为水质,内裹相火,潜藏于下焦,蒸化肾水化生肝木温升而形成循环.中虚湿盛,致肝阳虚郁与肝血胆汁内生乏源,相火浮散,湿火际会,阴阳摩荡生风,可调治以乌梅丸.乌梅丸酸甘辛苦合用,调和中焦气机升降,温化湿邪,温畅肝阳,恢复肝血胆汁化生,用大剂酸性药物泻相火,敛阳熄风,具有温中燥化、养血暖肝、通畅郁结、潜相熄风之功.其酸苦辛甘并用的组方思路,基于中虚湿化病机之下肝阳、肝血、相火、肝风胶着为病的特殊病理机转,涵盖了后世关于厥阴风木为病的基本治疗思路.同时,风为百病之长,致病极多而常隐匿难觉,在清散外风之外,乌梅丸开拓了以酸甘柔养、崇土安相、酸苦泄相、酸敛肝风为代表的内风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脂质肾毒性学说探析慢性肾脏病"湿邪内蕴"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及"从湿论治"的潜在靶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脏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CKD起病隐匿、病程缠绵,"湿"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还能夹杂风、水、热、瘀、痰、浊、毒等一种或多种实邪加重CKD的病情,"湿邪内蕴"在CKD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从湿论治"CKD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自"脂质肾毒性"学说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学研究逐步揭示了脂代谢在CKD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与机制.笔者通过对"脂代谢"与"湿"的特点进行梳理,认为脂代谢紊乱可看作是CKD中"湿邪内蕴"的重要微观表现,脂代谢重编程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炎症、水液代谢等方面从而呈现"风湿""水湿""湿热"等证,同时"调控脂代谢"亦是"从湿论治"CKD的潜在靶点.本文基于脂质肾毒性学说探析CKD中"湿邪内蕴"的现代科学内涵,并从调控脂代谢角度解析CKD"从湿论治"的生物学机制,希冀为临床中医治疗CKD提供理论依据与新的思路,发挥中医既病防变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任顺平从湿论治霉菌性食管炎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霉菌性食管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西药治疗本病存在耐药性及不易根治等诸多问题.任顺平教授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基础,湿浊内蕴为发病关键,湿瘀酿毒为进展要素.针对此病因病机,任师主张治疗本病当以健脾、祛湿、通络为法,即健脾固本、祛湿治标,兼活血化瘀以防湿毒酿生,常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方治疗,同时注意随证加减,临床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从脾胃论治老年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尿道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是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常反复,缠绵难愈,西医抗菌治疗效果欠佳.尿道综合征归属中医学“淋证-劳淋”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用药经验,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湿浊内蕴,病性为本虚标实,而脾胃亏虚为发病关键,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而生内湿,而湿邪又碍脾胃之运化,互为因果,相互交错,脾旺湿自去,湿去则脾健,故治疗以健脾胃为核心,兼以化湿,标本兼顾,从脾胃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湿邪"角度论治焦虑障碍躯体化症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情志病湿邪内蕴证所致临床表现与焦虑障碍躯体化症状类似,但是所用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截然不同.本文从中医"湿邪"的角度论治西方心理学的"焦虑障碍"的躯体化症状.从中医湿邪的主要性质提出对焦虑障碍躯体化症状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力求于从新的角度,用前人的智慧结晶,为辨证论治焦虑障碍躯体化症状提供新思路,并希望对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赤志教授治疗慢性肝炎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赤志教授系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对治疗各种肝病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跟师学习中,略有感悟,现将张师诊治慢性肝炎经验整理如下.1 对慢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肝炎一般属于中医“肝着”、“胁痛”、“郁证”、“黄疸”、“鼓胀”等范畴,对于慢性肝炎,张师认为,多为内蕴湿热,邪伏血分,或感受疫毒等,致使肝失疏泄,气血壅滞.肝主疏泄、藏血,如肝疏泄失职,则气机壅滞,进而血瘀.肝气抑郁,气血凝滞,传之与脾,从而致脾气不运,纳呆乏力.肝脾在功能上密不可分,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的升降,并疏利胆汁,使得胆汁顺利进入肠道,从而帮助脾胃消化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功能,当肝气郁结,土不得疏,可引起脾的功能失司,脾的气血生化及运化功能失常,使得肝血不得滋养,又可加重肝的病变.