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9例急诊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24~79岁。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13例;其中1例术前已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急诊手术原因均为呼吸困难。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19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有1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2例备体外循环。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其中有6例侵犯气管的病例行气管部分切除后端端吻合+气管切开术,有1例行胸骨劈开肿瘤切除+颈淋巴及纵隔淋巴清扫+全喉切除+气管低位造瘘术;2例恶性肿瘤患者病变侵犯范围广,仅给予明确诊断及气管造瘘术;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1例行甲状腺全切术,2例仅给予明确诊断及气管造瘘术。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出血、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50个月,除2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甲状腺肿瘤所致呼吸困难的患者,病死率较高。急诊手术不仅能缓解呼吸道梗阻,挽救患者生命,部分患者更能达到根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协同护理对甲状腺恶性肿瘤切除行 131I治疗患者的心理痛苦及自我护理管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甲状腺恶性肿瘤切除患者行 131I治疗的患者的心理痛苦及自我护理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核素病房甲状腺癌术后行 131I治疗的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使用心理痛苦温度计评估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痛苦情况及护理后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行为,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评价护理质量满意度。 结果:出院时两组显著心理痛苦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降低的更显著;干预组患者服药前准备充分、服药后完全依从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出现的并发症有恶心、呕吐、颈部肿胀、腮腺肿胀,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协同护理有助于减轻甲状腺恶性肿瘤切除行 131I治疗患者的心理痛苦,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累及喉、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累及喉、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病例1 436例,筛选出累及喉、气管的PTC患者110例,其中随访资料完整者105例。男性42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28~81岁。病变均侵犯气管,其中11例亦侵犯喉。术式方面行喉、气管壁肿瘤削除术83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喉、气管修复22例。统计患者基本情况、拔管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生存曲线。结果:105例患者中行气管切开术16例,12例顺利拔管。患者3年、5年、10年总体生存率为100.0%、86.4%、72.5%,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1%、81.6%、57.7%,2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1, P=0.040)。喉、气管壁肿瘤削除组5年、10年生存率为94.6%、77.3%,肿瘤根治性切除组为85.7%、51.4%,2组间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50, P=0.061)。 结论:对于累及喉、气管的PTC患者,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RAF 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癌在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按组织学分类分为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髓样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中PTC最为常见。目前认为PTC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 131I治疗及甲状腺激素替代抑制治疗,但小部分患者会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10年生存率显著下降40%~85%。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袭和TNM分期等将出现不同的预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等)情况。因此,上述临床病理学特征也被用于预测PTC患者的预后情况,能尽早辨识此类风险因素,将争取更多时间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笔者就BRAF V600E突变与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的关系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一患者发生多种类型肿瘤的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1例患者发生多种类型肿瘤的病因。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患者,因“发现甲状腺占位1周”2021年10月7日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患者完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提示甲状腺左叶结节代谢特点符合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右叶结节代谢特点符合甲状腺乳头状癌,T 6~7水平占位代谢特点符合脊膜瘤,并在右侧卵巢区发现畸胎瘤。2021年10月20日行椎管内硬膜下肿物切除术,2021年11月2日行双侧甲状腺全切、甲状腺峡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左侧颈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脊膜瘤(WHO 1级)、甲状腺髓样癌(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胚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患者存在与发育不良相关的ACAN和FLNB基因突变以及与促增殖信号活跃和肿瘤易感相关的DDX41和JAK2基因突变。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可能会导致同一患者发生多种类型肿瘤的基因突变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腋窝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腋窝乳晕入路(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BABA)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 198例经BABA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3例,女935例,年龄9~68岁。良性病变288例,恶性肿瘤910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和术中冰冻病理选择术式,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1年,187例(15.61%)患者出现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如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0例(0.83%),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0.08%),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52例(12.69%),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舌下神经损伤1例(0.08%),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0.17%),气管损伤2例(0.17%),无食管损伤,乳糜漏5例(0.42%),颈部术区皮肤粘连错位3例(0.25%),皮下出血2例(0.17%),皮肤灼伤 2例(0.17%),血清肿5例(0.42%),颈总动脉破裂1例(0.08%),颈内静脉破裂1例(0.08%),无肿瘤种植,无臂丛神经、副神经和膈神经损伤。结论:BABA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10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8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10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术后情况。男性12例,女性95例;年龄(31.8±9.4)岁(范围:11~55岁)。甲状腺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87例,均为乳头状癌。术后通过门诊、电话等进行随访,主要观察术后并发症恢复情况、是否复发和美容效果等。结果:10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最大径(5.6±2.7)mm(范围:2~15 mm);其中45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 M(IQR)]11(8)枚(范围:3~26枚),转移淋巴结数目1(3)枚(范围:0~13枚)。术后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1例,左颌下皮肤穿孔1例,皮肤烫伤1例,口角撕裂2例,口唇麻木1例。术后住院时间6(2)d(范围:3~11 d)。随访(22.6±10.0)个月(范围:1.0~37.4个月)的随访,患者未发生局部淋巴结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术后1个月患者的颈部美学效果评分为9.3(0.2)(范围8.4~9.6)。 结论:对于严格筛选的早期甲状腺癌患者,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行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同时有理想的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旁腺癌侵犯气管、食管、喉返神经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旁腺癌是临床上罕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甲状旁腺癌,手术完整切除右侧下方甲状旁腺癌、同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侵犯的气管浅筋膜、食管肌层、喉返神经等周围浸润组织,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患者拒绝术后放化疗等其他治疗。随访12个月,甲状旁腺激素比正常值偏高,影像学检查暂不考虑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寰椎恶性肿瘤整块切除重建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6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9 kg,因"无诱因头颈部疼痛2月余"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缬沙坦、硝苯地平和盐酸阿罗洛尔,自述血压控制可;2014年行甲状腺癌手术。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寰椎骨质破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甲状腺癌寰椎转移,诊断为寰椎恶性肿瘤,拟择期在全麻下行寰椎肿瘤整块切除重建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yclin D1表达及分子检测在术前甲状腺细针穿刺不确定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联合小组合的分子检测,在Bethesda分类(TBSRTC)不确定类别(Ⅲ~Ⅴ级)细胞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医院病理科96例有组织病理学随访结果、术前穿刺细胞学诊断为TBSRTC Ⅲ、Ⅳ及Ⅴ级的病例。细胞学涂片经退染cyclin D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刮取涂片行BRAF V600E单基因或5基因(BRAF、N-RAS、H-RAS、K-RAS和TERT)检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yclin D1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最佳临界值。通过交叉列联表评价各指标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并评价其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入组的96例甲状腺结节中,细胞学诊断TBSRTC Ⅲ级42例,Ⅳ级10例,Ⅴ级44例。其中女性79例,男性17例,中位年龄47岁(范围25~75岁)。甲状腺细胞cyclin D1核染色阳性阈值设定为7.5%,其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PPV为100%,NPV为57.1%,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100%。BRAF V600E突变检测或联合5基因检测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65.5%和69.0%,而联合cyclin D1免疫细胞化学与上述分子检测,其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提高到94.0%和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特异度并未降低,仍为100%和91.7%。与单独使用这些标志物相比,cyclin D1免疫细胞化学联合单基因或5基因检测,辅助FNA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准确性提高至94.8%。 结论:对FNA细胞学诊断不确定的病例,加上cyclin D1免疫细胞化学和小组合的分子检测,可以提高细胞学在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为细胞病理学医师提供一个简单、准确和方便的诊断方法,同时减少了外科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