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摄碘能力与 131I清灶疗效关系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灶摄碘能力与 131I清除不能手术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疗效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31家单位核医学科行 131I清灶治疗的138例DTC患者(男42例,女96例;年龄8~74岁)的临床资料。以清灶治疗时 131I显像病灶靶/非靶(T/NT)比值代表其摄碘能力,以 131I治疗前后病灶在影像上的径线变化评价该次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对可能影响 131I清灶疗效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病灶T/NT比值预测清灶无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共统计1 165次疗效评估。在653次平面显像评估中,CR、PR、SD和PD 4个疗效组间病灶T/N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5, P>0.05);在512次断层显像评估中,有39次(7.6%)CR、337次(65.8%)PR、117次(22.9%)SD和19次(3.7%)PD,4组间病灶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46, P<0.01)。此外,年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及服 131I剂量也是影响 131I清灶疗效的因素( F值或 χ2值为2.561、7.095、8.799,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转移时的年龄越大[比值比( OR)=1.034, P=0.022]、病灶T/NT比值越低( OR=1.086, P=0.006), 131I清灶疗效越差。病灶T/NT比值预测清灶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阈值为6.2,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7%(107/136)、73.1%(275/376)。 结论:131I治疗DTC转移灶疗效显著,患者确诊转移时年龄、病灶T/NT比值是清灶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灶T/NT比值低于6.2时,预示 131I清灶无效的概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对格雷夫斯病患者 131I治疗后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对格雷夫斯病患者 131I治疗后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HT)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 131I治疗的格雷夫斯病患者479例,其中随访发生永久性HT 350例(永久性HT组),未发生永久性HT 129例(非永久性HT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甲状腺肿大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24 h摄碘率、甲状腺功能和治疗剂量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各检测指标水平,分析格雷夫斯病患者 131I治疗后发生永久性HT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前血清TRAb水平的预测价值,评价预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两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 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TRAb的预测效能,并根据查约登指数筛选预测临界值;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 Kappa值评价预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永久性HT组与非永久性HT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甲状腺肿大程度、24 h摄碘率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以及 131I治疗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永久性HT组患者治疗前TRAb水平高于非永久性HT组[14.51(4.95,33.58)U/L比3.40(1.67,16.5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8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TRAb水平是 131I治疗后格雷夫斯病患者发生永久性HT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042,95% CI:1.025~1.059, P<0.001)。治疗前TRAb水平预测格雷夫斯病患者 131I治疗后发生永久性H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74(95% CI:0.616~0.732),最佳临界值为7.025 U/L。以治疗前TRAb>7.025 U/L为预测患者 131I治疗后发生永久性HT的标准,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7%、75.2%,预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中等( Kappa=0.426)。 结论:治疗前TRAb水平是格雷夫斯病患者 131I治疗后发生永久性HT的危险因素,当TRAb>7.025 U/L时,诊断永久性HT的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辐射剂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至9月于3家三甲医院住院的72例DTC术后患者[男性27例、女性45例,年龄15~75(42.79±14.23)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5例。根据服用 131I后48 h全身辐射剂量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将患者分为安全组(48 h全身辐射剂量≤23.30 μSv/h)和危险组(48 h全身辐射剂量>23.30 μSv/h),比较各因素对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各单因素及多因素联合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最佳临界值及诊断效能。 结果:危险组和安全组比较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2 h摄碘率( t=-2.56, P=0.01)、24 h摄碘率( Z=-2.07, P=0.0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Z=-2.83, P=0.01)、游离甲状腺素( Z=-2.70, P=0.01)、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 χ2=6.80 , P=0.01)、甲状腺超声提示是否存在甲状腺残留组织(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3)等6个指标显著影响了 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的全身辐射剂量代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摄碘率[ OR=1.27 (95% CI:1.03~1.57)]和Tg水平[ OR=2.51 (95% CI:1.21~5.20)]对全身辐射剂量代谢有影响( P=0.03、0.01),24 h摄碘率和Tg水平越高的患者其48 h全身辐射剂量达到安全水平的可能性越低。24 h摄碘率+Tg水平(联合指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 (95% CI:0.65~0.87)、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46.88%、最佳临界值为-0.71。 结论:24 h摄碘率和Tg水平是 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利用这两个因素建立联合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关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的思考与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尽管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保留了部分滤泡细胞的特征,使得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 RAI)成为术后一线治疗手段,但高达2/3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在初始或治疗中逐渐呈现RAI难治性(RAI-refractory, RAIR)状态。RAIR-DTC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仅10%,是甲状腺癌死亡病因最主要占比人群 [1]。相对明确的RAIR-DTC概念于2012年被提出,从病灶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特征可以将RAIR分成4种情形:(1)病灶在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成功后,首次RAI治疗即不摄碘;(2)起初摄碘,逐渐不摄碘;(3)部分病灶摄碘,部分病灶不摄碘;(4)病灶虽然摄碘但仍呈现临床进展 [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TC病灶的失分化倾向,但4种情形背后的分子生物学背景及机制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RAIR-DTC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断治疗。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ATA)指南沿用了RAIR-DTC最初的界定,针对这类患者不推荐后续 131I治疗,并建议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抑制治疗下主动监测随访。