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六触点电极与四触点电极骶神经调控系统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新型六触点刺激电极和传统四触点刺激电极骶神经调控系统对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骶神经调控治疗的29例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资料。其中16例采用六触点刺激电极进行骶神经调控治疗,为六触点电极组;13例采用四触点刺激电极治疗,为四触点电极组。两组年龄[(51.63±14.67)岁与(51.85±17.18)岁]、性别[男/女:4/12与5/8],以及治疗前24h排尿次数[(22.10±9.05)次与(21.79±8.05)次]、次均排尿量[(135.68±56.98)ml与(131.00±53.05)ml]、尿急评分[(2.78±0.97)分与(3.02±0.9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一期电极植入的手术时间、术中敏感触点(引起运动反应时的最小电压≤2V的触点)个数、术中反应触点(术中测试能够引起运动反应的电极触点)占比、同一种电极上各个触点的反应电压以及二期转化(骶神经脉冲发生器植入)率。 结果: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的敏感触点个数[(3.31±0.95)个与(1.85±0.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的反应触点占比[(96.87±6.71)%与(96.15±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一期手术时间[(71.25± 18.21)min与(68.85±10.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同一种电极各个触点反应电压比较,六触点电极的E4与E5触点反应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0.41)V与(0.96±0.36)V, P>0.05];六触点电极其余触点反应电压[E0、E1、E2、E3分别为(3.37±0.79)、(2.90±0.61)、(2.09±0.61)、(1.65±0.63)V],以及四触点电极中所有触点的反应电压[E0、E1、E2、E3分别为(3.47±0.87)、(2.89±0.58)、(1.66±0.53)、(0.92±0.39)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六触点电极组二期转化率为87.5%(14/16),高于四触点电极组的76.9%(1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六触点电极与四触点电极相比,有更多的敏感触点。六触点电极骶神经调控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有较高的二期转化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尘螨过敏的分子诊断策略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屋尘螨、粉尘螨和热带无爪螨是最常见的种类。已知的尘螨致敏组分超过35种,其中Der p 1、Der p 2和Der p 23是主要组分。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粗提物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检测进行尘螨过敏的初步诊断,不能精确识别具体的致敏组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人群对尘螨的致敏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尘螨过敏原组分诊断在精确确定致敏组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过敏原的回避有指导意义,也对确定尘螨免疫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为加强对尘螨分子诊断的认识并促进我国变态反应学科与国际接轨,本文对近期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进行内容解读与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吸入变应原提取液诊断儿童过敏性疾病安全性和一致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与血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9 56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对其中415例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记录并分析SPT操作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比较SPT与血清sIg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9 563例患儿中14例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其中1~5岁组发生率为0.07%(2/2 581例),6~11岁组为0.19%(12/6 197例),12~17岁组为0。严重程度分级均为Ⅰ级。14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中,仅1例为与变应原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0.01%(1/9 563例)。Kappa指数显示,屋尘螨、粉尘螨、链格孢霉和艾蒿采用SPT和sIgE的检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树木花粉和豚草具有高度一致性( P<0.01);烟曲霉具有中等一致性( P<0.01)。以血清sIgE检测结果为诊断标准,SPT检测结果的约登指数为0.76~0.89,烟曲霉(0.76)和树木花粉混筛(0.79)最低;阳性似然比除树木花粉混筛(7.12)和粉尘螨(9.10)较低外,其余均>10;阴性似然比除烟曲霉最高(0.19)外,其余均≤0.1。 结论: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制剂在过敏性疾病患儿的SPT临床应用中安全性高,且与血清sIgE检测一致性好,有助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中国真实世界中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中国真实世界中评估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6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17家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6~11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患儿接受治疗前的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总免疫球蛋白E(IgE)与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合并症;描述性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模式,包括首次剂量、注射间隔频率和疗程与说明书推荐模式的差异;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疗效整体评估(GETE),比较治疗前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的差异、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的变化、肺功能变化,基线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第4、8、12、16、24、52周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的变化、合并症改善;安全性评估数据包括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对"中重度哮喘年化发作率"以及"ICS减量"指标采用 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显著水平为0.05。