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N 0-N 1期患者Ⅱa区临床靶区优化策略及对远期口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可疑淋巴结临床靶区(CTV)减量照射的安全性和对下颌下腺及远期静息口干保护的临床意义,探讨多模态影像对可疑阳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T 0-4N 0-1M 0期初诊鼻咽癌患者,收集临床、放射治疗计划、多模态影像等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部Ⅱa区个体化调强放疗(IMRT)、CTV处方剂量50.4 Gy(命名为CTV50)的优化方案。患者治疗中接受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及重复增强定位CT等检查,监测和评估可疑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反应。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下颌下腺在降量照射后与标准治疗计划(CTV50∶CTV60)的剂量学差异。患者远期口干程度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晚期放射损伤标准、江苏省肿瘤医院多维度放射性口干评估量表和简化版口腔干燥量表(SXI)进行评估,用秩和检验分析口干程度差异。 结果:共106例患者纳入研究,共149侧颈淋巴结阴性,其中73侧Ⅱa区可辨认淋巴结数≤3枚,76侧>3枚。106例患者中N 1期行对侧单颈Ⅱa区优化63例,行双颈Ⅱa区优化43例(N 0期及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的N 1期患者)。共发现109枚最大横断面上短径>5 mm的可疑淋巴结,其中105枚淋巴结门结构清晰,93例长短径之比≥1.5,76例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2.5。CTV优化区域内未发现淋巴结复发。优化后肿瘤靶区的大体肿瘤体积(GTV)平均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下腺的D mean、V 39 Gy显著低于未优化的常规计划( P<0.01)。下颌下腺单侧和双侧优化患者的远期口干和静息口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进行CTV50减量照射的优化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下颌下腺剂量学优势明显,患者静息状态下口干主观反应良好。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可疑淋巴结需要综合增强CT、MRI-DWI及PET-CT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评估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前列腺癌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研泌尿外科医生对前列腺癌去势治疗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的现有认知、治疗模式,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未满足需求。方法:2020年7—8月对中国七大地区(北部、东北、东部、南部、中部、西南、西北)163家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进行问卷调研,纳入标准为主治或以上职称、有GnRH-a处方经验并有意愿参与研究的泌尿外科医生。问卷涉及前列腺癌患者基本资料、药物去势(含GnRH-a)使用情况及GnRH-a治疗的未满足需求(应用5分Likert量表评价)。本研究拟收集调研问卷300份,采用自填式结构化电子问卷收集数据。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3 886份,收回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共410份,剔除110份未完成的无效问卷,共300份有效问卷被纳入分析。每名受访者月均诊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中,接受药物去势治疗的患者数量为(12±8)例。使用1个月剂型GnRH-a的比例高于3个月剂型[(62.0±24.7)%与(38.0±24.7)%]。49.3%(148/30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GnRH-a治疗的患者主要随访频率为每月1次。决定随访频率的主要因素为GnRH-a注射频率(31.3%,94/30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频率(27.7%,83/300)和药物有效性(26.0%,78/300)。治疗依从性方面,46.0%(138/300)的受访者认为超过70.0%的前列腺癌患者能够完全按照医嘱用药。在决定处方何种GnRH-a药品时,受访者主要考虑的因素为不同治疗方案疗效(92.0%,276/300)、药物不良反应(85.7%,257/300)、经济负担(76.7%,230/300)和注射频率(61.3%,184/300)。受访者认为GnRH-a治疗仍有改善需求的方面前4位依次为有效性[(4.04±0.93)分]、经济负担[(3.93±0.84)分]、药物不良反应[(3.90±0.90)分]和注射频率[(3.60±0.93)分]。受访者认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前4位因素依次为疼痛[(4.09±0.94)分]、心理压力[(3.61±0.90)分]、药物不良反应[(3.46±0.89)]分和频繁注射GnRH-a引起的不适[(3.34±0.91)分]。结论:我国泌尿外科医生希望在应用GnRH-a治疗前列腺癌过程中降低注射频率,在现有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治疗有效性,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以改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组织补偿物对浅表肿瘤X射线照射补偿效果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3D打印组织补偿物在不规则部位浅表肿瘤放疗中的优势。方法:构建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无组织补偿物组、普通组织补偿物组及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每组6只。采集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的裸鼠CT图像,使用聚乳酸(PLA)制作补偿物模型,通过测量电子密度评估材料的性能。