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的猕猴桃根配方颗粒量值传递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HPLC法建立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指标成分含量。以标准汤剂中出膏率、儿茶素含量及特征图谱为基准,研究配方颗粒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收集15批猕猴桃根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出膏率。建立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特征峰,对特征峰进行归属。测定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中儿茶素含量,计算转移率。以出膏率、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数、儿茶素含量及转移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其量值传递规律。结果:15批猕猴桃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在3.9%~6.3%范围内;特征图谱标定了6个特征峰,指认峰2为原儿茶酸、峰4为儿茶素;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均检测出6个特征峰,且相对保留时间均在规定范围内;猕猴桃根饮片中儿茶素含量为0.4%~1.4%,猕猴桃根配方颗粒中儿茶素含量为3.8%~4.9%;其饮片-标准汤剂转移率为13.6%~38.3%,饮片-配方颗粒转移率为15.5%~21.2%。结论: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及成品颗粒之间的质量传递具有较好的移行性,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表明猕猴桃根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首例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病例的溯源和防控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中国首例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病例的感染来源开展调查,探索其感染因素和防控策略。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信息,采集职业暴露人群、猕猴和环境样本,并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核酸检测,分析可能的感染源。结果:采集共同暴露职业人员样本84件,猕猴生物样品89件,环境样本370件,经检测,其中猕猴猴舍2件环境涂抹样本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核酸阳性,其它样本均为阴性,病例的感染来源于该研究所日常职业暴露可能性大。通过封闭涉疫研究所、隔离职业暴露人员和排查风险人员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未发生续发病例。结论:该病例属于北京市本地感染偶发病例,感染来源与日常职业暴露有关。猕猴职业暴露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科学的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从而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首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是罕见的人畜共患病,2021年4月,在中国北京一位实验动物饲养员出现发热、皮疹、行走无力等症状,后被诊断为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毒性脑脊髓炎,为我国首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患。这名患者在入院前出现心脏呼吸骤停,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出现坏死性病毒性脑脊髓炎,住院期间脑功能损害逐渐加重,临床判定脑死亡,在患者入院39 d,病程第51 d,家属撤除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疫情处置与应对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猕猴α疱疹病毒1型,又称为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在猕猴中广泛流行的疱疹病毒。猕猴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人感染后病死率约为80%。2021年4月,我国发现首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病例,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采取管理措施,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有效地处置了该起疫情。本文结合我国首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措施以及实验室检测进行讨论和研究,形成专家共识,旨在为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的风险评估和疫情应对提供科学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研究CT14在发育中的功能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使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研究癌-睾丸抗原14(cancer-testis antigen 14,CT14)对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探索CT14在发育中的潜在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显微注射构建可诱导表达人源CT14(HsCT14)、缺失CT14特异性中间序列(CT14-specific intermediate region,CIR)的截短突变体HsCT14?CIR及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的转基因线虫品系,观察并比较全长和截短突变体CT14表达后对线虫虫卵的胚胎发育及幼虫发育过程的影响.构建可诱导表达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和倭狐猴(Microcebus murinus)CT14的线虫品系,比较异源表达不同灵长类种属来源的CT14对线虫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虫率的影响.通过Smart-seq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CT14表达引起的线虫胚胎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一步探索线虫胚胎中受CT14 影响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及通路.结果·HsCT14及其截短突变体HsCT14?CIR的诱导表达显著降低了线虫虫卵孵化率,其中HsCT14的表达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微分干涉对比(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显微技术观察显示,表达HsCT14的线虫胚胎在发育的comma期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异常.HsCT14及其截短突变体HsCT14?CIR表达后的线虫幼虫成虫率显著低于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并出现生长阻滞现象,其中HsCT14的表达对成虫率的影响较大.食蟹猕猴CT14(MfCT14)的表达对线虫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虫率的影响与人源HsCT14相似,而倭狐猴CT14(MmCT14)的表达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显著低于HsCT14和MfCT14.Smart-seq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CT14的表达可能影响线虫胚胎的多个生物学过程,涉及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过程和DNA复制通路等.