其他指标均为描述性分析。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男151例(75.5%),女49例(24.5%);年龄(8.20±1.81)岁。 结果:200例患儿中位总IgE为513.5(24.4~11 600.0) IU/mL,中位治疗时间为112(1~666) d。200例患儿奥马珠单抗首次注射中位剂量为300(150~600) mg,其中114例(57.0%)有说明书推荐剂量。患儿经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有效率为88.5%(117/200)。患儿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后C-ACT评分提高[(18.90±3.74)分比(22.70±3.70)分],达到哮喘控制。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降低了(2.00±5.68)次/(人·年)( t=4.702 5, P<0.001)。中位ICS日剂量降低[0(0~240) μg比160(50~4 000) μg], P<0.001。PAQLQ评分提高[(154.90±8.57)分比(122.80±27.15)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提高[(92.80±10.50)%比(89.70±18.17)%]。在有合并症(包括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评估记录的患儿中,总体改善率为92.8%~100.0%。200例患儿中,58例(29.0%)发生124例次AE,发生率为0(0~15.1)例次/(人·年)。在53例发生AE且报告了严重程度的患儿中,83.0%(44例)发生轻度AE,17.0%(9例)发生中度AE,无重度AE发生;SAE的发生率为0(0~1.9)例次/(人·年)。与药物相关常见AE为腹痛(2例患儿,1.0%)和发热(2例患儿,1.0%),未出现因AE而停药。 结论:奥马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儿有效率高,可降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减少ICS剂量、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本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枢改变和外周改变2个层面,针灸疗法干预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对于外周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有所欠缺;临床主要运用针刺、电针、温针灸及针刺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均具满意疗效,其中常规针刺取穴多用廉泉、风池、哑门、翳风,点刺放血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有金津、玉液。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操作方案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敏原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4 +Th17细胞IL-18、IL-18结合蛋白a和IL-18受体α表达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CD4 +Th17细胞中IL-18、IL-18结合蛋白a(IL-18-binding protein a, IL-18BPa)和IL-18受体α(IL-18 receptor α,IL-18Rα)的表达水平及过敏原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过敏反应科门诊AR患者45例和该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3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AR组,24例)和阴性组(nAR组,21例)。收集受试者血液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原对CD4 +Th17细胞中IL-18、IL-18BPa和IL-18Rα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Bioplex检测血浆中IL-17A水平,并分析其与IL-18 +Th17细胞比例的相关性。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R组患者CD4 +Th17细胞和IL-18 +Th17细胞比例均增加( P<0.01),IL-18BPa +Th17细胞比例降低( P<0.01),IL-18BPa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增加( P<0.01),IL-18Rα的MFI降低( P<0.01);nAR组患者CD4 +Th17细胞IL-18BPa的MFI增加( P<0.000 1),IL-18Rα的MFI降低( P<0.000 1)。与nAR组患者比较,AR组患者IL-18 +Th17细胞比例( P<0.05)和IL-18Rα的MFI均增加( P<0.01)。户尘螨和梧桐花粉过敏原粗提液能分别诱导AR组患者IL-18 +Th17和IL-18BPa +Th17细胞比例增加( P<0.05)。户尘螨过敏原粗提液可直接诱导分选后的健康对照者CD4 +Th17细胞表达IL-18和IL-18Rα( P<0.05)。AR组患者血浆IL-17A水平升高( P<0.001),并与IL-18 +Th17细胞比例中度相关( P<0.05)。 结论:过敏原可能通过诱导外周血CD4 +Th17细胞表达IL-18和IL-18Rα参与AR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东地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致敏情况,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并经ImmunoCAP 1000(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或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表现为至少一种过敏原阳性的患儿血清样本254例,其中男173例,女8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7(4.00,9.75)岁。采用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样本进行18项过敏原sIgE检测。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屋尘螨(85.0%,215/254)的阳性率最高,依次为粉尘螨(83.5%,212/254)、鸡蛋白(19.3%,49/254)、牛奶(14.6%,37/254)、德国蟑螂(14.2%,36/254)和法国菊(12.6%,32/254)。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均以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为主。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患儿的屋尘螨(95.4% vs. 91.7% vs. 71.0%,χ 2=23.257, P<0.001)、粉尘螨(95.4% vs. 90.6% vs. 67.7%,χ 2=26.916, P<0.001)、艾蒿(10.8% vs. 9.4% vs. 1.1%,χ 2=7.535, P=0.023)、法国菊(21.5% vs. 14.6% vs. 4.3%,χ 2=10.876, P=0.004)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6岁组的屋尘螨(96.2% vs. 84.0% vs. 53.5%,χ 2=46.343, P<0.001)、粉尘螨(96.2% vs. 81.5% vs. 48.8%,χ 2=52.756, P<0.001)、德国蟑螂(17.7% vs. 14.8% vs. 2.3%,χ 2=6.313, P=0.043)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3岁组;而≤3岁组的鸡蛋白(41.9% vs. 21.0% vs. 10.8%,χ 2=20.281, P<0.001)和牛奶(41.9% vs. 16.0% vs. 4.6%,χ 2=36.227,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6岁组。