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及电子云密度图鉴别诊断肺磨玻璃结节良性与恶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VMI)及电子云密度图(EDM)在肺磨玻璃结节(GGN)良性与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学院经病理证实的65例GGN患者影像资料。65例中,良性27例、恶性38例,均于术前2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电子云密度图及40~80 keV虚拟单能量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在PI、40~80 keV VMI中的CT值及电子云密度(ED);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大小;采用χ2检验分析并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CT征象,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缘、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结节类型等。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能谱定量参数对良性与恶性GGN的鉴别诊断效能。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及各能谱定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预测GGN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各独立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行ROC曲线分析。 结果:病灶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在肺良性与恶性GGN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良性与恶性GGN的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GG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0.682、0.683、0.686、0.694、0.676、0.722,其中ED值的AUC最高。以GGN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ED值及PI、40~80 keV VMI中CT值为自变量,GGN为恶性或良性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D值(OR=1.045,95%CI 1.001~1.090, P=0.044)、病灶大小(OR=1.582,95%CI 1.159~2.158, P=0.004)、毛刺征(OR=11.352,95%CI 2.379~54.172, P=0.002)均为恶性GG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ED值、病灶大小、毛刺征单独及三者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鉴别诊断GGN良性与恶性的AUC为0.722、0.772、0.698、0.885,ED+病灶大小+毛刺征联合诊断的AUC最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74.1%。 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图像鉴别诊断肺GGN时,EDM的诊断效能高于其他VMI;当EDM联合病灶大小及毛刺征进行综合诊断时效能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谱CT多参数功能成像预测磨玻璃密度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预测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12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45例,女84例,年龄33~81岁。按照病理结果129例患者分为微浸润腺癌(MIA)组64例和浸润性腺癌(IAC)组6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接受光谱CT增强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重建碘密度图、有效原子序数(Z eff)图、电子云密度(ED)图,测量并计算相关光谱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动脉增强分数(AEF)、Z eff及ED;分析病灶的常规CT特征,包括最大径、CT值、结节类型、结节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异常血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比较2组临床特征、常规CT特征及光谱CT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参数及模型预测肺腺癌侵袭性的效能。 结果:MIA组与IAC组的最大径、CT值、结节类型、边缘、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静脉期NIC、AEF、静脉期Z eff、动脉期ED、静脉期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径(OR=1.183,95%CI 1.062~1.318)、CT值(OR=1.004,95%CI 1.001~1.007)、静脉期NIC(OR=1.185,95%CI 1.083~1.298)、AEF(OR=0.975,95%CI 0.957~0.994)、静脉期Z eff(OR=0.031,95%CI 0.005~0.196)是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影响因子。以最大径和CT值建立常规CT模型,以静脉期NIC、AEF、静脉期Z eff建立光谱CT模型,以上参数联合建立联合模型。常规CT模型、光谱CT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肺腺癌侵袭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54和0.902。 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定量参数可以作为预测表现为GGN肺腺癌侵袭性的指标,AEF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光谱CT联合常规CT特征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列线图评估含高级别亚型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列线图评估含高级别亚型(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1例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其分为HGP组和非HGP(non-HGP)组。分析病灶的大小、形状、密度、内部征象、边缘、胸膜牵拉征等常规CT特征,并测量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病灶的碘浓度(IC)、电子云密度(ED)、标准化碘浓度(NIC)等光谱CT定量参数。2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或 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然后构建常规CT特征模型、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及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性能,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以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净获益。 结果:HGP组与non-HGP组在病灶密度、分叶征、毛刺征、IC AP、IC VP、NIC AP、ED AP及ED 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实性结节( OR=15.452,95% CI 4.246~56.235, P<0.001)、分叶征( OR=7.069,95% CI 1.618~30.883, P=0.009)、ED AP( OR=1.183,95% CI 1.064~1.315, P=0.002)和IC VP( OR=0.231,95% CI 0.072~0.744, P=0.014)是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常规CT特征模型、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AUC分别为0.835、0.890和0.915,其中联合模型的AUC优于常规CT特征模型( Z=2.67, P=0.008)。