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质干细胞及其来源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着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往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多采用双膦酸盐、狄诺塞麦等一线药物,但这些药物只能抑制骨吸收,而不能促进骨形成。虽然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但却存在遗传不稳定、细胞存活受限和增加致癌风险等缺陷和不足;而MSCs来源的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exosomes,MSCs-Exos)可以通过介导wingless and int-1(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调节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骨再生,进而对骨质疏松症产生影响。本文综述近年MSCs和MSCs-Exos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作用的临床前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舒单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3个月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分析早期不良反应,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60例,收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既往脆性骨折史、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地舒单抗60 mg皮下注射治疗,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采用NR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ODI对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3个月后,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骨质疏松症程度、是否有脆性骨折史和是否有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的患者中,NRS评分以及ODI较治疗前均是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在既往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患者较无骨折史患者的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较骨质疏松症患者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腰椎骨密度值与治疗前后NRS评分降低程度呈负相关( P=0.042)。260例患者中出现骨骼肌肉疼痛6例(2.3%),乏力5例(1.9%),皮疹4例(1.5%),泌尿系感染2例(0.7%),头晕2例(0.7%),发热2例(0.7%),低钙血症1例(0.4%),不良反应报告共22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8.5%。 结论: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早期改善疼痛症状以及功能障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特别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较低、合并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巨细胞瘤的免疫微环境及其对地舒单抗治疗的提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免疫细胞角度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免疫微环境,明确骨巨细胞瘤微环境的免疫细胞组成,在单细胞水平探索地舒单抗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的免疫改变。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初发骨巨细胞瘤及地舒单抗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手术病例中收取新鲜组织样本,送质谱流式细胞术分析,使用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降维分析将质谱流式高维数据可视化并定量,比较地舒单抗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的免疫细胞组成。选取部分未经地舒单抗治疗及经过地舒单抗治疗的组织进行原代体外培养并获得培养上清液,用于分析上清液对各类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共15例初发骨巨细胞瘤及3例地舒单抗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经质检合格后完成质谱流式及多色流式分析,其中男7例,女11例。骨巨细胞瘤富含T细胞及多种巨噬细胞样表型的髓系细胞,经地舒单抗治疗后巨噬细胞样表型髓系细胞比例大幅度降低而T细胞比例上升,且巨噬细胞样表型髓系细胞比例与地舒单抗治疗时间相关。骨巨细胞瘤中疑似多核破骨样巨细胞的免疫细胞亚型以γδTCR+为特征,且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肿瘤中的CD8+T细胞绝大多数为活化的PD-1 hiTIM-3+CD69+的T细胞。未经地舒单抗治疗直接手术的骨巨细胞瘤组织体外培养上清液能促进多种细胞系增殖,而地舒单抗治疗后肿瘤组织上清液则无该功能。 结论:绘制骨巨细胞瘤的免疫细胞谱图,探索骨巨细胞瘤内免疫细胞对肿瘤生长的潜在作用,为无法切除病例长时间使用地舒单抗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治疗骨质疏松和骨折何时联用或介入抗骨质疏松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骨折,且部分患者因骨折才首次诊断骨质疏松症,因而明确抗骨质疏松药物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总结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是否有影响,以促进其临床应用.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骨营养补充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骨双向调节剂、新靶点药物"或"osteoporotic fracture、healing、bone nutrition supplements、anti-resorptive agents、anabolic agents、dual effect agents、new targeted agents"为检索词,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有关文献.选择文章内容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有关者,同一领域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现有的多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常用的有以下4类:骨营养补充剂(钙剂、维生素D);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狄诺塞麦、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汀类以及降钙素);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素);骨双向调节剂(雷奈酸锶);②钙剂和维生素D是治疗的基础,骨吸收抑制剂抗骨质疏松效果确切,新靶点的药物如组织蛋白酶 K 抑制剂、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等将为治疗了提供更多选择;③部分抗骨质疏松药物会抑制骨折破骨细胞活性,如果早期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能会对骨折修复产生不良影响;④关于治疗骨质疏松和骨折何时联用或介入抗骨质疏松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的作用效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包括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成熟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延长破骨细胞的寿命和活性等引起骨质疏松.