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脏异位脂质沉积与糖尿病肾脏病脂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肾脏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内就已发现有异位脂质沉积,其可引起肾内细胞发生脂毒性损伤。异位脂质沉积主要与脂肪酸摄取、氧化利用失衡及脂代谢紊乱有关。本文从异位脂质沉积导致肾脏结构改变、肾内异位脂质沉积形成以及其形成后导致肾脏受损诱发糖尿病肾脏病最新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就基于上述机制进行的治疗进行了总结,为糖尿病肾脏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敌草快中毒致急性肾损伤肾活检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农药中毒是我国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百草枯的禁止销售和使用,敌草快(diquat, DQ)成为首选的联吡啶类除草剂。近年来DQ中毒病例持续增多,是目前中毒研究的热点 [1]。DQ中毒主要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预后与摄入量存在明确相关性,对人的致死量为6~12 g(即浓度为20%的DQ溶液56.10~112.20 mL),尚无特效解毒剂 [2]。值得注意的是,肾脏既是DQ吸收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DQ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2,3]。无论是多见的经消化道途径,还是本团队报道的经肌肉注射途径中毒病例 [4],DQ中毒患者均易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了更好地了解DQ中毒致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仅有尸检病理报道 [5],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首次取得2例DQ中毒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审号:2020-SR-099),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铁死亡参与急性肾损伤的新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临床肾脏综合征,由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引起,以急性短暂肾功能降低为主要病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临床有效治疗策略有限。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铁死亡作为一种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铁依赖性、非凋亡形式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以铁过载、活性氧积累和脂质过氧化为典型特征,在横纹肌溶解、脓毒症、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使用肾脏毒性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中扮演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铁死亡的诱发和防御机制及其参与AKI的作用途径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延伸,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挽救性治疗80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L-AmB)在血液病患者中挽救性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既往抗真菌治疗失败后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血液科接受L-AmB治疗的80例血液病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AmB疗效的因素。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中,确诊IFD 9例(11.2%),临床诊断IFD 43例(53.8%),拟诊IFD 28例(35.0%)。L-AmB挽救性治疗有效率为77.5%,中位每日剂量3(1~5)mg·kg -1·d -1,中位用药疗程14(8,25)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缓解状态( OR=4.337,95% CI 1.167~16.122, P=0.029)和用药疗程( OR=1.127,95% CI 1.029~1.234, P=0.010)是影响L-AmB疗效的独立因素。L-AmB相关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和寒战(5.0%)。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8.8%,主要为1~2级。肾毒性发生率为11.3%,主要为1~2级。 结论:L-AmB治疗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的IFD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细胞胆固醇代谢与脂质肾毒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脂质肾毒性"假说将脂质代谢引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研究领域。脂质的重要组分胆固醇在病理状态下可异位沉积于肾脏及足细胞中,参与CKD发生和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诸多研究已揭示足细胞胆固醇代谢异常的机制及其在足细胞功能改变和肾脏损害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足细胞胆固醇稳态的调节途径、足细胞胆固醇代谢与CKD的关系,阐述了胆固醇代谢紊乱导致足细胞损伤的新机制,并探讨了针对足细胞胆固醇代谢紊乱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铁死亡在急性肾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肾损伤(AKI)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其在危重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与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研究表明铁代谢紊乱与AKI密切相关-AKI中含量升高的催化铁(CI)通过催化活性氧(ROS)的产生造成肾小管细胞的损伤与死亡。铁死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形式,其核心机制是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失活的情况下,铁催化脂质过氧化物(LPO)大量产生和堆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铁死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肾毒性药物、横纹肌溶解(RM)等多种病因所致AKI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抑制铁死亡疗法在AKI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铁死亡受到以铁、氨基酸和脂质代谢为主的多条代谢途径的共同调节,但其更为具体的调控机制尚未明晰。