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临床特征及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 92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PAD)临床特征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 920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5例,女1 005例;年龄为(63±16)岁。1 920例患者中,228例合并PAD,1 692例未合并PAD。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直径分类(<8 mm、8~12 mm、>12 mm),结石长径,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69±12)岁,(23.3±3.0)kg/m 2,16例,(14±4)mm,11、95、122例,(12±4)mm,89、139例和(62±16)岁,(23.8±2.8)kg/m 2,67例,(12±4)mm,159、892、641例,(10±4)mm,817、87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5、2.45, χ2=4.54, t=-4.92, Z=4.66, t=-7.31, χ2=6.90, P<0.05)。(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球囊扩张长径,术中出血,出血处理(黏膜下注射、止血夹、喷雾止血、电凝止血、其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机械碎石,取净结石,困难插管,延迟插管,>5 次插管尝试,插管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5~12.0)mm,56例,6、5、43、1、1例,52例,177例,67例,201例,74例,38例,74例,(7.4±3.1)min,(6±3)min,(46±19)min和9.0(8.0~11.0)mm,243例,35、14、109、73、12例,230例,1 457例,167例,1 565例,395例,171例,395例,(6.6±2.9)min,(6±5)min,(41±17)min,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31, χ2=15.90、26.02、13.61、11.40、71.51、5.12、9.04、8.92、9.04, t=-3.89、2.67、-3.61, P<0.05)。(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1,1.48,1.44,95%可信区间为1.06~1.61,1.20~1.84,1.06~1.95, P<0.05)。进一步分析,1 920例行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中,469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451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271%(81/469)和8.132%(118/1 4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6, P<0.05);1 692例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95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297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722%(70/395)和8.250%(107/1 2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00, P<0.05);228例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74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54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4.865%(11/74)和7.143%(11/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2, P>0.05)。 结论:与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合并PAD患者老年比例更高、BMI更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更高、结石长径更大、结石数目更多。PAD增加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插管难度及机械碎石比例,并降低取净结石比例,但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创伤性脾破裂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创伤性脾破裂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31例采用可吸引冲洗电凝棒治疗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术中出血100~1 200(551 ± 90)ml,手术时间60~210(113 ± 36)min,术后腹腔引流总量120~650(367 ± 66)ml。行脾破裂电凝止血5例,脾破裂全脾切除25例,合并胰体横断伤行保脾手术1例。患者随访1~6个月,无脾梗死、脾脏感染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及脾切除术中,可吸引冲洗电凝棒在针对脾脏裂伤及后腹膜的电凝止血治疗中使用便捷、有效,可降低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致结肠环周溃疡并发大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受累消化道的报道较少,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致结肠环周溃疡并发大出血患儿,结合EB病毒血清及组织学检测明确诊断,先后行止血药喷洒和电凝止血两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清宫手术中的应用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辅助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清宫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SP患者42例,其中观察组21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球囊导管至肾动脉下方的腹主动脉,立即行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清宫手术,术中间断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清除胚胎及电凝或缝合止血;对照组21例,清宫手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1~3 d后行宫腔镜或宫腹腔镜清宫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清宫手术中出血量、清宫手术时间、DSA下透视时间、体表辐射剂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清宫手术顺利,成功保留子宫。观察组未发生球囊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21例患者UAE后均发生不同程度发热、疼痛等栓塞后反应。观察组、对照组DSA下透视时间及体表辐射剂量分别为(7.4±1.4) s、(5.4±1.1) mGy和(1 142.8±315.5) s、(1 442.0±300.0) mGy,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清宫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15)、(19±14) ml,清宫手术时间分别为(37±20)、(42±19) min,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住院时间分别为(5.0±0.9)、(7.7±1.3)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访期均在3个月以上,观察组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随访期间发现4例月经量减少、1例宫腔粘连。 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UAE辅助CSP清宫手术,均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相比于UAE,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婴幼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婴幼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IHPS)的临床实践经验。方法:出生35 d,出生体重3 600 g的男性患儿,因"非胆汁样呕吐1周"于2019年2月15日收治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根据患儿术前临床表现、B型超声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为IHPS。于出生后40 d在全身麻醉下实施POEM术:距幽门2 cm切开胃黏膜,在胃黏膜下层建立"隧道"直至幽门,海博刀纵行完整切开肥厚、增生的幽门环肌,电凝止血后钛夹关闭胃黏膜切口。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总用时38 min;术后2 d拔出胃管,术后4 d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幽门通畅无穿孔;进食无呕吐,患儿于术后7 d出院。术后1个月余随访无呕吐等症状,体重增加2 kg。