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工尘肺 ATM基因表达分析及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筛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煤工尘肺(CWP)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 ATM)的基因表达量及其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探讨CWP发生发展与 ATM的关联。 方法:于2020年10月,收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职业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职业健康体检或就诊的264名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选择无职业危害因素接触史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共67人;具有10年以上煤尘接触史且肺部有小阴影但达不到诊断标准的煤矿工人为接尘对照组,共66人;具有同样煤尘接触史且已确诊的壹期CWP患者为煤工尘肺壹期组,共131人。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各组 ATM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质谱仪对 ATM rs189037、rs1801516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各组间 ATM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接尘对照组患者的 ATM表达明显升高( P<0.05)。随着CWP的发生发展,rs189037野生型GG减少,突变杂合子GA和纯合子AA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s1801516野生型GG和突变杂合子GA无明显变化( P>0.05)。rs189037型各组间年龄、中性粒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间血压、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烟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GG型比较,突变杂合子和纯合子 OR上升,但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TM可能是煤工尘肺发生发展的早期活化基因之一,rs189037可能是影响其基因表达的功能性位点; ATM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对CWP的发生发展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煤矿复杂性手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煤矿工人手外伤的受伤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因煤矿工作致手部复杂伤患者60例,均有掌、指骨的多发性骨折,伴1指或多指的血液循环障碍,采用清创、骨折脱位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血管直接吻合或取同侧前臂掌侧浅静脉移植吻合血管、皮肤软组织缺损植皮或皮瓣修复。术后发生掌部感染及掌骨慢性骨髓炎1例,予腕关节以远截肢,患指坏死8例,予截指,存活51例,后期皮肤软组织缺损游离植皮9例,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修复6例,其中1例远端坏死,予换药后愈合,其余均存活完好。结果:腕关节以远截肢1例,截指8例,保肢成功51例,成活率85%。结论:煤矿工人手外伤多为压砸碾挫绞索所致,毁损明显,污染严重,伴神经血管缺损,血管顽固性痉挛发生率高,采取针对其特点的有效清创、血管吻合及软组织修复等综合治疗策略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典型煤矿修复区土壤种子库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土壤种子库是植物多样性的潜在储备,对矿区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典型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未破坏样地)的土壤种子库特征,探讨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修复区和对照区土壤种子库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相同海拔的修复区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小于对照区(P<0.05);修复区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海拔2510和2630 m处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修复区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Sorenson相似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等土壤因子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呈显著相关(P<0.001).综合分析表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煤矿修复区的土壤种子库特征与对照区差异较大,特别是海拔2510和2630 m的样地,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人为添加种子、改良土壤特性等)巩固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贵州典型煤矸石堆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煤矸石堆场用于堆放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热值低、含重金属的固体废弃物,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水,对堆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目的]探究煤矸石堆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方法]选择贵州省六枝特区典型煤矸石堆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堆场表层土壤、矸石层土壤、废水浸出口沉积物和堆场下游河道沉积物,通过宏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为钩端螺菌属(Leptospirillum)和硫化杆菌属(Sulfobacillus);古菌的优势菌门为 Candidatus_Thermoplasmatota 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优势菌属为热原体属(Thermoplasma)和金属球菌属(Metallosphaera).不同采样点细菌和古菌的优势菌属存在显著差异,矸石层土壤和废水浸出口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细菌和硫氧化细菌比其他 2个样点丰富.煤矸石堆场中微生物的碳、氮、硫代谢基因丰度较高,共检测到 6条固碳途径、6 条氮代谢途径和 3 条硫代谢途径.主要的固碳基因为ACAT和E2.2.1.1,固碳途径以还原性三羧酸循环为主;主要的氮代谢基因为nirB、nasA和narG,氮代谢途径以反硝化为主;主要的硫代谢基因为cysH和sir,硫代谢途径以同化硫酸盐还原为主.[结论]本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对矿山生态环境的认识,为矿区生态修复、土壤和河流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SRB-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废弃煤矿地下水的修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酸性矿山废水(AMD)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和金属离子,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硫酸盐还原菌(SRB)可以将SO42-还原为S2-,沉淀金属离子,并生成生物硫铁,其处理效率较高.文章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制备SRB的缓释碳源,考察了不同形式的碳源条件下SRB对酸性矿山废水特征污染组分的处理效果,并结合SRB原位生成的生物硫铁包覆颗粒,制备得到SRB-生物硫铁复合材料,通过批量实验和动态柱实验考查SRB-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高浓度模拟废水和实际矿井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在pH为 5.5时,将秸秆渣作为游离SRB的碳源是可行的,但与秸秆渣相比,秸秆生物炭的处理效率明显更高,将秸秆生物炭与乳酸钠结合制备的SRB碳源,激活SRB的时间更短,12 h内对SO42-和Fe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59.25%和 79.56%.在此实验范围内,随着生物炭投加量的增大,去除效率逐渐提高,在pH为 4.5~6.5的范围内,体系初始pH对SRB反应体系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SRB-碳源与生物硫铁包覆颗粒结合后对高浓度的SO42-和Fe2+模拟废水能保持高效且持久的反应活性.