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例ABO血型鉴定自动审核不通过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477例ABO血型鉴定自动审核不通过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建立相应的处理流程.方法 依据并参考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WS/T 616-2018)的行标,制定了我室ABO血型鉴定的自动审核规则.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ABO血型鉴定自动审核不通过的共计477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BO血型鉴定不通过的原因,结合患者的临床诊断特征,制定相应的处理流程.结果 按原因分类:抗原所致为79例,其中抗原减弱或缺失为50例,亚型为29例;抗体所致为398例,其中血清抗体减弱/缺失为305例,冷凝集素(冷抗体)为23例/自身抗体为27例,红细胞同种抗体为43例.按患者所患疾病类型:肿瘤为94例占19.7%;血液病为59例占12.4%;免疫性疾病为43例占9%;内分泌疾病为25例占5.2%;妇科疾病及妊娠为72例占15.1%;其他疾病为184例占38.6%.结论 在477例ABO血型鉴定自动审核不通过的原因中,以年龄变化导致的生理变化最为常见;此外不规则抗体、ABO亚型、抗原减弱也可造成此结果.在血型鉴定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针对其原因选择相应辅助实验方法进行鉴定,以提高ABO血型的鉴定准确性,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输血科工作开展的建议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输血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如何做好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做好无偿献血志愿者招募工作,保障医院正常开展手术,保证急救患者的临床用血,发挥输血科的相关技术辅助治疗作用,都是目前输血科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各项政策的发布以及笔者所在医院的输血工作经验,本文对以上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发挥输血医学特长,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切实保障血液安全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状病毒与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既往呼吸道病毒的研究和目前2019-nCoV相关报道表明该类病毒导致输血传播性疾病(transfusion transmitted disease, TTD)的可能性较小,但可在患者血浆中检测到病毒RNA,因此,尚无证据完全排除其通过输血传播的可能性。本文结合CoV特征、经血液传播途径的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对CoV与TTD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总结了采供血机构针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现状应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保障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了2019-nCoV的输血传播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极低预充技术在低体重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预充技术在低体重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0月在本院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低体重(体重<5 kg)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血红蛋白(Hb)>100 g/L者分入观察组,Hb<100 g/L者分入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Sorin Kids100膜式氧合器,Wego200型血液浓缩器改良超滤套包,改良后直径为3/16英寸的CPB管道,术后行优化改良超滤;对照组采用TerumoFx-05膜式氧合器,RapidoBLS803超滤器,直径1/4英寸CPB管道,术后行传统改良超滤。比较两组患儿术中总预充量,库血使用总量,CPB开始前、转流中、改良超滤后的红细胞压积、胶体渗透压、乳酸值和血气指标,以及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转流时间、阻断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CPB红细胞预充量、术中红细胞的追加量及库血使用总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CPB转流期间及改良超滤后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转流期间及改良超滤后的乳酸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通过改良、升级CPB设备和管道及优化超滤方法在低体重CPB手术患儿中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预充量,达到节约用血目的,并证实其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市一例HIV-1独特型重组毒株近全长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献血人群筛查中发现的1例HIV-1独特型重组毒株的基因结构和重组特点。方法:基于2018年北京市血液筛查时发现的1例HIV核酸阳性抗体阴性的样本,提取病毒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扩增病毒近全长基因组并测定序列。运用RIP、jpHMM和SimPlot3.5软件进行重组分析,同时采用MEGA7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对该毒株的同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长度为8 792 bp的HIV-1近全长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由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片段组成。与Los Alamos HIV Database (www.hiv.lanl.gov/content/index)中收录的全长序列相比该毒株具有3个独特的重组断点,分4个重组片段,分别是ICRF01_AE(790~6035,HXB2),IICRF07_BC(6036~8586,HXB2),IIICRF01_AE(8587~8828,HXB2)和IVCRF07_BC(8829~9411,HXB2)。其中ICRF01_AE区域属于CRF01_AE的C4簇;IICRF07_BC区域属于CRF07_BC的CRF07BC_N簇。