DCA分析表明以联合模型构建的列线图较常规CT特征模型临床获益率更高。 结论: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及常规CT特征的列线图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有较好的效能,可以作为术前无创诊断HGP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能量CT多参数技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瘢痕的可行性与准确度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以基于钆对比剂心脏MR延迟强化(LGE-CMR)为参考标准,探讨心脏双能量CT延迟扫描(LIE-DECT)多参数后处理技术评估心力衰竭(HF)患者心肌瘢痕存在、位置和程度的可靠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周内行心脏LIE-DECT和LGE-CMR检查的HF患者39例,所有入组HF患者LIE-DECT使用多参数后处理技术重建40 keV单能谱(Mono+)图、碘图和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系数(Rho/Z)图,分别在左心室短轴位图上评估左心室心肌LIE位置及累及程度,并且与LGE-CMR进行对照。DECT多参数技术检测LIE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DECT多参数技术检测LIE存在及位置与CMR的一致性采用Cohen′s Kappa一致性检验,并计算DECT多参数技术诊断心肌瘢痕的诊断效能。DECT多参数技术测量的瘢痕累及程度与CMR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39例患者CMR共检测出32例患者147个节段存在LGE,心内膜下型37个、透壁型19个、心肌中层型74个、心外膜下型17个。40 keV Mono+图、碘图和Rho/Z图观察者内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0.878、0.930和0.835( P均<0.001),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38、0.892和0.808( P均<0.001)。40 keV Mono+图、碘图、Rho/Z图检测的LIE均与CMR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达0.903、0.883和0.810( P均<0.001)。基于患者,40 keV Mono+图、碘图和Rho/Z图诊断心肌瘢痕准确度为92.3%(36/39)、92.3%(36/39)和82.1%(32/39);基于心肌节段,40 keV Mono+图、碘图和Rho/Z图诊断心肌瘢痕的准确度性分别为96.1%(492/512)、95.3%(488/512)和92.6%(474/512)。Bland-Altman分析显示40 keV Mono+图、碘图和Rho/Z图所测量瘢痕累及程度与CMR间的偏倚-2.03%、-2.21%和-2.65%,95%一致性界限为-12.20%~8.14%、-12.69%~8.28%和-14.85%~9.58%。 结论:LIE-DECT多参数技术能够很好地检测HF患者的心肌瘢痕,与LGE-CMR有很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分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初始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分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初始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2例PTC患者,男25例、女77例,年龄(42±13)岁。对PTC患者进行初始复发风险评估,分为低危组(75例)和中高危组(27例)。纳入分析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及术前甲状腺功能。形态学特征包括病灶大小、位置、形状、纵横比、与包膜接触程度、钙化和囊变。测量光谱CT动静脉期病灶定量参数,包括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Z eff)、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 eff)、电子云密度(ED)、40~200 keV(间隔30 keV)单能图像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λ HU)。分别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2组间各临床、形态学特征及光谱CT定量参数的差异。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基于临床和形态学特征的临床模型、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及两者联合模型,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PTC患者初始复发风险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 结果:低危组与中高危组患者间性别、病灶长径、病灶短径及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高危组病灶的动脉期IC、动脉期Z eff、动脉期λ HU、动脉期CT值 40 keV、静脉期NIC、静脉期NZ eff均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模型纳入了性别( OR为2.895,95% CI 1.047~8.002, P=0.040)和病灶长径( OR为1.142,95% CI 1.042~1.251, P=0.004),预测PTC患者初始复发风险的AUC为0.720,灵敏度为63.0%,特异度为78.7%。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中纳入了动脉期IC( OR为0.580,95% CI 0.370~0.908, P=0.017)、静脉期NIC( OR为0.077,95% CI 0.011~0.536, P=0.010)、静脉期NZ eff( OR为0.002,95% CI 0.001~0.103, P=0.009),AUC为0.774,灵敏度为71.9%,特异度为70.0%。联合模型的AUC为0.857,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88.0%,优于临床模型( Z=2.92, P=0.004)和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 Z=2.07, P=0.046)。 结论:基于病灶的光谱CT多参数分析能有效预测PTC患者的初始复发风险,且联合临床和病灶形态学特征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多参数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及电子云密度图(EDM)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且证实为急性肺栓塞的27例患者(共计41个病灶)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光谱CT平扫,并基于平扫图像分别重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虚拟单能量图(40、70、100 keV VMI)、电子云密度图(EDM)和有效原子序数图(Z eff)。以CTPA为金标准,评估不同重建图像上肺栓塞的检出率。以血管病变为肺栓塞组,以血管病变同级别正常血管相对应位置为对照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PI及40、70、100 keV VMI上CT值(CT PI、CT 40 keV、CT 70 keV、CT 100 keV)及EDM上ED值、Z eff图上Z eff值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最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定量参数及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诊断肺栓塞组与对照组的效能。 结果:在PI、EDM、Z eff图、EDM与Z eff图融合图像上肺栓塞的检出率分别为14.6%(6/41)、82.9%(34/41)、51.2%(21/41)、97.6%(40/41)。肺栓塞组的CT PI、ED、CT 40 keV、CT 70 keV 和CT 100 keV均高于对照组( Z值分别为1 009.00、1 024.50、1 038.00、1 079.00、1 076.00, P<0.05)。