获取覆盖对应组织补偿物后的3组定位CT图像,勾画大体肿瘤区(GTV)。使用6 MV X射线,按照处方剂量对3组裸鼠照射。3组的处方剂量均为1 500 cGy,使用Eclipse 13.5治疗计划系统各项特异性分析算法(AAA)计算并比较3组GTV的剂量分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验证裸鼠皮肤表面实际接收剂量。结果:使用3D打印组织补偿物的空气间隙为(0.20±0.07)cm 3,普通组织补偿物的空气间隙为(0.37±0.07)cm 3( t=4.02, P<0.01);无组织补偿物组、普通组织补偿物组、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的靶区 D95%分别为(1 188.58±92.21)、(1 369.90±146.23)和(1 440.29±45.78)cGy( F=9.49, P<0.01), D98%分别为(1 080.13±88.30)、(1 302.76±158.43)和(1 360.23±48.71)cGy( F=11.17, P<0.01), Dmean分别为(1 549.08±44.22)、(1 593.05±65.40)和(1 638.87±40.83)cGy( F=4.59, P<0.05);实测浅表剂量分别为(626.03±26.75)、(1 259.83±71.94)和(1 435.30±67.22)cGy( F=263.20, P<0.001)。普通组织补偿物组与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裸鼠照射后肿瘤体积增长百分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打印组织补偿物与体表的贴合性好,减少了空气间隙,提高了靶区临近体表的剂量,为一些不规则部位的浅表肿瘤放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邵念方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涉及中药238味,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酒萸肉、山药,第2组为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第3组为益智仁、川芎、炙甘草;第4组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针对老年期肾虚髓亏证痴呆,邵老重视扶正,治疗以补虚为中心,兼顾利水、清热、解毒、化瘀、开窍之法。研究新发现的四组新处方,可为今后辨证加减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ET自动给药系统降低核医学护理辐射剂量和提高注射精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人工给药与自动给药的辐射剂量和注射精度,评价PET自动给药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方法:人工给药和PET自动给药系统各完成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例患者(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6岁)的 18F-FDG注射;手持式辐射探测器测量2种给药方式护士的手臂和躯干剂量当量率,记录给药时长,比较2种注射方式的年辐射剂量。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种给药方式注射参数的差异。 结果:按每年5 000例患者估算,人工给药时护士手臂和躯干的年辐射剂量为220.19和2.09 mSv,自动给药为0.19和0.08 mSv,分别减少了99%和95%。人工给药和自动给药的空针活度分别为(18.87±7.77)和(0.22±0.19) MB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65, P<0.001),而满针活度、注射活度以及注射活度与处方活度的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03~1.37,均 P>0.05)。 结论:PET自动给药系统为核医学护理带来更好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常规调强计划与电子束适形联合调强计划的剂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电子束适形放疗(electron beam conformal radiotherapy, EBCRT)联合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放化疗中心收治的2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计划靶区(plan target volume, PTV)包括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域计划靶区(PTV sc)和患侧胸壁计划靶区(PTV cw),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设计两种放疗计划,然后对比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差异。 结果:所有20例患者的IMRT计划全部满足临床要求,与此同时EBCRT联合IMRT计划中有2例患者因患侧肺剂量参数超出本单位的剂量限定标准而不被临床接受,两例失败计划的胸壁最大深度分别为3.7和4.4 cm,使用的电子束能量分别为12和15 MeV。其余18例患者的胸壁深度均≤3 cm,使用9 MeV及以下能量电子束进行EBCRT联合IMRT计划设计,靶区和各危及器官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并与IMRT计划进行剂量学配对比较。常规IMRT的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EBCRT联合IMRT计划( tPTVsc=-10.20、 tPTVcw= -9.24, P<0.05);常规IMRT整体靶区适形指数(CI)与EBCRT联合IMRT计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PTVall =10.39, P<0.05)。对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s),EBCRT联合IMRT计划患侧肺的 V5 Gy、 V20 Gy和 Dmean均较IMRT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8、6.30、11.30, P<0.05);心脏的 V25 Gy和 Dmean分别降低了8.3 %和4.79 Gy( t = 15.23、15.76, P< 0.0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CA)的 Dmean降低了44.03 %( t=11.69, P<0.05);健侧乳腺的 V5 Gy和 Dmean分别降低了7.9 %和0.8 Gy( t=3.66、4.932 P<0.05);其他OARs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胸壁靶区深度≤3 cm的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EBCRT联合IMRT能显著降低心脏、患侧肺和健侧乳腺的剂量,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放疗远期并发症风险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总生存率。