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胸腔镜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Cit H3、TREM-1早期预测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肺癌胸腔镜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 H3)、髓细胞上表达的触发受体1(TREM-1)早期预测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89例,统计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血清Cit H3、TREM-1水平对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89例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共18例出现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0.45%(18/8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指数、术前FEV1%、病理分期、手术时间及术前血清Cit H3、TREM-1水平均为肺癌胸腔镜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it H3、TREM-1联合预测肺癌胸腔镜术后肺部感染的AUC值0.715最大,对应敏感度为0.814,特异度为0.828.结论 肺癌胸腔镜术后肺部感染率较高,联合检测Cit H3、TREM-1有助于提高对胸腔镜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筛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筛查了解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筛查疑似的患儿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对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活产新生儿468 494名,疑似患儿112例,进行尿有机酸分析95例,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95例,共确诊NICCD患儿13例,患病率1∶36 038。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等。生化指标改变包括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异常升高、低血糖、血红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氨增高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检测提示瓜氨酸、蛋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特异性升高,部分伴酰基肉碱轻度升高;尿有机酸分析主要表现为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共检出13种突变类型,分别为c.852_855delTATG、c.511dupG、c.1638_1660dup、IVS16ins3kb、c.1078C>T、c.615+5G>A、c.742G>A、c.44G>A、c.1311+1G>A、c.1399C>T、c.889G>T、c.1177+1G>A、c.1841+3_1841+4del,其中c.852_855delTATG最常见,5种为新发变异,新发变异中c.1841+3_1841+4del、c.511dupG和c.889G>T预测为有害变异。确诊病例予以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均于1岁内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徐州地区NICCD患病率为1∶36 038,c.852_855delTATG变异出现频率最高。共检测出5个新发变异位点,扩展了SLC25A13基因变异谱。NICCD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需早期诊断和治疗,终身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可引起不可逆转的关节畸形,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延缓疾病的进展。瓜氨酸化、氨甲酰化、氧化及乙酰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产生的新表位,B细胞针对这些新表位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文章就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nti citrulline protein antibodies,ACPA)、氨甲酰化抗体,氧化型II型胶原抗体、乙酰化抗体在RA实验室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RA早期标志物识别和疗效指标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瓜氨酸预处理对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瓜氨酸(citrulline, Cit)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导致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42只7~9周的C57雄性小鼠,进行2批实验,每批小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Con组)、LPS组和LPS+Cit组。首先对小鼠腹腔注射Cit 900 mg·kg ?1·d ?1(LPS+Cit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Con组、LPS组)进行预处理7 d,第8天腹腔注射LPS 10 mg/kg(LPS组、LPS+Cit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Con组),LPS干预后6 h麻醉插管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 weight ratio, 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 NLRP3)炎性体、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 caspase-1)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IL-1β、IL-18水平。 结果:与Con组比较,LPS组BALF中蛋白浓度、细胞数量及肺组织W/D明显升高( P<0.05),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及IL-1β、IL-18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P<0.05);与LPS组比较,LPS+Cit组BALF中蛋白浓度、细胞数量及肺组织W/D明显降低( P<0.05),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及IL-1β、IL-18蛋白含量明显降低( P<0.05)。 结论:Cit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体激活,降低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发挥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河南省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新生儿筛查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河南人群瓜氨酸血症Ⅰ型的发病率及基因变异特点,为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应用串联质谱法完成的河南省814 625例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法对瓜氨酸血症Ⅰ型筛查阳性患儿进行 ASS1基因变异分析及父母基因验证。