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气机升降论治咽喉反流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气机升降论治咽喉反流性疾病.认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肝肺升降逆乱是其迁延与进展的重要因素.治疗当顺脾胃之性,以健运脾胃为主,兼以疏肝宣肺;用药以苍术、茯苓、薏苡仁、葛根、山药等健运中土,以柴胡、木香、枳壳、白芍等疏肝养血以协调升降,辅以桔梗、旋覆花宣降肺气以斡旋中焦.如此以复脾胃气机,协调肝肺升降,则病向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通调带脉治疗脾胃与妇科合病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胃、肝及冲脉、任脉多经参详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调带脉法包括清带脉湿热、温带脉寒湿、止带脉疼痛和固带脉虚脱.临证论治腹部症状包含脾胃和妇科疾病时,可斟酌考虑,灵活运用,化繁为简,异病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脾肾论治炎症性肠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性肠病常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有肠外病变表现,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该共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有效防治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的预后和减少复发.中医学认为该共病发病多为脾肾失司,二者制化失常为其主要病机表现.临床表现或以脾胃升降失司为主,或以肾虚温煦不足为主.治疗从脾肾论治出发,在炎症性肠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共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探讨从脾肾论治炎症性肠病及其肠外表现强直性脊柱炎共病的中医治疗经验,并附临床验案一则,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中医脾胃学术思想,运用中医的哲理和思维,指出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皆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尤其须重视脾胃虚弱;对微观病理的辨识,认为萎缩是"虚",肠化生是"逆",内瘤变是"瘀(郁)";治则应遵循从"虚"论治,从"和"论治,从"瘀"论治,从"心"论治,并强调整体论治。特提出CAG应按消化心身疾病管理,重视医患沟通,实行"心胃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脾胃论治尿酸性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从脾胃论治尿酸性肾病的诊疗思路及验案进行介绍,提出采用益气健脾、温补脾阳、清热利湿运脾及化痰泄浊和胃之法治疗尿酸性肾病,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患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基层综合医院的中医药辨治及防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效果及医务人员服用中药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3日-2月9日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疑似COVID-19患者结合中医证候特点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同时该院411名医务人员服用1~4号协定处方加以预防,分别观察疑似COVID-19患者中医药辨治情况及医务人员服用中药预防感染情况。结果:服用中药后,25例痰热郁肺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16例,住院留观4例,确诊5例;15例痰湿蕴肺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7例,住院留观3例,确诊5例;18例脾胃不和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15例,住院留观1例,确诊2例;4例气虚湿困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1例,住院留观1例,确诊2例。服用中药时间从入院至出院居家隔离分别为1~20 d。该院医务人员服用1~4号协定处方12~15 d,零感染。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疑似COVID-19患者临床疗效满意,且预防效果明显,基层综合医院可加大中医药在COVID-19防控工作中的使用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冯兴华"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冯兴华教授依据中医经典《内经》《脾胃论》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发病特点,提出从"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同时对冯师的辨部位精准用药,火郁发之的风药应用,针对"天癸"特点用药等临床经验加以整理,以指导临床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探讨特应性皮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特应性皮炎因好发于四肢屈侧而得名“四弯风”,在病位上符合“上下交损”特点。以“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为切入点,认为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脾不化湿为发病基础,湿郁化热、湿热聚结为病机关键,临床可从中焦论治,治湿不离脾胃、治痒不离风血、治火不离心肝,急性期宜解毒,可减轻患者症状,控制瘙痒,减少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李廷荃基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分阶段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李廷荃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气滞、热毒为标,胃络瘀阻贯穿全程。临床中,李教授根据“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注重从病因治疗,既关注患者直观证候,又关注其非典型证候,并强调“养护防治,四位一体”。李教授提出,CAG的分阶段治疗思路为早期祛邪利气,既病防变、阻断病势,病程日久则扶正培本、巩固疗效,其遣方用药主张调和脾胃、气血及营卫,以恢复脾胃生理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坚持守中、致和,拒绝五志、五味、五气、五劳太过,拒绝过度治疗,临床中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发枝治疗咳嗽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以探究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李教授治疗咳嗽的病历,采用Excel 2016及R语言4.2.1,多维度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通过因子分析探索高频功效分类,聚类分析区分药物群组,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占比及归经流年分析。结果:共纳入4 746首处方,涉及中药270种,总频次57 700次,用药性味以温性药最多,寒性药次之,温药以辛温、苦温为主,寒药以辛寒、甘寒、苦寒为主,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肝经。频次排名前35位中药可聚类为9组,群组1:紫苏子、苦杏仁和麻黄;群组2:辛夷、蝉蜕和甘草;群组3:前胡、桔梗、桑白皮、荆芥、防风和款冬花;群组4:白芷、羌活、陈皮、黄芪、升麻和黄连;群组5:薏苡仁、芦根、桃仁和冬瓜子;群组6:紫苏叶;群组7:柴胡、乌梅、枳实、黄芩和白芍;群组8:细辛、桂枝、干姜、五味子和清半夏;群组9:茯苓和炙甘草。流年分析显示,近3年炙甘草、茯苓、枳实等使用比例逐渐提高。结论:李教授治疗咳嗽以肺与脾胃为核心,临床用药注重升降相因、寒温并用,近年来更加重视从中焦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