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抑制基因p53通过热休克蛋白B7抑制前列腺癌增殖、迁移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B7(HSPB7)对前列腺癌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比较2006年到2021年525例前列腺癌和83例正常组织中基因HSPB7的差异表达。将人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和DU145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转染空质粒和HSPB7质粒,转染2 d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实验验证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验证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去基化药物5-Aza-dC以及抑癌基因p53与HSPB7的靶向关系。两实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实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对照组细胞EdU着色细胞比例高于实验组[22RV1:(13.250±0.508)%比(7.439±0.172)%, t=10.840, P<0.05;DU145:(31.280±0.680)%比(7.708±0.369)%, t=30.460, P<0.05]、培养96 h后吸光度高于实验组(22RV1:1.742±0.563比1.315±0.651, F=16.520, P<0.05;DU145:1.960±0.443比1.578±0.469, F=28.850, P<0.05)、克隆形成数高于实验组(22RV1:407.700±5.548比164.700±7.839, t=25.300, P<0.05;DU145:503.700±6.438比301.300±5.783, t=23.380, P<0.05)、划痕愈合率高于实验组[22RV1:(20.690±0.8903)%比(3.458±0.6731)%, t=15.440, P<0.05;DU145:(51.620±2.460)%比(29.400±2.508)%, t=6.323, P<0.05]、迁移细胞数高于实验组(22RV1:78.250±7.420比23.750±2.869, t=6.851, P<0.05;DU145:218.000±6.285比58.000±5.492, t=19.170, P<0.05)。抑癌基因P53过表达组HSPB7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22RV1:1.025±0.020比1.999±0.057, t=16.130, P<0.05;DU145:1.043±0.040比2.350±0.057, t=18.870, P<0.05)。 结论:HSPB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被甲基化从而导致表达下调,HSPB7通过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进展,且这种作用受到抑癌基因p53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539-5p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阿帕鲁胺敏感性及恶性表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miR-539-5p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C4-2B阿帕鲁胺(ARN-509)敏感性及恶性表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获取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组织,并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C4-2B前列腺癌细胞,传代扩增后,采用miR-539-5p质粒对C4-2B细胞系进行转染,共分为空白组,转染组(miR-539-5p质粒)及对照组(对照质粒)。qPCR检测组织及3组细胞中miR-539-5p、AR及热休克因子结合蛋白1(heat shock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HSBP1)基因的表达含量;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雄激素受体AR及HSBP1的蛋白表达含量;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雄激素受体拮抗剂ARN-509的半抑制浓度(IC 50);平板克隆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结果:组织qPCR提示:良性前列腺组织、前列腺癌去势敏感患者肿瘤组织及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患者肿瘤组织miR-539-5p的表达分别为0.29±0.04、0.17±0.02、0.07±0.01,AR的表达分别为0.13±0.02、0.28±0.04、0.79±0.11,HSBP1的表达分别为0.20±0.03、0.38±0.04、0.72±0.11。相比良性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患者的组织中AR及HSBP1基因的表达含量较高,miR-539-5p表达较低( P<0.001)。细胞qPCR提示:空白组、对照组及转染组miR-539-5p表达分别为1.00±0.09、1.07±0.11、7.19±0.51,AR的表达分别为1.00±0.10、1.03±0.14、0.51±0.08,HSBP1的表达分别为1.00±0.10、0.96±0.12、0.97±0.11。转染组细胞的miR-539-5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AR基因表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HSBP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显示:空白组、对照组及转染组AR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10、1.12±0.22、0.72±0.16,HSBP1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10、0.94±0.18、0.48±0.11,转染组细胞的AR及HSBP1的蛋白表达明显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Transwell实验显示:转染组侵袭及迁移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CCK-8法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细胞相比,转染组细胞ARN-509的IC 50值显著降低。 结论:miR-539-5p可能通过干扰HSBP1的翻译水平,抑制细胞的恶性表型及去势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抑制剂调控HSP90乙酰化治疗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Tubastatin A Hcl调控HDAC6/热休克蛋白90(HSP90)/κB抑制因子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治疗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6~8周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Tubastatin A Hcl组,每组6只。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使用卵清蛋白致敏和卵清蛋白激发的方式。测定各组小鼠气道阻力以评估气道反应性。采用HE、AB-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以及气道周围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IKK和磷酸化NF-κB的表达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DAC6、磷酸化IKK、磷酸化NF-κB、IKK和NF-κB的表达水平。免疫沉淀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哮喘小鼠模型构建及气道炎症水平检测: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增高;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Tubastatin A Hcl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降低;HE、AB-PAS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周围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内可见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明显,上皮下胶原纤维沉积增加。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Tubastatin A Hcl组小鼠气道炎症、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以及气道周围胶原沉积水平降低。