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叶石膏颗粒制备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提取和成型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建立特征图谱,以薄层鉴别(TLC)和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竹叶石膏颗粒最优成型工艺为:糊精为辅料,药辅比1∶1,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为药粉和辅料总量的0.25倍;特征图谱共确定5个特征峰;建立了竹叶石膏颗粒中人参、甘草、生姜的薄层鉴别方法,并测定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提取、成型工艺稳定可靠,颗粒质量一致性良好,可用于竹叶石膏颗粒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康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选乳腺康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干浸膏得率和芍药苷、阿魏酸、丹酚酸B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提取次数、加水量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乳腺康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响应面优化试验法,以颗粒的成型率、休止角、吸湿率和溶化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乳腺康颗粒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提取2次,第一次用12倍量水提取1.5 h,第二次用10倍量水提取1 h;最佳成型工艺:选择β-环糊精为辅料,辅料与药粉比例为1.8∶1,85%乙醇作为湿润剂,乙醇加入量为药辅总量的36%.结论 本研究可为乳腺康颗粒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的生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桔梗生药粉湿热灭菌工艺优化及不同灭菌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化桔梗生药粉湿热灭菌工艺,并考察辐照灭菌、湿热灭菌、乙醇灭菌、干热灭菌对其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灭菌时间、灭菌温度、干燥温度为影响因素,桔梗总皂苷、桔梗皂苷D含量及灭菌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湿热灭菌工艺.评价不同灭菌方法对微生物限度、鉴别项、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影响.结果 最佳条件为灭菌时间 35 min,灭菌温度 103℃,干燥温度 76℃,综合评分为 95.14 分.4 种灭菌方法下微生物限度检查全部合格;灭菌后桔梗皂苷D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依次为辐照灭菌>湿热灭菌>乙醇灭菌>干热灭菌;指纹图谱相似度依次为辐照灭菌>乙醇灭菌>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结论 该方法便于操作,重复性好,生产成本低,灭菌彻底,可为桔梗生药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蒺藜生药粉长期毒性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蒺藜生药粉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 将 12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等体积饮用水)及低、中、高剂量组(蒺藜生药粉 2.13,4.25,8.50 g/kg),各 30 只.各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等体积饮用水(15 mL/kg),每天 1 次,连续 30 d.观察末次给药后及末次给药 30d后大鼠的体质量、一般情况(形态外观、中毒反应症状等);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检测血液细胞、血液生化、血清电解质、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给药期间各给药组大鼠均未见死亡及明显毒性反应.开始给药至末次给药 30d后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均呈自然增长趋势,末次给药后及末次给药 30d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给药后,各给药组出现不同程度灶状炎性细胞浸润,且高剂量组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末次给药 30d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给药后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组雌性大鼠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雄性大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水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网织红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中剂量组雄性大鼠MCH明显降低,高剂量组雄性大鼠RBC及Hb水平明显升高(P<0.05).末次给药 30d后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雌性大鼠MCV明显升高,低、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ALP及中剂量组雌性大鼠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低、高剂量组雄性大鼠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长期(≥30d)给予高剂量(≥8.50g/kg)蒺藜生药粉对大鼠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但随停药时间的延长大鼠可自行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蒺藜生药粉及其水提取物的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蒺藜生药粉及其水提取物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蒺藜生药粉、蒺藜水提取物经口给予SD大鼠1个月.选取健康大鼠1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蒺藜粉低、中、高剂量组,蒺藜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检测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实时PCR检测大鼠肝组织法尼醇X受体(FXR)、细胞色素7A1(CYP7A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α)表达,组织病理学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解剖观察肝重量、肝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蒺藜粉高剂量组GOT显著升高(P<0.01),蒺藜水提物高剂量组GOT、GPT显著升高(P<0.05或P<0.01);蒺藜水提取物高剂量组GSH、MD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中剂量组MDA表达显著升高(P<0.01),低剂量组SOD显著降低(P<0.05);蒺藜生药粉中、高剂量组CYP7A1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蒺藜水提物中剂量组CYP7A1表达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PPAR α显著降低(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蒺藜粉中、高剂量组及蒺藜水提物各剂量组均可见肝细胞水肿、肝细胞脂肪变性,灶状炎细胞浸润,且蒺藜水提取物程度更深.结论:蒺藜水提物对肝脏的影响较为显著,且蒺藜肝毒性机制可能是抑制PPAR α的表达,使CYP7A1、MDA的表达过度所引起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近视复明丸治疗近视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近视复明丸治疗近视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TCMSP、TCMID数据库获取近视复明丸中药有效成分,检索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有效成分的靶点信息,检索GeneCards、DrugBank、OMIM、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获取近视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9.1 软件和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 48只 3周龄雄性普通级豚鼠,分为空白组、近视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药物干预.