肝体阴而用阳,受邪日久,易耗伤阴液,肝肾同源,肝阴不足易致肾阴亏耗,或素体阳虚者,湿邪易从寒化,致使脾肾阳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淑莲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验辑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从本虚标实,湿邪内蕴,日久兼瘀的病因病机;依标本缓急,分为急性发作期祛邪扶正利湿为要、慢性发作期扶正兼祛余邪养血为要、迁延终末期谨守病机,随证治之等分期论治等方面总结杨淑莲教授中医诊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验,并附典型医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临床表现为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排泄过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过量的尿酸钠结晶盐聚积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部位,可造成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1]. 痛风的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2013年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16 . 85% ~18 . 32%,女性为7 . 88% ~9 . 30%;痛风患病率男性为0 . 83% ~1 . 98%,女性为0. 07% ~0. 72%,较以前明显上升[2]. 中医药已被较广泛应用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经验[3]. 中医学中痛风归属为"热痹""着痹" "历节" "痛风"等病的范畴[4]. 《金匮要略》中记载:"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朱丹溪著《格致余论》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做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说明痛风之病因是血分受热,寒浊凝滞,郁于阴分. 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因是阴寒水湿,湿邪外侵皮肉筋脉;内因为平素偏嗜肥甘,湿热壅滞于中、下焦. 寒湿之邪互结,郁而化热,或湿热蕴肤,致使病变部位红肿灼热,久则蚀骨. 综上所述,痛风多为湿浊、痰瘀、血虚等病理因素引起. 结合其好发人群及发病诱因,其发病基本病机为素体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加之思虑、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滋生湿浊,内蕴化热,煎津成痰,久则入络化瘀. 在此基础上,兼以感受外邪或过度疲劳,浊邪凝聚,气机逆乱,痰瘀相并,气滞血瘀而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四妙散治疗痛风的临证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笔者临证体会,中医经典古方四妙散对于痛风的治疗有良好疗效,现浅谈如下.1 病因病机分析"痛风"病名首次见于金元时期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根据症状描述,与古代医籍中的痹症、历节等十分相似,可归属于同一病症.《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本病在风、寒、湿的作用下,造成类似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屈伸不利、疼痛,甚至灼热肿胀症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明历节病是以肝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侵犯为诱因,致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朱丹溪认为该病形成与风寒、痰湿、劳累、酒色等有关.结合临床,笔者认为痛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倦、饮食失调,过食肥膏厚腻,导致脾失健运,肾失排浊,痰浊内蕴,聚而为瘀,久则化热,再兼外感风邪,阻滞气血经络,内外相搏,以致湿、热、浊、瘀侵袭肢节而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复发性感染,临床上以簇集性水疱排列呈带状,沿周围神经走行呈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1,2]. 本病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范畴,相关描述可见《外科准绳·缠腰火丹》"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名缠腰火丹" [3];《外科大成·缠腰火丹》"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4]. 患部多出现灼热,针刺样疼痛,知觉过敏前驱症状. 水疱簇集成群排列成带状,沿一定神经部位分布,好发于单侧,偶见对称者,附近淋巴结肿大. 中医学角度分析带状疱疹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以致肝胆火盛,或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则脾失健用,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蕴,兼外受毒邪,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5,6]. 带状疱疹主要辨肝胆火盛与湿盛,临床以肝胆火盛为多见. 经治疗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为气滞血瘀,亦可理解为病毒滞留与火邪、湿邪结合而成,西医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称之为"蛇串疮后遗神经痛"[7]. 约 20%的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症状消退后常见的后遗症状,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疼痛,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8],如郁症患者常伴有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就是明显的"因病致郁""久病多郁""因郁病重",在治疗中也应加以高度重视[9].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泻肝火、利湿热,忌食辛辣,必要时可辅以外用药物或加以理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