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医学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临床处置中的应用(第2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亚急性甲状腺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良性甲状腺疾病继续教育文章的第2部分涉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和亚急性甲状腺炎。该文与第1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各种形式)一起,旨在为进行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管理的核医学专科医师(该系列文章的主要读者)提供相关信息。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的肿大,是1种常见的内分泌异常。体质因素、基因异常或者饮食和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大多数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机械性症状(咽球症)。这些患者的诊断性检查包括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游离甲状腺素(T 4)、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超声成像、甲状腺显像和对具有明确超声和显像特征的结节进行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包括补充膳食碘、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缩减甲状腺大小)和微创消融技术。甲减的范围从罕见的黏液性水肿到更常见的轻度形式(亚临床甲减)。原发性甲减通常有1个自身免疫性病因。新生儿、儿童、成人和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诊断性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测和超声成像。核医学主要用于定位先天性甲减的异位甲状腺组织或通过高氯酸盐排泌试验检测碘有机化缺陷。治疗包括使用 L-T 4进行甲状腺替代治疗,根据患者个体代谢和激素需求来调整每日剂量。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的1种自限性炎性疾病,常伴有无痛性或疼痛性腺体肿胀和躯体体征或症状。炎性反应会破坏甲状腺滤泡细胞,导致储存的T 4和T 3快速释放,形成初期的甲状腺毒性阶段,随后通常会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的甲减。虽然亚急性甲状腺炎常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尚未确定感染源。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是由于遗传易感者被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诊断性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超声成像和放射性核素显像。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甲状腺显像可有不同表现,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期,甲状腺的显像剂摄取量极低或没有,到恢复后期时,甲状腺显像恢复正常。由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是自限性的,治疗目的主要为缓解疼痛。大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通常是一线治疗药。如果剧烈疼痛持续存在,可能需要1个疗程的皮质类固醇治疗。高达15%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会出现永久性甲减,甚至在发病1年后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ECISBP2基因变异致甲状腺激素代谢缺陷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们报道国内首例由硒半胱氨酸插入序列结合蛋白2(SECISBP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甲状腺激素代谢缺陷男童的病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甲状腺激素代谢缺陷的认识。临床上对生长迟缓、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如甲状腺功能检测示TSH正常或轻度升高、T 4升高而T 3下降,应考虑甲状腺激素代谢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遗传罕见病的早期识别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研究新生儿遗传罕见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2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泰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及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2例遗传罕见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82例遗传罕见病中肝脏疾病15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3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缺乏症2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缺乏症或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1例,吉尔伯特综合征6例,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2例,低碱性磷酸酶血症1例),神经肌肉疾病17例(早发性脑病5例,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5例,钼辅因子缺乏症A型1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5型1例,7型杆状体肌病1例,3型杆状体肌病1例,Miller-Dieker综合征1例;德朗热综合征1例,PURA综合征1例),呼吸系统疾病1例(先天性中枢低通气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5例(巴特综合征3型3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2例),遗传代谢病23例(甲基丙二酸血症12例,高草酸尿症2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异戊酸血症2例,枫糖尿病1例,核基因变异所致新生儿原发性线粒体病4例,糖原累积症Ⅱ型1例),免疫缺陷7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1例,22q11.2微缺失综合征5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1例),皮肤疾病2例(SAM综合征1例;色素失禁症1例),内分泌疾病4例(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性先天性甲减2例,先天性肾性尿崩症2例),微缺失或微重复1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表观遗传病2例(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1例;Prader-Willi综合征1例),涉及多个系统疾病5例(复合型甘油酸激酶缺乏症1例,CHARGE综合征2例,努南综合征5型1例,努南综合征8型1例).结论 新生儿遗传罕见病涉及多系统,对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彩超及头颅MRI异常进行综合判断,积极给予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新生儿遗传罕见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代谢紊乱.甲状腺激素作为一种广泛调节机体生长发育、基础代谢等活动的激素,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紧密关系.本文就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促甲状腺激素切值的确定对广西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切值对广西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筛查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遗传代谢中心利用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法(GSP)对83 608例新生儿检测的TSH结果,分别用百分位数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切值,同时与假设切值9.00或10.00 mU/L进行比较,分析4种不同TSH切值对CH筛查的影响.结果 应用GSP,83 608例新生儿TSH检测结果呈现正偏态分布,TSH切值百分位数法[第99百分位数(P99)]为7.96 mU/L,可疑阳性836例,确诊CH 43例(漏诊6例)、高TSH血症65例(漏诊21例);TSH切值ROC曲线法为6.45mU/L,可疑阳性1 480例,确诊CH 49例、高TSH血症86例,均无漏诊.当切值为9.00或10.00 mU/L时,可疑阳性分别为478、305例,确诊CH分别为37、35例(漏诊分别为12、14例),确诊高TSH血症分别为46、33例(漏诊分别为40、53例).CH发病率ROC曲线法与百分位数法及假设切值9.00、10.00 mU/L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利用GSP和ROC曲线法成功确立了广西新生儿CH筛查TSH切值,采用该切值既能保证筛查的准确性,还能避免发生漏诊,降低出生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简称先天性甲减,又称为克汀病(cretinism)或呆小病,全球新生儿总发病率约为1/4000~1/3000[1],是由于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合成不足和(或)其受体缺陷所致的一种疾病,是导致婴幼儿体格、智力发育障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也是能够预防的疾病之一[2].但是,大部分CH患儿早期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晚期确诊CH会造成严重多系统功能障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症状的发生或进展,尽早开始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定期随访,以减少严重生长发育障碍、各个系统代谢障碍和智力低下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垂体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esistance to the thyroid hormone,RTH)又称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thyroid horm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THIS),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R)基因突变,或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细胞膜转运缺陷(thyroid hormone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defect,THCMTD)、TH代谢缺陷(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defect,THMD)[1]、TR辅助调节因子的异常[2-3],导致垂体和/或外周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罕见遗传病,患病率大约为1/40000[1],没有性别和种族差异,约85%具有家族遗传性,其中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15%为散发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内风"理论辨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编辑人员丨2023/8/5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激素产生过多,引起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学"瘿病"范畴.现代医学治疗存在药物不良反应、高复发率,或手术后终身服药等缺陷,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疗效.结合临床与相关文献,发现"内风"理论可补充概括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起病特点、病因、躯体症状、病机及治疗等,因此提出"内风"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可为从内风论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