(2)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及HSP90乙酰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升高;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降低;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升高。(3)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升高;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均降低。结论:特异性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能够有效缓解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Tubastatin A Hcl上调HSP90乙酰化水平,进而抑制IK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外泌体内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外泌体转运的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分离和鉴定间质干细胞外泌体。小鼠跟腱切断后1周安乐死后取其肌腱,分离培养肌腱细胞,得到肌腱细胞损伤模型(损伤组);将成骨分化过程中的间质干细胞与肌腱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将miRNA-222-5p模拟物转染进间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间质干细胞与肌腱细胞共培养(miRNA-222-5p组)。通过克隆形成、Transwell观察间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及外泌体转运的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能力;qPCR、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成软骨和成骨相关蛋白的相对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结果:电镜观察外泌体直径为40~100 nm,形态为典型的杯口状结构。外泌体标志蛋白热休克蛋白70、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1、肿瘤转移抑制因子9、肿瘤转移抑制因子63和肿瘤易感基因10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6±0.22、2.06±0.42、1.96±0.32、1.94±0.38、1.86±0.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克隆形成试验后细胞群落数量:损伤组(4.00±0.58)个、共培养组(7.25±0.48)个、miRNA-222-5p组(16.00±1.3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550, P<0.001)。Transwell试验后细胞数量:损伤组(37±4)个、共培养组(78±3)个、miRNA-222-5p组(168±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4.100, P<0.001)。qPCR、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中Sry相关HMG盒9、Ⅱ型胶原纤维α1基因、蛋白聚糖、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t相关转运因子2和骨桥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增加;与共培养组相比,miRNA-222-5p组细胞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共培养组核因子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共培养组相比,miRNA-222-5p组的表达升高( P<0.05)。 结论:间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共培养可促进跟腱细胞成骨分化,同时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转运miRNA-222-5p进一步促进跟腱细胞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损伤肌腱中信号通路因子核因子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的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25-羟基维生素D 3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25-羟基维生素D 3[25(OH)VD 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普陀医院97例HBLC合并T2DM患者(HBLC合并T2DM组)、105例单纯HBLC患者(HBLC组)和118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HSP70、sPD-1和25(OH)VD 3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 lc)]的相关性。并根据HBLC合并T2DM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不良(28例)和预后良好(69例),比较两者HSP70、sPD-1、25(OH)VD 3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P70、sPD-1和25(OH)VD 3对HBLC合并T2DM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结果:HBLC合并T2DM组HSP70和sPD-1明显高于HBLC组和T2DM组[(4.28 ± 1.19) μg/L比 (2.27 ± 0.76)和(2.40 ± 0.84) μg/L、(7.86 ± 2.45)ng/L比(4.23 ± 1.62)和(3.85 ± 1.27) ng/L],25(OH)VD 3明显低于HBLC组和T2DM组[(13.62 ± 3.96) μg/L比(18.63 ± 6.11)和(17.45 ± 4.3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BLC组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HSP70和sPD-1与ALT、AST、FBG、HbA lc呈正相关( P<0.01),25(OH)VD 3与ALT、AST、FBG、HbA lc呈负相关( P<0.01)。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HSP70、sPD-1和Child-Pugh分级B级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6.03 ± 1.63) μg/L比(3.57 ± 1.02) μg/L、(9.86 ± 1.59) ng/L比(7.05 ± 2.62) ng/L和71.43% (20/28)比30.43%(21/69)],25(OH)VD 3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9.26 ± 3.02)μg/L比(15.39 ± 5.8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P70、sPD-1和25(OH)VD 3联合预测HBLC合并T2DM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和79.71%。 结论:HBLC合并T2DM患者血清HSP70、sPD-1明显升高,25(OH)VD 3明显降低,并与肝功能、血糖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早期联合检测HSP70、sPD-1和25(OH)VD 3可为临床对症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1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CTBI)的临床特征、诊疗与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6家医院诊断的14例ALL合并CTBI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收集同期入院的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ALL患儿(28例)及其他IF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TB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儿中男7例、女7例,年龄1岁5月龄~13岁。14例均有发热,9例有消化系统症状,3例粪培养有真菌;7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痰培养为真菌;2例有中枢神经症状;10例发生休克。14例患儿均有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53 d。C反应蛋白>50 mg/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IFD病例(8/14比1/9, P<0.05),(1, 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及肺部影像学无特异性。14例患儿血培养均可见热带念珠菌,13例完善药敏,均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4例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14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1例在抗真菌治疗前死亡,余12例予抗真菌治疗;14例患儿中死亡7例。