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的研制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微种植体支抗精准植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准确标定微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5例(共30颗)需行微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1±6.3)岁。术前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输出采集的DICOM数据格式。对患者术前分析模型进行3D扫描,获取模型扫描的STL文件。通过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将CBCT数据和模型数据拟合匹配处理,对导板的厚度、倒凹补偿的量、关键部件套环尺寸等进行设计。使用3D打印机调整尺寸后进行打印。采用助攻法植入微种植体,术后拍摄CBCT,将术前设计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术后CBCT与设计微种植体的CBCT拟合发现,微种植体与术前设计一致,与邻牙牙根保持安全距离且平行,不损伤上颌窦等部位,术后1、3个月未见微种植体支抗脱落。应用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靠,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准确,可植入口腔内绝大多数部位。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制作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以精准定位微种植体的位置和方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疑难病例二次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术者诊断设计不当、矫治技术应用失误、正畸治疗后的复发以及患者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矫治等原因可导致患者对矫治结果不满意,寻求二次矫治。此类患者通常已减数,或伴牙周、关节、牙体或缺牙等问题,常需多学科联合治疗,二次矫治难度较大,可选方案受限。无托槽隐形矫治舒适美观,具备数字化精准化程度高、可个性化排牙模拟矫治后终末状态等特点,使其在失败病例的二次矫治中具有一定优势。本文通过展示无托槽隐形矫治在二次矫治病例中的应用实例,对矫治设计和监控细节进行讨论和总结。建议医师在接诊前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难度评估工具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接诊自身诊疗能力范围内的病例,以获得满意的矫治疗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减数病例的成功关键在于诊断正确,选对病例。在方案设计上,二次矫治应注意前牙转矩的恢复,利用推磨牙向后获得间隙,做好垂直向控制,改善后牙咬合关系。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正确选择、谨慎纳入、合理设计,有望在二次矫治的疑难病例中获得牙排列整齐、尖窝交错、覆 覆盖正常、牙周健康、牙根平行的矫治效果,达到美观、功能、稳定、健康的矫治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诊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诊疗中的作用并分析阻生牙的相关情况。方法:通过CBCT观测79例患者共84颗埋伏牙的位置、生长方向、牙根情况,根据测量结果将阻生牙分类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84颗埋伏牙,中切牙51颗,侧切牙9颗,尖牙24颗,尖牙和侧切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切牙(均 P<0.05);以位置分类,高位16颗,中位30颗,低位38颗,不同阻生位置的牙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位构成比较高;依生长方向分类,平行15颗,倒置18颗,侧向51颗,不同牙冠生长方向的牙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侧向阻生发生率最高。牙根弯曲41颗,牙根发育未完成67颗。CBCT对埋伏牙生长方向的诊断正确率为98.81%(83/84),且可以准确观测到牙根的位置、发育程度、弯曲程度。 结论:埋伏阻生牙在颌骨内的位置和生长方向大多数为低位侧向牙槽嵴方向,以低位近中唇侧最为常见;CBCT能够正确诊断和精确定位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生长方向、牙根弯曲及牙根发育情况;依据CBCT对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的测量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在矫治恒牙牙颌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在矫治恒牙牙颌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84例恒牙牙颌畸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矫治方法,观察组使用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矫治.比较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美观效果,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牙周健康[菌斑软垢指数(Debris index,DI)、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C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牙齿排列情况、边缘嵴高、咬合关系、邻接关系、牙根平行度异常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牙排整齐、后牙咬合力、前牙覆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I、CI、PLI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恒牙牙颌畸形患者,在矫治中应用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可兼顾口腔功能及美观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64排螺旋CT在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多,其三维重建常用方法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T)等.本文就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上、下颌多生牙和阻生牙的牙根形态及与邻牙的毗邻关系,为下一步确定多生牙和阻生牙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颌面部CPR轴位片可清晰显示变异根管的断层影像,以及根管数目、形态、走行、根尖位置和侧支根管;同时,经矢状位、冠状位任意层面三维重建,可测量根管长度、牙髓直径和密度,从而为临床确诊牙体牙髓病提供重要参考.通过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骨组织相关结构、密度,颌骨表面解剖形态、下颌神经管,以及与上颌窦、鼻腔底的毗邻关系等得以清晰显示,为牙缺失修复类型的选择和种植体植入提供有价值依据.颌面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立体、直观、准确,能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面显示多部位骨折,尤其对平行或接近平行于扫描平面上的线性骨折和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此外,64排螺旋CT还能够完整、清晰地反映上下颌骨的解剖关系、咬合关系及病变的结构、大小、性质等,并通过三维重建呈现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曲面等任意方向多个层面图像,观察病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的解剖关系,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总之,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重建整口牙及牙槽骨的矢状面、冠状面、曲面和立体图像,从而完整、清晰地显示牙根、牙髓腔、牙槽骨、牙周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锥度玻璃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双锥度玻璃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修复科门诊进行治疗的108例牙体缺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平行玻璃纤维桩进行修复,观察组采用双锥度玻璃纤