针对随访中出现进展或伴有局部症状的RAIR-DTC患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阻止病情进展、改善生存是目前临床诊疗管理的重中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首次 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的影响因素及出院时间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 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 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 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TC患者首次行 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24、48 h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581、?7.952,均 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9.23,复相关系数 R2=0.212, P<0.01),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2 h摄碘率和 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34.45,复相关系数 R2=0.622, P<0.01),48 h辐射剂量率与24 h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 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12.76,复相关系数 R2=0.186 ,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 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 结论:PTC术后患者首次 131I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 131I的剂量,而48 h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突变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R-PTC)中的突变频率,探讨该基因突变对RAIR-PTC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RAIR-PTC[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49.8±16.1)岁]和碘治疗有效[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39.8±10.9)岁]PTC患者的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V600E突变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两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 结果:RAIR-P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40.54%(15/37),高于碘治疗有效组(0,0/40; P<0.001),均为C228T位点突变,未发现C250T突变;而BRAF V600E突变率(64.86%,24/37)与碘治疗有效组(72.50%,2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8)。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年龄更大( t=3.76, P=0.001),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率更高( P=0.037)。启动靶向治疗者及死亡病例中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分别占2/3和3/4。35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患者中,11/14的TERT启动子突变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升高,而无突变组该比例为57.1%(12/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7)。 结论:RAIR-PTC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可将该基因突变作为预测碘难治的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津市居民碘盐摄入情况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天津市碘营养与甲状腺癌相关多源异构数据科学评价居民碘盐摄入情况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循证数据为科学推广碘盐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要求,对天津市7个区的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人群碘营养调查,分析水碘、盐碘和食物碘对总膳食碘营养的贡献以及碘盐组与非碘盐组人群尿碘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收集2002 - 2020年覆盖天津市全人口的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中甲状腺癌数据,结合全市各区含碘量≥5 mg/kg盐样占比(≥95%为碘盐高暴露区、< 95%为碘盐低暴露区),分析天津市居民碘盐摄入与甲状腺癌发病或死亡的关系。 结果:共对天津市403例调查对象开展碘营养调查,居民膳食碘来源分布中,盐碘占78.2%(143.72/183.78),食物碘占13.2%(24.25/183.78),水碘占8.6%(15.81/183.78)。碘盐组人群尿碘为100 ~ 299 μg/L的比例高于非碘盐组[55.9%(185/331)比38.9%(28/72), P < 0.05]。碘盐组与非碘盐组血清FT 3、FT 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2002 - 2019年,碘盐高暴露区人群甲状腺癌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低于碘盐低暴露区(均 P < 0.05)。2020年碘盐高暴露区人群甲状腺癌粗死亡率高于碘盐低暴露区( P < 0.05);其余年份碘盐高暴露区与低暴露区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碘盐是天津市居民膳食碘的主要来源,科学食用碘盐不会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caDTC)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性的caDTC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共入组67例患者。比较不同基因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摄碘差异,并以12岁为界行亚组分析。结果:67例caDTC中,确诊年龄[ M( Q1, Q3)]为13.2(9.7,16.9)岁,男23例,女44例。68.7%(46/67)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M1期)。68.7%(46/67)检测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基因突变,RET或NTRK融合(简称RET/NTRK)最多[43.3%(29/67)],BRAF V600E突变次之[19.4%(13/67)],仅1例为NRAS Q61R突变。将患者分为RET/NTRK融合组( n=29)、BRAF突变组( n=12)、其他突变组( n=4)及无突变组( n=21)(1例患者因合并NRAS Q61R突变和BRAF V600E突变未纳入基因突变亚型分组比较)。基因特征分组比较显示,相较于BRAF突变组,RET/NTRK融合组的中位确诊年龄较小[12.6(9.3,15.9)比17.2(15.5,18.1)岁, P<0.001],突变负荷≥2的比例更高(10.4%比8.3%, 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例M1期患者中,71.7%(33/46)初始摄碘,30.4%(14/46)发展为碘难治性(RAIR)。年龄分组比较中,相较≥12岁组,<12岁组男性比例更高(51.9%比22.5%, P=0.013)和BRAF V600E突变发生率更低(0比32.5%, P<0.001)。 结论:RET/NTRK在转移性caDTC中发生率最高,并呈现低龄化和高远处转移率的特征,尽管转移性病灶多数初始摄碘,但易发生RAIR。应重视RET/NTRK融合在低龄caDTC侵袭性及碘抵抗发生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部异位胸腺瘤 99Tc m-MIBI SPEC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4岁,因意外发现左颈部肿块3 d就诊。体格检查:颈软,左甲状腺下极可及3 cm×3 cm肿块,质韧,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淋巴结无肿大。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14.8(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1.3~9.3) pmol/L,血钙:2.28(2.00~2.75) 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激素均正常。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左叶偏外侧分叶状低回声包块,其内见点状高回声,大小约4.8 cm×3.8 cm×2.8 cm,与甲状腺边界尚清,彩色多普勒成像边缘见较丰富血流,内部未见明显血流,超声诊断:左下颈部实性包块。CT平扫左甲状腺下极下方轻度分叶状略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增强后呈较均匀显著强化。甲状旁腺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 MIBI;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提供,放化纯>95%)SPECT/CT(德国Siemens Symbia T16)显像示,早期相甲状腺显像剂摄取均匀,左叶下缘见分叶状明显显像剂摄取灶,T(病灶显像剂摄取计数)/NT(对侧颈部软组织显像剂摄取计数)为3.29(图1A),延迟相病灶显像剂摄取仍较高,T/NT为2.66,显像剂洗脱率为19%,甲状腺显像剂摄取均匀减退(图1B);早期相SPECT/CT(注射后23 min)甲状腺左叶下极下缘分叶状肿块,大小约2.6 cm×3.8 cm×5.0 cm,伴明显显像剂摄取(图1C~1E)。结合PTH升高及影像学检查临床拟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瘤?)。手术病理(图2A):(左颈部)胸腺瘤(AB型),Masaoka分期Ⅰ期。免疫组织化学:广谱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AE1/AE3(+),CK7(-),CK19(+),CK5/6(+),抑癌基因P63(+),CD3(+),CD5(+),CD2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图2B),CD117(-),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术后6个月复查CT肿瘤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