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应面法优化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总抗氧化能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优化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 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水蒸气蒸馏法为提取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最优提取条件;采用FRAP法与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进行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4,浸泡时间31 min,提取时间6.2 h;大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4,浸泡时间84 min,提取时间7.3 h;红豆蔻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3,浸泡时间90 min,提取时间6.5 h.相同浓度下,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Fe3+还原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Trolox当量总抗氧化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操作简便,优化结果直观,预测准确;所得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最优工艺方案稳定性高,重复性好;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 2萃取红参多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红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红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 2萃取法提取红参多糖,考察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红参多糖提取的影响。运用Box-Behnken Design法对红参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Logit法计算红参多糖对DPPH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 50),研究其抗氧化活性。 结果:以红参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最优提取条件为萃取温度61.12 ℃、萃取压力20.64 MPa、萃取时间128.37 min、料液比1∶25.61 g/ml,红参多糖得率为36.89%。3组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条件下红参多糖得率相对误差在5%范围内。红参多糖质量浓度为25 μg/ml时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 50为10.97 μg/ml。 结论:优化的红参多糖提取工艺条件合理可靠,红参多糖抗氧化活性较强,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滤-纳滤联用技术优化山萸肉中马钱苷浓缩工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山萸肉饮片中马钱苷的浓缩工艺。方法:以马钱苷为指标,采用超滤-纳滤联用技术,在明确跨膜压力差、pH值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考察膜孔径、跨膜压力差、pH值,优选山萸肉提取液的浓缩工艺。结果:超滤可去除多糖,改善溶液可滤性;马钱苷纳滤浓缩工艺为膜孔径400 Da,pH值6.7,跨膜压力差1.20 MPa,马钱苷平均截留率为(91.9±1.7)%,与理论截留率93.6%相近。结论:超滤-纳滤联用精制山萸肉提取液中马钱苷,工艺稳定可行,可避免热处理引起的成分转化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响应曲面法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案、响应曲面设计法(RSM)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物理表征及热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饱和水溶液法,以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微球与水投料比、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包合率为响应值,建立回归模型,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显微、红外、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稳定性试验,表征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结果: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为1∶10( V∶m)、微球与水投料比为1∶15(m∶ V)、温度41 ℃,平均包合率为62.21%,平均产率为85.24%。物理表征和热稳定试验表明包合物成功且热稳定良好。 结论:优化所得的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总含量为考查指标,对樟帮酒润麸炒桑枝中麦麸用量、黄酒用量、炒制温度、浸润时间、炮制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优选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润时间116 min,麦麸用量19%,黄酒用量10%,炒制时间7 min,炒制温度237 ℃,该工艺条件下,桑枝饮片中8个成分平均总含量为787.8 μg/g, RSD值为0.98%。 结论:优选的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更好保障樟帮酒润麸炒桑枝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竹叶石膏颗粒制备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提取和成型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竹叶石膏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建立特征图谱,以薄层鉴别(TLC)和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竹叶石膏颗粒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竹叶石膏颗粒最优成型工艺为:糊精为辅料,药辅比1∶1,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为药粉和辅料总量的0.25倍;特征图谱共确定5个特征峰;建立了竹叶石膏颗粒中人参、甘草、生姜的薄层鉴别方法,并测定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提取、成型工艺稳定可靠,颗粒质量一致性良好,可用于竹叶石膏颗粒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的制备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水凝胶基质配方进行优化,并进行热源复合,制备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并评价其抗炎作用.方法: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五味甘露凝胶贴的基质处方,并以流变学指标和感官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以甘羟基铝、吐温80、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为考察因素,对五味甘露凝胶贴的基质处方进行优化.采用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评价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的抗炎效果.结果:筛选的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的基质处方为:7.5%聚丙烯酸钠NP800,0.26%甘羟基铝,0.05%二乙胺四乙酸钠,4.6%滑石粉,0.38%二氧化钛,37.52%甘油,1.69%羧甲基纤维素钠,2.35%吐温80,0.28%酒石酸,42.87%水,五味甘露干粉含量为2.5%.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治疗小鼠耳廓肿胀具有显著的疗效.结论:优化后制备的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可以解决软膏剂水凝胶贴黏附力差、药物渗透性弱、使用不便等问题.同时对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优于不复合热源的五味甘露凝胶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菟丝子工艺优化和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优选盐菟丝子最佳炮制工艺,并测定不同产地盐菟丝子中总黄酮与金丝桃苷含量,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盐菟丝子总黄酮和金丝桃苷含量,通过熵权法计算其熵权值以计算其综合评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法,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和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3个因素,确定盐菟丝子最佳炮制工艺参数.用优选出的最佳工艺参数炮制12批不同产地菟丝子,进行含量测定,完善盐菟丝子质量标准研究.结果:盐菟丝子最优炮制工艺为1%氯化钠溶液浸泡2h,100~110 ℃炒制15 min.用预测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平行试验3次,实际测得平均综合评分为93.57,与理论预测值96.61相对误差为3.14%,与响应面分析预测值接近.12批菟丝子经过炮制后总黄酮含量增加,金丝桃苷含量减少.盐炙品总黄酮含量在27.23~41.26 mg/g之间,金丝桃苷含量在2.72~3.49 mg/g之间.结论: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盐菟丝子炮制工艺可靠稳定,具有实用价值.盐菟丝子总黄酮含量高于生品,金丝桃苷含量低于生品,建议在盐菟丝子质量标准中加入总黄酮作为含量测定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THP-NS)及其冻干粉,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通过沉淀-均质法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DI)的归一值作为考察指标,考察延胡索乙素用量、透明质酸钠用量、泊洛沙姆407用量对纳米混悬剂制备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THP-NS的处方工艺,并制备冻干粉末.采用透射电镜法(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THP-NS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评价其体外溶出度.结果 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最佳处方为延胡索乙素用量51.0 mg,透明质酸钠用量3.1 mg,泊洛沙姆407用量18.4 mg.平均粒径为(195.57±1.80)nm,PDI为0.23±0.019,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Zeta电位值为-31.0 mV,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外貌为球形,THP-NS中延胡索乙素以结晶状态存在,THP-NS在24 h累积溶出度达到97.43%.结论 将延胡索乙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药物处方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显著提高了其体外溶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草汁制灵芝炮制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化甘草汁制灵芝炮制工艺,评价炮制前后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变化.方法 基于响应面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最佳炮制工艺;采用ABTS+、DPPH、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方法,评价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α及NO的含量,评价三萜及甾醇组分的抗炎活性.结果 最佳炮制工艺为 1∶13 的甘草汁比例、4.4%的甘草用量以及 33 min的浸泡时间,炮制后总三萜及甾醇、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升高(P<0.01,P<0.05);炮制后的抗氧化活性增强(P<0.01);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也优于生品.结论 所得炮制工艺稳定、可行;甘草汁制可促进灵芝成分溶出,协同其抗氧化、抗炎作用,且其抗炎活性的增强可能与麦角甾醇的溶出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