维桩进行修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咀嚼效率、满意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修复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牙根折裂,牙龈边缘变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修复后6个月咀嚼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牙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牙齿松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12个月后,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锥度玻璃纤维桩在修复牙体缺损时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美观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在牙体缺损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东地区汉族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弯曲度的测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显微CT精确测量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弯曲度,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华东地区汉族人154颗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并进行显微CT扫描,采用Mimics 10.01 (Materialise,Leuven,比利时)对牙齿及根管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在平行投照模式下,采集根管系统颊面观及邻面观的影像并测量根管的弯曲度.结果 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在颊面观上初次弯曲的平均角度仅为11.1°(Schneider法),二次弯曲出现率较低,在颊面观出现6例,邻面观出现4例.下颌第一磨牙双根管时,重度弯曲(>20°)主要位于邻面观,颊、舌根管初次弯曲的平均角度分别为17.5°和28.7°,二次弯曲的发生率分别为19.1% (9/47)和85.1% (40/47).舌侧副根管的弯曲半径和圆心角均值分别为6.6 mm和54.2°;舌侧根管的根管口离根尖的平均距离为6.6 mm.结论 下颌第一前磨牙舌侧根管多出现在根中及根尖1/3,在邻面观常有重度弯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式间接粘接技术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改良间接粘接法应用于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期固定矫治病例87例,分别由研究生(A),青年医师(B)和进修医师(C)实施间接粘接操作,比较MBT托槽与自锁托槽的粘接脱落率.另外选择16例拔牙矫治的患者比较间接粘接和直接粘接技术应用后拔牙间隙相邻牙根平行度的变化.结果:3位正畸医师(A、B、C)在熟练掌握间接粘接技术之后脱落率分别由5.94%、4.49%和9.09%降低为1.80%、1.69%和4.26%.MBT和自锁托槽脱落率分别为2.73%和0.70%(P<0.05).采用间接粘接技术治疗的患者矫治结束后拔牙间隙相邻牙牙根的平行度均优于直接粘接技术.结论: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在正畸临床治疗中粘接效果较好,治疗结束后牙根平行度较佳,并且自锁托槽的粘接效果优于MBT托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对牙槽窝改建影响的动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牙槽窝内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对牙槽窝颊侧骨板高度及牙槽窝骨愈合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4只成年Beagle犬双侧下颌及第二、三、四前磨牙的远中根作为实验位点.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分为以下3组:(1)血液充盈组:拔除前磨牙远中根,血液充盈后关闭创口;(2)Bio-Oss Collagen组:拔除前磨牙远中根,牙槽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牙槽窝表面覆盖Bio-Gide,严密关闭创口;(3)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去除前磨牙远中根牙冠及牙根的舌侧部分,保留颊侧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牙槽窝后关闭创口.术后12周拍摄Beagle犬下颌锥形束CT(CBCT),比较颊侧骨板高度变化以及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颊侧骨板高度吸收量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术后12周,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1.63±0.67)mm,Bio-Oss Collagen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0.77±0.58)mm,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0.06±0.10)mm.Bio-Oss Collagen组牙槽窝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血液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5,P=0.027),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血液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61,P=0.001),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Bio-Oss Collag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60,P=0.024).术后12周血液充盈组牙槽窝中间区域显示低密影,Bio-Oss Collagen组牙槽窝高密影,形态与牙根轮廓相似,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可见较多地松质骨影像.结论 牙槽窝内保留颊侧部分牙根,相比牙槽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能更好地保存颊侧骨板高度.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具有促进牙槽窝内骨生成,加快牙槽窝骨愈合速度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数字化间接粘接法应用于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40例,获得患者数字化三维牙列模型,并将数字化的托槽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定位,进行数字化排牙实验,评估托槽位置,再根据定位结果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双层转移托盘,通过转移托盘将托槽转移至患者口中.按照分组标准,对照组使用直接粘接,实验组使用数字化间接粘接,比较治疗后后牙区边缘嵴高度差、托槽粘接的准确度,同时测量数字化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 结果:①对照组右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424±0.555)mm,左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454±0.556) mm;实验组右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186±0.307)mm,左侧边缘嵴高度差为(0.151±0.235) mm,对照组较实验组后牙区同侧边缘嵴高度差更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直接粘接和数字化间接牙根平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字化间接粘接牙根平行度测量值均小于直接粘接;③数字化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为6.06%,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为5.0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与直接粘接相比,数字化间接粘接的后牙区边缘嵴高度差较小,粘接准确性提高;②数字化间接粘接的托槽脱落率与直接粘接无差异,粘接准确性较高,可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