结论:POEM是治疗IHPS的一种新方法,患儿近期疗效良好;开展该手术需要有丰富的内镜手术经验,其远期疗效有待多中心大宗病例研究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套包扎法用于手植皮术中创面止血十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8年7月—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10例需植皮的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5~53岁),共17只患手,将手套包扎法用于植皮术中止血。术中初步止血后,以无菌乳胶手套作为手的内层覆盖物,再以纱布加压包扎,20 min后由近及远依次去除纱布和手套,再次彻底止血,最后植皮。手套作为内层覆盖物避免了纱布纤维与创面粘连,不会在打开包扎时造成小血管再次出血,减少了电凝的过度使用及对创面的二次损伤,减少失血量、缩短止血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内固定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于不合并椎动脉解剖变异的患者,采取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对于椎动脉骨外段变异患者,术中尽可能采取枕骨螺钉替代寰椎侧块螺钉;对于高跨椎动脉(骨内段变异)患者,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或者峡部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颈椎X线平片和头颈部CT检查评估内固定器械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梗死。结果:56例患者中,不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18例(32.1%);椎动脉骨外段变异20例(35.7%),包括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16例,椎动脉开窗和硬膜外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各2例;高跨椎动脉28例(50.0%)。其中,骨外段变异合并高跨椎动脉变异10例(17.9%)。56例患者在置入枢椎螺钉时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情况。1例椎动脉开窗患者术中显露寰椎侧块和寰枢椎关节时,开窗椎动脉下干损伤大出血,术中给予电凝闭塞止血。所有患者术后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显示螺钉位置良好,CT检查未见明显后循环脑梗死征象。结论: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椎动脉解剖走行,根据患者不同的椎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月余”入院。入院前2月余饱餐后出现中上腹钝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呕血、腹胀、皮肤瘙痒等不适。外院CT示肝门部囊状病变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肝功能:总胆红素109.0 μmol/L,碱性磷酸酶380.0 U/L。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2个月后复查上腹部CT及MRI均提示:胆囊癌累及邻近肝实质可能。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9.8 μmol/L,碱性磷酸酶279.0 U/L。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胆囊壁增厚,肝门区胆管壁增厚,考虑恶性,伴临近肝实质累及,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PET-CT示:胆囊壁不均性增厚,高代谢改变,考虑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图1)。肝功能:总胆红素8.9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205.0 U/L,余正常。肿瘤指标正常。查体无殊。初步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结石。多学科讨论认为:行保肝等治疗后患者黄疸及肝功能好转,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不符,但患者影像学表现提示胆囊癌并发胆管癌可能性大,PET-CT提示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年轻男性,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腹腔镜下活检明确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为恶性,建议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遂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因肝门区界限不清,穿刺损伤胆管风险较大,中止操作。完善术前检查后行腹腔镜探查术,腔镜下见胆囊大小约8 cm×6 cm×4 cm,胆囊三角欠清晰,与邻近组织粘连致密,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大网膜粘连致密。行开腹探查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解剖后,见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肝4b段直径3 cm大小脓肿,打开脓肿吸出大量脓液,冲洗脓腔,探查脓腔与胆道不相通,决定对肝脓肿仅行切开引流。游离胆囊底体部至胆囊管,缝扎胆囊管开口,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取出标本,见胆囊内结石数枚。术中冰冻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恢复可,终至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术后疼痛、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18例,按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电凝止血组(59例)与缝合止血组(59例)。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测量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及性激素水平,统计术后3个月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随访1年,对比两组妊娠情况。结果:缝合止血组术后6、12、24 h VAS评分(3.33±0.93、3.63±1.02、3.01±0.94)显著低于电凝止血组(4.16±1.05、4.61±1.17、3.72±1.05)( P<0.05)。术后3 d缝合止血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37.64±4.82)ng/L、(39.67±4.71)ng/L]低于电凝止血组[(45.96±5.25)ng/L、(48.96±5.14 ng/L)]( P<0.05)。术前电凝止血组与缝合止血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 2)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缝合止血组3项指标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缝合止血组血清FSH、LH[(6.59±0.91)mIU/ml、(5.24±0.77)mIU/ml]低于电凝止血组[(7.39±1.02)mIU/ml、(5.97±0.89)mIU/ml],缝合止血组E 2[(51.08±6.09)pg/ml]高于电凝止血组[(46.88±5.59)pg/ml]( P<0.05)。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缝合止血组(32.20%)显著低于电凝止血组(13.56%)( P<0.05);随访1年,缝合止血组妊娠成功率(72.88%)显著高于电凝止血组(52.54%)( P<0.05),妊娠结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接受缝合止血有利于减轻术后痛疼,改善术后炎症反应,保护其卵巢功能,避免排卵异常、经量过少等并发症发生,提高妊娠成功率,整体应用效果优于电凝止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右后叶外伤1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处理肝右后叶外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采用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肝右后叶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和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腹腔积血量、肝损伤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41.6±14.4)岁。高处坠落伤10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2例,穿刺性损伤2例。Ⅲ级损伤16例,Ⅳ级损伤2例。腹腔镜下缝合修补术8例,肝部分切除术4例,单纯电凝止血4例,出血血管结扎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发现腹腔积血量(1 528.8±373.2)ml,术中出血量(80.6±16.7)ml,手术时间(88.5±9.1)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7 d,术后总引流量(93.8±13.6)ml。并发右侧胸腔积液10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胆漏,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左侧卧位腹腔镜处理肝右后叶外伤具有暴露好、修复方便、二次损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行性及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