虽然双膦酸盐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但其主要作用是抑制骨吸收,长期应用会导致骨微损伤蓄积.研究发现狄诺塞麦,特立帕肽,VitK2等药物可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引起的骨形成下降,将为临床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提供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但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引起SLE 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复杂,除传统研究证明的疾病自身活动因素外,药物使用、代谢因素、肾损害、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也参与其发生.在防治过程中,原发病的规范治疗,尤其是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药物的合理使用十分关键;联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有利于骨矿化、提高骨骼中钙的含量;合理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组织蛋白酶 K 抑制剂、甲状旁腺激素、狄诺塞麦等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骨骼强度,减少骨折的发生;中医药作用的多靶点性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也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结合临床及新近研究进展,主要就SLE相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等两个方面来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物性颌骨坏死(MRONJ)是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BPs)或其他生物靶向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以颌骨骨面裸露、流脓、面部肿胀等为特征,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除了已经普遍使用的BPs外,国内外报道了许多可以导致颌骨坏死的新型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药物狄诺塞麦,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以及其他生物靶向药物舒尼替尼、西罗莫司等.本文就这些导致颌骨坏死的新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膦酸盐与狄诺塞麦治疗PMOP的“药物假期”EMAS立场声明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了使骨质疏松领域相关医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双膦酸盐与狄诺塞麦的药物假期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本文就欧洲女性与男性更年期协会(EMAS)对双膦酸盐与狄诺塞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药物假期”的立场声明进行要点解读,供同仁参考.方法 EMAS系统性回顾分析了双膦酸盐和狄诺塞麦中止使用后在骨折风险方面的影响,同时,评估降低不良事件风险的可能性,形成立场声明.结果 ①考虑双膦酸盐的长期疗效、安全性及骨折风险,建议采取个性化的药物假期方案;②药物假期时机:阿仑膦酸钠治疗超过5年,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治疗超过3年的患者,应该考虑药物假期;③鉴于伊班膦酸钠证据有限,狄诺塞麦停药后可能引起骨折的“反弹效应”,所以,不强烈推荐伊班膦酸钠和狄诺塞麦进行药物假期;④药物假期时长:一般情况下,双膦酸盐药物假期为1~3年;⑤重启治疗评估内容:双膦酸盐药物假期中,每年应评估病人的特征,包括患者的年龄、跌倒史、是否有新的骨折、可能危险因素、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标志物;⑥重启治疗药物:双膦酸盐、狄诺塞麦,特立帕肽,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性激素补充(menopaus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MHT)和雷奈酸锶等,是药物假期后重启治疗的选择药物.结论 双磷酸盐药物假期遵循个体化原则,不推荐狄诺塞麦药物假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enosumab与破骨细胞RANKL/RANK通路
编辑人员丨2023/8/6
Denosumab( 狄诺塞麦) 是一种人工合成、完全人源化、可与RNAKL 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IgG2 抗体),对人源RANKL 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1],具有较好的骨吸收抑制作用,是以破骨细胞RANKL/RANK 信号调控通路为靶点的骨质疏松靶向治疗药物,并可降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骼相关事件( SRE) 的发生、延缓骨痛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狄诺塞麦抑制骨吸收的生理作用机制,狄诺塞麦治疗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研究进展,为狄诺塞麦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好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狄诺塞麦(Denosumab)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 是困扰中老年人的代谢性骨病, 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狄诺塞麦是一种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从而抑制骨吸收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国外临床试验中已明确证实其对改善骨密度、降低相关骨折发生率的良好作用, 但目前国内尚未就此在临床展开应用.本文从狄诺塞麦的药物机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综述了国外近年高质量研究, 探讨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狄诺塞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总体不良反应温和, 尽管现存在用药策略方面争议及停药后骨折风险亟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上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