结论:1例参与献血的HIV核酸阳性而抗体阴性的感染者携带的毒株具有新型独特的重组模式,提示需要加强监测献血人群中HIV毒株的流行情况,为保障安全用血提供科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瓣移植重建乳房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的股内侧皮瓣形式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0.3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7例;直径1.5~4.5(2.9±0.3) cm;全部为一期病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分为A、B两组。在A组切取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在B组直接制备面积较大、宽度可达到股薄肌前缘前方的大收肌穿支皮瓣,用ICG荧光造影技术验证皮瓣血运后所有皮瓣仅通过一支大收肌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结果:共切取移植8例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和8例大收肌穿支皮瓣,皮瓣长(27.5±0.4) cm、宽(7.1±0.5) cm、厚(3.8±0.4) cm,股薄肌皮瓣血管蒂长度(7.4±0.3) cm,大收肌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10.8±0.5) cm。皮瓣重量195~315 g,平均255 g;皮瓣缺血时间55 ~ 90 min,平均75 min 。16例患者都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仅吻合大收肌穿支血管就可保证皮瓣血运可靠,两组均未用血管吻合备选方案。所有皮瓣均一期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弹性好,无明显皮瓣挛缩变形。16例平均随访12.5个月,患者自我感觉外形较满意。股内侧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髋关节及腿部功能无影响。结论:以大收肌穿支血管为蒂可安全可靠切取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瓣,无需额外制备股薄肌血管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程护理模式在机采血小板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并确保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更好地为献血者提供安全且有效的服务。方法:使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招募过程尽量要求献血者有献全血经历,同时对献血者心理进行初步了解。招募成功的机采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在采集的前、中、后阶段启动不同的护理程序,确保采集过程顺利。并在献血后及时随访献血者的状态、心理体会以及各种诉求,进行记录、整理并不断改进。结果:2020—2023年在机采血小板分别为860、929、792、1 081人次;采集血小板治疗量分别为1 581、1 668、1 451、2 016单位;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8%、1.61%、1.26%、0.83%。结论:2020—2023年机采血小板采集人次及治疗量逐年上升,说明采用全程护理对机采献血者能够提供更有效的献血服务,切实保障献血者安全,同时能够使献血者更加热情地参与到机采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患者治疗用血小板及时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肝酶免无反应而核酸未鉴别反应性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无反应性的献血者中,初始检测反应性而后续的鉴别试验或重复试验无反应性的未鉴别反应性献血者(non-discriminated reactive,NDR)的感染状态,探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对HBsAg -/NDR是否存在检测差异性。 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献血者样本的检测结果以及反应性率进行比较,并对部分样本进行两种核酸检测系统的重复检测,分析HBsAg -/HBV DNA +献血人群特征。 结果:通过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的核酸结果分析,重复核酸检测可提高HBsAg -/NDR献血者的检出,且检出率在不同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 valve, Ct值)区间或不同的样本吸光度与临界值吸光度的比值(sample OD/Cutoff, S/ CO值)区间存在偏移。同时将 Ct值或 S/ CO值分组发现,在两种核酸检测系统中不同区间的检出率存在差异性(PCR: X2=108.23, P<0.001,TMA: X2=40.95, P<0.001),主要集中于 Ct值小于38.5或 S/ CO值10至15之间。并对部分HBsAg -/HBV DNA +献血人群分析发现,重复核酸检测对于不同年龄( X2=9.38, P=0.025)、献血次数( X2=22.52, P<0.001)、职业( X2=24.92, P=0.002)及文化程度( X2=10.37, P=0.016)的献血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不同性别的献血者并无统计学差异( X2=9.38, P>0.05),男性(67.50%)远多于女性。 结论:不同核酸检测系统对HBsAg -/NDR献血者存在检测差异性,对于 Ct值小于38.5、或 S/ CO值为10至15之间、或献血年龄在41至50岁的献血者,可结合另一检测技术提高检出率,降低HBsAg -/NDR献血者的潜在病毒传播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杭州市无偿献血者2021至2022年血源性感染性病原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杭州市无偿献血者中常见血源性感染性病原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来自浙江省血液中心900份无偿献血者血清样本(已剔除HIV阳性样本),应用酶联免疫法筛查血清样本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梅毒螺旋体(TP)、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戊型肝炎病毒(HEV)IgM和IgG及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1/2抗体水平。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00份样本中,HBsAg、抗-HC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0.33%、0.33%和0.11%。CMV IgM和CMV IgG阳性率分别为0.33%和94.67%;EB VCA-IgM和EB EA-IgG阳性率分别为2.44%和8.11%;HEV IgM和HEV IgG阳性率分别为1.22%和14.78%;HTLV-1/2抗体阳性率为0。对IgM阳性情况分析,43份样本(4.78%,43/900)均呈单一病毒感染。对IgG阳性情况分析,666份样本(74.00%,666/900)为单一病毒感染,198份样本(22.00%,198/900)为混合感染。结论:杭州市无偿献血者中检测出一定水平的HBsAg、HCV、TP、CMV、EBV和HEV抗体,对血液安全构成威胁,应加强血液筛查,保障安全用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