本文就铁代谢、铁死亡与AKI的关系及铁死亡调控展开论述,为AKI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骨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在骨肉瘤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经典型骨肉瘤患者276例,其中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顺铂和多柔比星(ADM)联合化疗的213例患者为ADM组,其他63例患者的化疗方案中除PLD替代ADM外,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和化疗周期均相同,为PLD组。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并行手术治疗。采用Huvos评级系统评估肿瘤坏死率,以坏死率90%为标准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评价患者化疗后的血液学、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结果:PLD组和ADM组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外科边界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新辅助化疗后PLD组和ADM组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34例行肿瘤坏死率检测。PLD组27例中,肿瘤坏死率>90% 11例;ADM组107例中,肿瘤坏死率>90% 4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01)。PLD组和ADM组复发率分别为7.8%(4/51)和7.3%(12/164),转移率分别为19.6%(10/51)和16.5%(27/16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37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LD组患者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和粒细胞降低程度均低于ADM组(均 P<0.001),两组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口腔炎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LD与ADM在骨肉瘤中的化疗效果相似,PLD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以粒细胞减少为代表的血液学毒性明显减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iCCO指导不同晶体液复苏对脓毒性休克兔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晶体液复苏对脓毒性休克兔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晶体液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乳酸钠林格液(LR)组、醋酸钠林格液(AR)组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SPMCG)组,每组6只。经兔耳缘静脉20 min内匀速泵入大肠杆菌脂多糖(LPS)500 μg/kg,然后以每10 min增加300 μg/kg持续泵入,最大剂量为2 mg/kg,直到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础值的60%即认为脓毒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对照组不注射LPS,其他操作同模型组。不同晶体液组于制模后即刻给予相应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预定液体量60 mL/kg、3 h内输完),每小时行容量负荷试验指导补液量,以每搏量指数增加率(ΔSVI)<15%为复苏终点;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NS 4 mL·kg -1·h -1维持生理需要量。各组均给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即刻及复苏3、6、12 h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生物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结果: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制模后模型组及液体复苏各组MAP均明显下降,心排血指数(CI)均上升,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均下降;给予不同晶体液复苏后各时间点MAP、SVRI、GEDVI均回升。②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制模后模型组及液体复苏各组血乳酸(Lac)均上升;液体复苏后,不同晶体液各组Lac持续下降,12 h降至最低。液体复苏6 h和12 h NS组pH值较LR组、AR组和SPMCG组明显下降(6 h:7.29±0.00比7.40±0.02、7.35±0.02、7.37±0.02,12 h:7.27±0.02比7.38±0.02、7.39±0.02、7.35±0.01,均 P<0.05);液体复苏3、6、12 h NS组血Cl -水平均明显高于LR组、AR组和SPMCG组(mmol/L:3 h为113.4±0.6比101.4±3.6、108.0±1.1、106.0±0.8,6 h为115.1±2.0比101.1±2.7、109.0±2.2、105.3±0.6,12 h为116.9±0.1比104.2±4.4、107.6±1.7、108.7±0.6,均 P<0.05)。不同液体复苏组间各时间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肾功能生物学标志物:制模后模型组及液体复苏各组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胱抑素C(Cys C)均明显上升;给予液体复苏后,血、尿NGAL和Cys 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液体复苏组各时间点血、尿NGAL和Cys 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大肠杆菌LPS诱导的脓毒性休克兔模型中,仅在给予NS复苏时出现了高氯血症及酸中毒,而LR、AR、SPMCG复苏时则未出现上述情况;不同晶体液复苏对脓毒性休克兔肾功能的影响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肾脏葡萄糖重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黄蜀葵花总黄酮(TFA)对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对照组、高脂喂养组(HFD)组及HFD+TFA组,每组8只。体外采用人近端小管上皮HK2细胞,棕榈酸(PA)处理模拟脂毒,并予TFA干预,分别为对照组、PA组及PA+TFA组。油红O染色评估肾皮质组织及胞内脂质含量,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表达,并评估各组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FD组小鼠肾小管中脂质沉积明显,而对照组小鼠肾小管中未观察到脂滴。与HFD组相比,HFD+TFA组小鼠肾小管中红染脂滴明显减少( 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3组小鼠肾小管均表达SGLT2,HFD组及HFD+TFA组小鼠SGLT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然而,HFD+TFA组SGLT2蛋白表达水平较HFD组小鼠明显减弱( P=0.049)。qRT-PCR结果显示,HFD组小鼠 SGLT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而TFA干预后 SGLT2 mRNA表达水平减弱。细胞实验观察到,TFA可显著减轻PA对细胞的毒性,缓解胞内脂质沉积,减弱SGLT2表达,并抑制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 P<0.05)。 结论:TFA减轻肾小管脂质沉积,改善葡萄糖重吸收功能,其肾脏保护效应可能与介导SGLT2调控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