结论·CT14的异源表达显著干扰线虫的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CIR起了关键的增强作用.推测CT14可能通过影响染色质重塑等多个通路的基因表达,在发育生物学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对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临床借鉴.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网站中治疗胃癌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2统计药物频数、以Apri-ori关联规则建模分析,通过Cytoscape 3.7.1构建中药核心复杂网络,IBM SPSS Statistics 26.0对核心网络所涉及的药物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自建库至2022年4月15日治疗胃癌的中药复方共307个,涉及药味855味,高频中药有甘草(102次,33.22%)、白花蛇舌草(89次,28.99%)、黄芪(89次,28.99%)、白术(82次,26.71%)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性味以温、苦居多,归经多属肝、肺、胃、脾经.常用药对有白术-甘草(支持度26.71%,置信度62.20%)等,角药组合有黄芪-甘草-白术(支持度13.68%,置信度66.67%)、白花蛇舌草-甘草-黄芪(支持度13.68%,置信度64.29%)等.网络聚类得到4类常用中药:当归、白芍、麦冬、黄芪、党参、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延胡索、三七、仙鹤草;半夏、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丹参、鸡内金;莪术、薏苡仁、猕猴梨根.结论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胃癌重视健脾扶正,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等法,符合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梳理了国家专利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新药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太行山猕猴的交配行为参数与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对象,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了太行山猕猴交配行为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与近缘物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太行山猕猴的交配前行为以社会理毛为主(49.8%),且多由雌性发起(61.8%);(2)太行山猕猴的交配模式属于多次爬跨射精型,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12个爬跨回合和1次射精,持续时长平均为(719.4±43.3)s;(3)交配后行为以社会理毛(19.4%)和休息(18.1%)为主,雌雄个体交配关系可持续平均(2.1±2.03)d;(4)猕猴属(Macaca)物种的交配参数存在种间差异,交配模式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群组基本吻合,但与社会风格关系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猕猴属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模式标本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模式标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和凭证,也是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基本资料.为提高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充分利用和互惠共享,该文对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模式标本的种类组成、采集地、采集年代及采集人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馆完成信息数字化的模式标本共计4 645号,5 736 份,隶属于 170 科 619 属 2 128 种(含种下等级),馆藏模式标本收集的优势科有樟科、苦苣苔科、茜草科、山茶科、兰科、荨麻科、百合科、猕猴桃科、大戟科、柿科和杜鹃花科等,优势属有秋海棠属、蜘蛛抱蛋属、马兜铃属、紫金牛属和冬青属等.(2)模式标本分别采自中国的 20 个省(区、市)以及其他2 个国家,模式标本采集较多的省区有广西(48.19%)、海南(24.14%)和广东(11.63%).(3)历年模式标本采集高峰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50 年代,模式标本命名高峰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与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兴起,以及开展《中国植物志》编研等有关,模式标本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21 年,橱柜时间最长为 82 年.该文还对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华猕猴桃GRAS基因家族鉴定及低温胁迫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GRAS基因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和逆境响应,而低温是制约猕猴桃生产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鉴定猕猴桃GRAS基因家族,分析其在低温胁迫中的表达情况,为猕猴桃的抗寒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华猕猴桃'红阳'基因组为参考进行GRAS家族保守结构域比对,通过对鉴定到的家族成员进行系统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三级结构、蛋白质motif、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密码子偏好性和基因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猕猴桃基因组共存在 79 个GRAS家族成员,分属于 8 个亚家族,且各亚家族基因、蛋白结构有所差异.顺式作用原件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参与多种植物激素、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该家族密码子第 3 位碱基更偏好使用嘧啶类碱基(G/T).鉴定到 6 个基因可能参与猕猴桃低温胁迫过程,并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该猜测.该研究补充了猕猴桃GRAS基因家族鉴定分析的空白,为猕猴桃抗寒研究奠定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SNP分型的猕猴桃倍性鉴定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研究以猕猴桃属内不同植物的幼嫩叶片为材料,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全基因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杂合子等位基因深度比率(heterozygous allele depth ratio)分布2种方法进行源猴桃倍性鉴定.对取样叶片的生长状态、防止细胞核黏连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浓度、滤网目数及过滤次数、不同倍性样本全基因组SNP分型的参数调整等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中取未展开的幼嫩叶片获得完整细胞核的数目最多;5%PVP对减少细胞核之间的黏连最适宜;500目滤网过滤3次效果最好.SNP的分型主要与模拟基因组的组装质量和过滤识别SNP的参数设置有关.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的关键技术是使用未展开的幼嫩叶片以保证足够数量的完整细胞核及减少细胞核之间的黏连.同一植物材料的染色体倍性在60Co-γ辐照处理前后未发生改变.全基因组SNP位点杂合子频率分布图判断的倍性与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一致.2种鉴定结果可以相互验证,使倍性的判断变得更加准确,为加快猕猴桃育种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