对新检测到的 ASS1基因变异使用罕见外显子组变体集成学习器(REVEL)方法分析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并构建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814 625例新生儿中共确诊8例(1/101 828)瓜氨酸血症Ⅰ型患儿。8例患儿均有特异性瓜氨酸水平增高。基因测序共检出12种变异,均为错义突变,其中包括5种新发现的变异:c.552C>A(p.N184K)、c.140C>T(p.A47V)、c.173A>G(p.K58R)、c.920G>A(p.R307H)和c.790G>A(p.G264S),其中c.552C>A检出率最高,占18.75%(3/16)。REVEL分析预测这5种变异均为有害性,ASS蛋白三维结构模型显示c.140C>T(p.A47V)和c.920G>A(p.R307H)未发生氨基酸残基间氢键数量的变化,而c.552C>A(p.N184K)、c.173A>G(p.K58R)和c.790G>A(p.G264S)导致氢键减少,可能会影响到ASS蛋白的功能。结论:河南省新生儿瓜氨酸血症Ⅰ型发病率为1/101 828。新发现了5种变异,丰富了人类 ASS1基因变异谱,为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AD4在抗β 2GP1/β 2GP1复合物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在抗β 2GP1/β 2GP1复合物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抗β 2GP1/β 2GP1复合物(100 μg/ml)共孵育一定时间,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AD4表达;进一步采用PAD4抑制剂Cl-amidine(10 μmol/L)预处理中性粒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H3)蛋白质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DNA相对含量。下腔静脉狭窄法建立APS小鼠血栓模型,并通过腹腔注射Cl-amidine(50 mg/kg)进行干预,Western blot检测血浆中CitH3蛋白质表达,荧光染色法检测血浆中循环游离DNA(cf-DNA)浓度,取下腔静脉血栓称其重量,观察Cl-amidine能否抑制APS-IgG诱导的NETs和血栓形成。组间差异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抗β 2GP1/β 2GP1复合物能够显著下调细胞质中PAD4蛋白质表达水平[(3.67±0.32) vs (1.47±0.19), t=10.22, P<0.05],并使细胞核内PAD4蛋白质含量升高[(0.57±0.19) vs (2.97±0.31), t=11.49, P<0.05];Cl-amidine能显著抑制抗β 2GP1/β 2GP1复合物诱导的中性粒细胞CitH3蛋白质表达[(2.46±0.47) vs (0.46±0.13), t=12.24, P<0.01],明显减少培养上清中MPO-DNA含量[(4.09±0.94) vs (2.80±0.57), t=4.23, P<0.05]。在体内试验中,Cl-amidine能显著抑制APS小鼠血浆中CitH3蛋白质表达[(3.97±0.56) vs (1.09±0.45), t=11.83, P<0.01],明显降低APS小鼠血浆中cf-DNA浓度[(2 685.0±735.8) vs (1 784.0±577.0), t=3.93, P<0.05];与对照组EAPS小鼠相比,经Cl-amidine预处理的APS小鼠血栓形成明显减小[(8.22±3.06) vs (4.89±1.90), t=2.27, P<0.05]。 结论:PAD4参与了抗β 2GP1/β 2GP1复合物诱导的NETs形成,其可能在APS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黏膜损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道黏膜损伤的价值及与其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SAP患者92例纳入研究,根据有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33例)及非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59例),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降钙素原(PCT)、D-乳酸(D-L)、内毒素(endotoxin)、二胺氧化酶(DAO)、瓜氨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以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价值。结果: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非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对照组血清PCT、D-L、endotoxin、DAO、I-FABP水平呈降低趋势,血清瓜氨酸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瓜氨酸与血清PCT、D-L、endotoxin水平呈负相关( r=-0.740、-0.629、-0.310,均 P<0.05);血清DAO与血清PCT、D-L、endotoxin水平呈正相关( r=0.482、0.779、0.338,均 P<0.05);血清I-FABP与血清PCT、D-L、endotoxin水平呈正相关( r=0.613、0.421、0.341,均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CT、D-L、endotoxin、DAO、瓜氨酸、I-FABP预测SAP患者肠道黏膜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6、0.789、0.732、0.801、0.812、0.857,以上血清学指标联合预测SAP患者发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AUC为0.909,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均 P<0.05)。 结论:SAP患者发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与血清PCT、D-L、endotoxin、DAO、I-FABP水平升高、瓜氨酸水平降低有关,临床可考虑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水平预测肠道黏膜损伤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骨病变骨显像鉴别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17岁,2020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桡骨远端疼痛,后发现左桡远端肿块,并逐渐出现弯腰受限。2020年5月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2020年6月中旬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 ℃,不伴畏寒、寒战、盗汗。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2.619 kU/L),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可溶性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均阴性,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游离轻链比值(-)。外院腕关节MRI示左桡骨远端占位,大小2.7 cm×1.8 cm×2.3 cm,伴周围软组织水肿;髋关节MRI示双髂骨、耻骨、髋臼及左侧股骨颈多发异常信号,考虑"骨肿瘤"。外院 18F-FDG PET/CT显像示左侧桡骨远端、左侧肩胛骨、C4椎体、T3~T4、T7、T11、L3椎体、骨盆多处、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内侧髁多发溶骨性破坏,代谢异常增高(SUV max:28.5~32.8)。