最终筛选出CT PI、CT 40 keV和CT 100 keV 3个特征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其鉴别栓塞组与对照组的AUC为0.771,灵敏度为0.769,特异度为0.744,准确度为0.756。 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VMI及EDM对检出和诊断急性肺栓塞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多参数成像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基于临床、传统影像及双能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探讨双能量成像对胃癌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胃癌根治手术的172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资料.为最大程度保证影像与病理淋巴结的对应性,仅从36例pN3患者中选取转移组淋巴结(n=114),从26例pN0患者中选取非转移组淋巴结(n=65),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两组淋巴结以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评估术前双能量CT图像,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影像特征(部位、生长方式、大小、临床T分期)、淋巴结影像特征(大小、位置、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程度)及淋巴结双能量特征(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Overlay值、双能指数、双能比、电子云密度、有效原子序数、脂肪分数).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临床、传统影像特征构建传统模型,基于临床、传统影像及双能量特征构建组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和DCA曲线评价两种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最大径≥7.50 cm、淋巴结边缘是传统模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54和0.793.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最大径≥7.50 cm、淋巴结边缘、淋巴结脂肪分数是组合模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02和0.865,诊断效能优于传统模型(P<0.05).组合模型DCA曲线基本在传统模型曲线之上,临床收益更好.结论 组合模型对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EDM)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8例同时存在急、慢性OVF患者的胸椎和/或腰椎光谱CT资料,共纳入110个骨折椎体,包括53个急性骨折(急性组)和57个慢性骨折椎体(慢性组).比较组间骨折椎体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即常规CT图像)和40、70、1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中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电子云密度(ED),以及常规CT表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急、慢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模型鉴别诊断急、慢性OVF的效能.结果 组间光谱CT定量参数,以及终板中断征、骨皮质皱褶、椎体密度增高、椎体内气体影和椎体压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PI(OR=0.855,P=0.005)、ED(OR=16.432,P=0.005)、骨皮质皱褶(OR=0.038,P=0.034)及椎体密度增高(OR=0.025,P=0.013)均为急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之单独鉴别急、慢性OV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89、0.879及0.866,均低于联合模型的0.977(Z=3.47、3.73、2.95、2.71,P均<0.05).结论 光谱CT EDM结合CT表现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慢性OV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双源CT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及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及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 2021 年 6 月至2022 年 7 月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双源CT检查的 104 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甲状腺癌组(54 例)和良性病变组(50 例).比较 2 组患者的双源CT参数: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序数(Rho/Z)及双能量指数(DEI)水平,并分析双源CT参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效能;同时探讨双源CT参数与甲状腺癌形态学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癌组平扫碘浓度、动脉期的NIC、Rho/Z、DEI值低于良性病变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碘浓度、NIC、Rho/Z、DEI值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0.946,90.20%,88.10%,高于单一诊断.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腺外浸润等不同形态学生物学行为指标的双源CT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浓度、NIC、Rho/Z、DEI值等双源CT参数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腺外浸润等甲状腺形态学生物学行为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 双源CT检查具有较高的甲状腺癌诊断价值,且双源CT参数(碘浓度、NIC、Rho/Z、DEI值)与甲状腺癌形态学生物学行为指标(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腺外浸润)相关;可通过双源CT评估甲状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1,2,3-三唑的应用及催化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三唑是3个氮原子相邻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包括1,2,3-三氮唑和1,2,4-三氮唑两种结构.其中1,2,3-三氮唑常作为功能杂环化合物,嵌入多杂环中和连接两个分子.1,2,3-三唑的结构具有π-π共轭体系和偶极矩μ,在有机合成中表现出低毒、分解产物多为N2等环境友好型气体、多种良好生物活性等性质,这是由于不同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能改变三唑环上的电子云密度.1,2,3-三唑可用作C-H活化的高效助剂、合成中间体、配体、卡宾合成过程中的前体,不仅可显著提升含能化合物的能量水平,而且稳定性较好、符合含能材料高能、高稳定性以及绿色的发展目标.同时其结构易发生非共价相互作用例如疏水效应、静电、范德华力、氢键等,具有生物学功能参与生物体内多种酶和受体的结合,表现出抗癌、抗病毒、抗炎、抗菌、抗疟疾等多种药理活性,因而在有机化学、材料化学、药物分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度成为当今最佳创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此介绍了1,2,3-三唑类化合物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概述了近几年报道的合成该化合物的绿色方法,以期为1,2,3-三唑的创新合成研究中提供方便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