动态柱实验表明SRB-生物炭-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酸性矿井水的特征污染指标有明显的修复效果,出水水质的大部分指标可满足地下水Ⅲ类标准,运行 15d后仍能保持稳定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内蒙古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探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于露天煤矿植被群落变化和植物个体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以内蒙古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恢复4年(2018-2021年)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样地内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设置草本样方(1 m×1 m)和灌木样方(5 m×5 m),记录植物物种组成、高度及盖度等指标,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重要值.探讨不同的恢复年限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和优势植物的养分吸收,为矿区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矿区排土场植物群落物种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均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总物种数从恢复第1年的16种增加到恢复第4年的31种,主要是由于非人工种植植物从6种增加到19种导致,特别是在恢复第2年增加显著,然后趋于平稳,这说明恢复第2年是物种增加关键的时期;(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矿区植被优势物种多以禾本科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豆科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菊科植物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十字花科油菜(Brassica napus)和胡颓子科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主.(3)比较不同优势植物叶片、茎和根的氮(N)、磷(P)和钾(K)含量发现,草本优势种中菊科和豆科植物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灌木优势种中沙棘茎的N含量和P含量显著高于锦鸡儿.研究认为,在排土场植被恢复初期(4年)的物种选择上,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是草本植物首选的先锋物种,另外,沙棘是灌木首选的物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半干旱区露天煤矿复垦土地人工植被2010-2015年间群落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被恢复是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但对于人工恢复植被生态过程的理解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基于2010和2015年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1 hm2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植被5年间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不大,1个树种因死亡而消失,新增1个树种;刺槐的重要值大幅下降,而榆树的重要值增长较快,群落优势种由刺槐变为榆树;样地中树木胸径(DBH)≥1 cm的独立个体数由2125株增至3531株,其中死亡768株,新增2174株;每年死亡率和增补率分别为8.97%和19.13%;死亡量最大的树种是刺槐,增补量最大的是榆树;群落总的胸高断面积由6.92 m2·hm-2增至8.63 m2·hm-2,其中刺槐的损失量和新增量均最大;树木的胸径年平均生长速率随着径级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群落整体的径级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小径级个体死亡量较大,大径级个体死亡量较小;不同树种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基本类似于2010年该树种的径级分布;3个主要树种的种群大小变化率都超过5%,均属于快速变动的种群,其中以刺槐的降幅最大(-10.36%),榆树的增幅最大(39.3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土壤有机碳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煤使得植被和土壤遭到损毁破坏,导致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急剧退化甚至完全丧失.采煤堆积的煤矸石可发生氧化自燃,是巨大的CO2排放源.生态修复对减少矿区碳排放及减缓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后的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修复模式、修复时间和修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总结了土壤固碳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在人工植被修复和有机物添加后增加显著,且与修复时间成正比.煤矿废弃地通过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有很大的土壤固碳潜力.未来应加强团聚体固碳等土壤固碳机理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期为退化区生态修复进程中土壤固碳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 年8 月至2017年9月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燕子山矿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直接进行口腔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口腔修复治疗前先进行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语言功能评分及恢复时间、咀嚼效率及恢复时间、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X线投影测量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 (38/40),高于对照组的85.00% (32/40) ( χ2 =3.914, P <0.05 ).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8.49 ± 1. 56 )分、咀嚼效率( 83. 94 ± 12.66)% ,均高于对照组的(7.18 ± 1.45)分、(70.12 ± 13.57)% ( t=3.890、5.445,均P<0.05);观察组语言功能恢复时间(17.19 ± 5.41) d、咀嚼效率恢复时间(20.81 ± 4.87) d,均短于对照组的(24.37 ± 7.02) d、(27.54 ± 6.95)d(t=5.124、5.016,均P<0.05).观察组菌斑指数(1.14 ± 0.36)分、龈沟出血指数(1.96 ± 0.6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1 ± 0.40)分、(2.73 ± 0.87)分( t=4.348、4.509,均P<0.05).观察组SNA角(71.24 ± 4.98)°、SNB角(72.85 ± 1.07)°,均小于对照组的(76.59 ± 5.40)°、(74.13 ± 1.39)°(t=4.606、4.615,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χ2 =4.11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低于对照组的17.50% (χ2 =5.000,P<0.05).结论 在牙列缺损患者口腔修复前先进行正畸治疗,可有效提高其口腔修复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语言功能和咀嚼效率,改善其牙列情况和颌面畸形情况,使患者更加满意,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煤矸石山不同种植年限香根草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是一种良好的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物种,研究其生物量分配和异速生长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香根草在矿区的生存策略与生态功能.该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大河煤矿煤矸石山种植年限为4、5、8和15 a的香根草为对象,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对不同种植年限香根草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根、茎、叶生物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均在种植年限为5 a时最大,15 a时最小.(2)茎生物量分配比在种植年限15 a时最大(37.3%),叶生物量分配比在种植年限5 a时最大(36.1%),根生物量分配比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基本保持在30%左右.(3)种植年限为4、5、8 a时,地上部总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叶生物量呈异速生长关系;种植年限为5a时,叶面积与根、叶生物量呈异速生长关系,与茎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不同种植年限间的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虽然没有一致规律,但体现了香根草在煤矸石基质中生物量分配的特点,且显示了其特别的生长方式和资源分配策略,为今后香根草在煤矸石山生态治理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