随后完善桡骨穿刺,病理示多量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CD68(+),CD1a(-),Langerin(-),S-100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约20%),考虑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首先考虑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 ECD),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 BRAF) V600E野生型。2020年6月起予干扰素、泼尼松治疗,患者每日仍有低热,且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无法站立,伴尿潴留。后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本院,为评估骨病变行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图1,图2)。全身骨显像示颈、胸、腰椎多个椎体、左侧肩胛骨、双侧骶髂关节、右侧髋臼及坐骨、左侧腕关节、左侧膝关节显像剂摄取增高灶,SPECT/CT显像可见这些病灶部分为溶骨性破坏,也有部分是成骨为主的骨破坏,部分椎体病变周围伴有软组织密度影,另外有多个椎体出现病理性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标志物协助评价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利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肠道生物标志物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否能够获益。方法:①由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监护室目标患者133例,观察期为入院7 d,肠道生物标志物监测3次,分别为:入院后24 h(D1)、入院第3天(D3)、入院第7天(D7)。②纳入患者根据入院48 h内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分为:安全剂量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危险剂量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③安全剂量组标按照指南推荐意见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危险剂量组随机予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延迟肠内营养(DEN)。④观察三组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比较危险剂量EEN/DEN不同时间点肠道生物标志物的差异。⑤记录危险剂量EEN/DEN组28 d内生存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⑥纳入总体进行28 d死亡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比较安全剂量EEN组/危险剂量EEN组基线资料,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乳酸、AGI分级、喂养中断、7 d内喂养总时间、28 d生存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危险剂量EEN组/危险剂量DEN组基线资料,仅喂养中断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安全剂量EEN组与危险剂量DEN组变化趋势相同:I-FABP从D3至D7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 P<0.05);瓜氨酸从D1至D3降低,但从D3至D7开始回升( P<0.05);危险剂量EEN组,I-FABP在监测期内无明显变化( P>0.05);瓜氨酸在D1至D3有明显下降( P<0.05);危险剂量EEN/DEN比较仅D7-I-F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比较危险剂量EEN/DEN生存曲线,DEN可以提高危险剂量下危重患者早期生存率(Breslow检验 P = 0.0447)。④年龄( OR=1.069, 95% CI: 1.002~1.140, P=0.044)是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MI( OR=0.772, 95% CI: 0.604~0.987, P=0.039)、无喂养中断( OR=0.044,95% CI: 0.004~0.455, P=0.009)、7 d内喂养总时间( OR=0.959,95% CI: 0.923~0.997, P=0.036)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安全剂量下EEN和危险剂量下DEN能有效地逆转肠细胞的的坏死,促进肠细胞功能的恢复。危险剂量EEN不能明确是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但其不仅增加了喂养中断发生率,从肠道生物标志物的角度也不利于肠细胞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的检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激活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130例。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胆总管结石组(90例)和非胆总管结石组(40例),胆总管结石组进一步分为大结石组(最大径>1 cm,36例)和小结石组(最大径≤1 cm,54例)。收集130例患者术中和16例留置鼻胆管患者ERCP术后24 h胆汁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胆汁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的水平。比较胆总管结石组与非胆总管结石组、小结石组与大结石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前与治疗后的MPO、NE、CitH3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胆总管结石组患者胆汁MPO、NE、CitH3分别为32.6 U/L(28.5 U/L)、30.6 ng/L(35.2 ng/L)、0.37 μg/L(0.73 μg/L),均高于非胆总管结石组[MPO为19.9 U/L(36.4 U/L)、NE为18.2 ng/L(27.4 ng/L)、CitH3为0.10 μg/L(0.25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91、3.20、3.34, P=0.004、0.001、0.001)。大结石组患者胆汁MPO、NE、CitH3分别为47.0 U/L(49.4 U/L)、48.4 ng/L(39.5 ng/L)、0.83 μg/L(1.08 μg/L),均高于小结石组[MPO为29.3 U/L(17.5 U/L)、NE为24.0 ng/L(25.8 ng/L)、CitH3为0.27 μg/L(0.45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1、3.58、3.63, P=0.044、<0.001、<0.001)。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治疗后的胆汁MPO[19.4 U/L(19.8 U/L)]、NE[12.7 ng/L(15.1 ng/L)]、CitH3[0.05 μg/L(0.12 μg/L)]与ERCP治疗前[MPO为33.6 U/L(36.7 U/L)、NE为22.7 ng/L(25.9 ng/L)、CitH3为0.14 μg/L(0.27 μg/L)]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52、3.30、3.18,均 P<0.001)。 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NET激活水平升高,ERCP术后胆汁NET激活水平降低,提示NET可能参与胆总管结石的形成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