ALL合并CTBI组(14例)与ALL未发生IFD组(28例)在ALL未缓解(χ2=37.847, P<0.01)、住院时间>15 d(χ2=8.351, P=0.004)、中性粒细胞缺乏(χ2=14.280, P<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χ2=10.254, P=0.001)、应用广谱抗菌药物(χ2=13.888, P<0.01)、皮肤黏膜破损(χ2=5.923, P=0.01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BI耐药率及病死率高,针对耐唑类热带念珠菌,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降低治疗相关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癌细胞来源LC3B阳性的细胞外囊泡诱导CD8 +T细胞耗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来源分泌型自噬体,即一群表达自噬标志LC3B的细胞外囊泡(LC3B + extracellular vesicles, LC3B +EVs)对CD8 +T细胞功能耗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LC3B +EVs和PD-1 +CD8 +T细胞比例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在αCD3/CD28和IL-2培养条件下加入LC3B +EVs或经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封闭抗体封闭后的LC3B +EVs体外诱导培养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PD-1 +CD8 +T细胞和IFN-γ +CD8 + T细胞比例以及上清中IL-2、TNF-α和IFN-γ的浓度。 结果:肝癌患者血浆和腹水中LC3B +EVs及表达HSP90α的LC3B +EVs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癌性腹水组,且与PD-1 +CD8 +T细胞耗竭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HSP90α +LC3B +EVs。另外,体外人肝癌细胞来源的LC3B + EVs可以诱导CD8 +T细胞耗竭,当采用HSP90α封闭抗体预封闭LC3B +EVs后,CD8 +T细胞耗竭比例显著降低。 结论:肝癌细胞来源LC3B +EVs通过膜结合型HSP90α诱导CD8 +T细胞功能耗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肾镜取石术作为日间手术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46例接受PCN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7±8.5)岁。体质指数(22.7±2.1)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37例、Ⅱ级9例。肾盂结石2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9例。结石位于左侧27例、右侧19例。结石最大径(2.31±0.52)cm。患者于门诊确诊并确定手术方案,完成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并完成麻醉评估及手术预约。术日9点来院,行术前准备后随即手术。采用椎旁阻滞麻醉,先截石位膀胱镜下置F5输尿管导管,然后改为俯卧位,在B超引导下建立F18通道,使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日晚留观,次日上午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无排尿障碍、无发热腰痛、无严重的血尿,能下床自由活动、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对答切题。符合标准办理出院。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术后1个月清石率。 结果:4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因术中发现肾盂积脓、1例因术后发热延迟出院,余43例于24 h内出院。所有患者均只建立1个F18通道,平均手术时间(32.2±14.8)min,术中均无疼痛主诉。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出血,无输血病例,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12.6±14.7) g/L。术后4 h VAS疼痛评分(28.7±10.2)分,次日VAS评分(36.2±11.5)分。术后1个月复查,43例中41例无临床有意义残石,清石率为95.3%。随访3个月,未出现输尿管狭窄、漏尿、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直径<3 cm的单发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PCNL日间手术模式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尿路结石合并CRE菌尿行内镜手术后控制感染并发症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上尿路结石合并尿细菌培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阳性患者行内镜手术后控制感染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内镜手术治疗的14例上尿路结石合并尿CRE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58.2(34~71)岁。泌尿系B超、CT、KUB检查确诊为上尿路结石。肾结石1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例;结石位于左侧8例,右侧6例;单发结石3例,多发结石4例,鹿角形结石7例。14例术前尿细菌培养CRE均为阳性,其中大肠埃希菌7例,肺炎克雷伯菌6例,阴沟肠杆菌1例。术前共有3例发热患者,均行血细菌培养,其中阴性1例,CRE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阳性1例。术前经验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单药10例,联合用药1例;3例发热患者和1例既往有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发热病史患者应用CRE目标性抗菌药物(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和氨基糖苷类)单药2例,联合用药2例。术前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7.1(1~24)d,至体温正常,血白细胞、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正常,尿常规检查结果明显好转后行内镜手术。14例分别行PCNL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2组的结石最大径分别为(31.5±10.2)mm和(10.8±2.6)mm。14例共行15次手术,RIRS 4次,PCNL11次,其中1例间隔1周先后行两次PCNL,1例行肾穿刺造瘘术后16 d行PCNL。PCNL均采用F24标准通道,负压超声碎石系统碎石;RIRS均采用外径F13~14的输尿管软镜鞘,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碎石。术后2 h内和第1天复查血常规、血生化、PCT和CRP,术后第1~2天复查KUB,术后4周拔除双J管。结果:本组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PCNL和RIRS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1.6±25.3)mins和(38.7±13.1)mins。术后经验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单药7例;应用CRE目标性抗菌药物单药4例,联合用药4例。术后抗菌药物应用至体温正常,生命体征稳定,血白细胞、PCT和CRP正常,肾造瘘管和尿管拔除。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6.8(2~17)d。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3例,为术后24~48 h内出现,应用CRE目标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5~11 d,顺利恢复。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死亡病例。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六水磷酸镁铵8例,均为混合成分;一水草酸钙6例,其中混合成分1例,单一成分5例。结论:合并CRE菌尿的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在解除梗阻、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对于无发热等临床症状、感染指标(血白细胞、PCT、CRP)正常者可先应用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否则需要及时应用CRE目标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直至体温正常、感染指标正常、尿常规检查结果明显好转后才可进行内镜手术,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发症,同时减少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