此外,屋尘螨与粉尘螨、艾蒿与法国菊、猫皮毛屑与马皮毛屑、法国菊与蒲公英、鸡蛋白与牛奶、梯牧草与芝麻均显著正相关( r s≥0.511, P<0.01)。随着屋尘螨致敏等级的增加,艾蒿(0.0% vs. 1.5% vs. 10.8%,χ 2=9.714, P=0.008)、法国菊(0.0% vs. 4.4% vs. 19.6%,χ 2=16.195, P<0.001)、猫皮毛屑(0.0% vs. 7.4% vs. 18.2%,χ 2=11.459, P=0.003)和马皮毛屑(0.0% vs. 1.5% vs. 15.5%,χ 2=15.443,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升高,而牛奶(29.0% vs. 16.2% vs. 10.1%,χ 2=8.792, P=0.012)sIgE阳性率显著下降。 结论:尘螨是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最主要的过敏原,法国菊是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患者致敏情况不同,过敏性疾病患儿需定期检测过敏原并注意规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小麦过敏21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儿童小麦过敏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疑似小麦过敏患儿进行病史收集、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新鲜食物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12.8)个月。患儿分别在摄食小麦制品或接触小麦面粉后出现过敏症状。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20/21例,95.2%)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症状(7/21例,33.3%)、消化道症状(6/21例,28.6%)及神经系统症状(1/21例,4.8%)。11例患儿曾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1例患儿血清小麦特异性IgE检测水平为1.46 ~100.00 kU/L,当特异性IgE水平在Ⅴ级及以上时,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增加( P<0.05)。其中5例患儿行小麦皮肤点刺试验,均呈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04~0.12。患儿均有其他食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结论:儿童小麦过敏发病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皮肤症状为主;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小麦过敏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利用病史信息和开展针对性家长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9年7—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岁以下所有596名儿童开展食物过敏问卷调查及皮肤点刺试验,再通过医生经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确诊食物过敏患儿。获知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发生情况和患儿症状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特征、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母孕期烟雾暴露和抗菌药物使用、出生后喂养方式、居所环境等。采用χ2检验比较家长自报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结果:596名儿童中男316名、女280名,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率为22.0%(131/596),而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为9.9%(59/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6, P<0.001)。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131名儿童中有48例(36.6%)被医生确诊,而家长自报无食物过敏465名儿童中有11例(2.4%)被医生确诊为食物过敏。家长自报的过敏症状中,37.5%(24/64)的消化道症状和31.5%(23/73)的皮肤症状分别被医生确诊;同时存在皮肤与消化道症状的7名儿童中有6例被确诊为食物过敏。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及居住潮湿环境增加了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OR=1.83(95% CI 1.22~2.73)、2.33(95% CI 1.13~4.79), P=0.003、0.022]。 结论: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率高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当儿童同时存在皮肤和消化道症状时,临床医生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居住潮湿环境可能增加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168例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68例CIndU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各CIndU亚型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及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患者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PGA)、瘙痒程度、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自然病程等]的联系。统计分析主要采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168例CIndU患者中人工荨麻疹(SD)117例,冷接触性荨麻疹(CCU)32例,热接触性荨麻疹5例,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U)14例,各亚型分别有46例(39.3%)、14例(43.8%)、3例、9例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3.86, P = 0.283)。SPT阳性的CIndU患者组PGA、瘙痒程度评分、DLQI以及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患者组(均 P<0.05);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IndU患者组PGA和DLQI也都显著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患者组(均 P<0.05)。各CIndU亚型中,SPT阳性SD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PGA、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SD患者组(均 P<0.05);SPT阳性CholU患者组DLQI显著高于SPT阴性CholU患者组( Z = -2.28, P = 0.019);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 Z = -2.41, P = 0.022)。 结论:CIndU患者的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疾病严重程度、瘙痒程度、生活质量和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有关,但与自然病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