予近视模型组 2mL生理盐水灌胃;中药高剂量组予 2mL近视复明丸药粉(给药浓度为 0.8 g/mL)灌胃;中药低剂量组予 2mL近视复明丸药粉(给药浓度为 0.2 g/mL)灌胃.空白组予 2mL生理盐水灌胃.每日 1次,共4周.HE染色观察巩膜组织病理变化,RT-qPCR检测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TIMP-2)表达水平.结果 近视复明丸包括有效成分 587个,相关作用靶点1 760个,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122个.网络分析的结果获得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MP-2等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631个条目,KEGG 通路富集筛选出151条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近视复明丸能够明显降低豚鼠巩膜组织MMP-2 mRNA表达水平(P<0.01),同时提高TIMP-2 mRNA表达水平(P<0.05),促进巩膜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巩膜胶原纤维降解.结论 近视复明丸能降低MMP-2 mRNA表达水平,升高TIMP-2 mRNA表达水平,进而调控巩膜重塑,延缓近视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青柏散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青柏散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药效学作用.方法 将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青柏散低、中、高剂量组(0.25、0.50、0.75 g·kg-1).每组取18只采用冰醋酸化学灼烧法建立口腔溃疡实验模型,各药物组分别散布相应量药粉,连续给药4 d,模型组和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以及创面愈合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溃疡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子(bFGF)、白细胞介素(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另每组取3只大鼠采用稳定开口法建立疼痛实验模型,Von Frey法测定机械疼痛阈值.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体质量下降的情况显著改善(P<0.05);口腔溃疡区黏膜皮层明显修复,溃疡部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炎性因子bFGF和IL-2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给药处理使大鼠口腔溃疡区机械疼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结论 青柏散可明显加快大鼠口腔溃疡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并缓解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基于AHP-TOPSIS法评价三七不同灭菌方法对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采用AHP-TOPSIS综合评价法筛选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生药粉最佳灭菌工艺.方法 以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总量和抗氧化活性、综合外观性状以及灭菌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对比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灭菌、新型辐照灭菌法(电子加速器产生的能量低于10 MeV的电子束)4种灭菌方法对三七生药粉灭菌前后灭菌效果和质量的影响.结果 根据AHP-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排序可知,4类灭菌方式对三七生药粉质量影响的优劣顺序为新型辐照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灭菌.其中新型辐照灭菌在剂量6kGy及以上能完全杀灭三七生药粉中的微生物同时较好地保留了三七生药粉中的有效成分,综合考虑灭菌操作便利性、经济效益性和安全性,确定三七生药粉的最佳灭菌方法为新型辐照灭菌,剂量为6kGy.结论 新型辐照灭菌法与其他灭菌方法相比,在保证灭菌效果的同时能更大程度地保留三七生药粉中的有效成分,能低温度、短时间、相对安全地得到符合规定的三七生药粉,且优选得到的灭菌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为其后续工艺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输液袋包材的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三层共挤(粉-液)输液用袋与注射用乳糖阿奇霉素和氯化钠注射液的相容性进行相关试验评价.方法 将该无菌药粉装入不同厂家的输液用膜,观察加速试验后的浊度情况;考察包装材料(包括输液用膜和内盖)添加剂在不同酸碱及不同极性介质中的被提取情况;测试输液袋装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和氯化钠注射液有关成分的迁移情况.结果 相比于4种普通膜,专用膜材适用性最好,未发生药液浑浊;试验所用的三层共挤(粉-液)输液用袋膜材和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内盖在不同的提取试验溶液中,均未检出抗氧剂,镁及铝元素含量均小于0.05 μg· mL-1;在迁移物安全性分析中,专用膜袋中所含的各类添加剂的最大迁移值、单日最大摄入值、累计最大摄入值均远低于其毒理学统计数据.结论 三层共挤(粉-液)输液用袋包装所得样品质量稳定,包材迁移和吸附试验符合要求,即输液用袋与本品的相容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硬皮病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46岁,农民,于2015年10月26日就诊.主诉:全身多处皮肤肿硬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因受寒后出现全身多处皮肤肿胀,四肢发凉,手指遇冷苍白变色,感觉减弱,继而肿胀逐渐消退,出现颜面部、四肢皮肤僵硬.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硬皮病",经药物(具体不详)口服后症状无改善,为求系统治疗,前来我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颜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皮肤僵硬,表情淡漠,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皮下脂肪略少,皮色暗红;舌质暗红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皮痹(寒凝血瘀证);西医诊断:硬皮病.中医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1)针刺治疗:穴取大椎、命门、肾俞、脾俞、膈俞、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 25 mm和0.25 mm×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行操作.大椎向上斜刺13~25 mm,注意避免刺伤脊髓;命门、肾俞、脾俞、合谷直刺13~25 mm;膈俞向下斜刺13~20 mm;曲池、血海、三阴交直刺25~40 mm;足三里直刺30~40 mm.深度以患者得气为宜.合谷、曲池采用平补平泻法,大椎、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采用补法,膈俞、血海、三阴交采用泻法,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 min.(2)督灸治疗:嘱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沿脊柱正中(大椎穴至腰俞)均匀铺撒自制督灸药粉(附子30 g、黄芪20 g、党参20 g、葛根20 g、桂枝15 g、赤芍10 g、川芎10 g、红花10 g、僵蚕15 g,研磨成粉备用),然后铺上桑皮纸,将新鲜生姜约1500 g洗净捣烂去汁后铺于桑白皮纸上,最后将艾绒平铺于生姜泥上,点燃整条艾绒的头、中、尾3点施灸,连续灸3壮.以上治疗隔日1次,经过3个月治疗,患者全身皮肤已无僵硬、颜色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