而对于胸壁较厚的患者,选择IMRT计划可满足临床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儿科医师对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认知和诊治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我国儿科医师对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的认识和诊疗现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1年1月16日至2月4日,通过微信邀请30个省份不同级别医院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儿科医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科医师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小程序中的电子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CTVA的认识、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并且比较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儿科医师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共有1 529名儿科医师参与调查,1 484(97.06%)名儿科医师完整填写问卷并纳入分析,其中男性420名(28.30%)。儿科医师对CTVA的知晓率为77.83%(1 155/1 484)。与二级医院的儿科医师相比,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师知晓率更高[81.86 %(898/1097)比66.41%(257/387), P<0.001],对指南推荐的诊断标准遵循情况更好[89.15%(978/1097)比79.59%(308/387), P<0.001]。共有93.06%(1 381/1 484)的儿科医师一线处方含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CTVA;和二级医院的儿科医师相比,三级医院儿科医师中使用含ICS方案一线治疗CTVA的比例更高[94.90%(1 041/1 097)比87.86%(340/387), P<0.001]。CTVA良好控制率为32.08%(476/1 484),二级医院低于三级医院[17.31%(67/387)比37.28%(409/1 097), P<0.001]。 结论:大多数儿科医师知晓CTVA。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师之间在CTVA认识、诊断和治疗等临床实践上存在一定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注老年患者的用药错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用药错误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患者是用药错误发生率最高的群体。老年患者发生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包括罹患疾病种类多、用药品种多(包括高警示药品)、肝肾功能减退、认知障碍和独居等。老年患者用药错误的常见类型包括漏服药物、未按规定时间服药、用药方法错误、因遗忘而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和误服禁止同时服用的药物等。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共同参与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医师开具处方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药师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核,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建议采用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形式耐心地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借助电子设备提醒老年患者用药,对记忆力明显减退的老年患者应求助其家属参与用药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 18F-FDG显像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注射 18F-FDG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交替入组的方法分为耐高压PICC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8.4±16.7)岁]和外周静脉注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0.4±14.7)岁]。将PET自动给药系统分别连接提前建立的耐高压PICC和外周静脉穿刺的注射通道,完成 18F-FDG注射,行常规PET/CT显像;记录患者血糖、体质量、处方剂量和注射剂量,测量2组肝脏和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SUV max,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判读耐高压PICC组患者 18F-FDG注射后耐高压PICC尖端位置。 结果:耐高压PICC组和外周组患者肝脏SUV max分别为2.54±0.50和2.57±0.31,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SUV max分别为1.68±0.25和1.63±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37、-0.78, P值:0.716、0.441)。2组患者的血糖、体质量、处方剂量和注射剂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t值:0.00~0.13,均 P>0.05);注射剂量/处方剂量比值分别为0.998 3±0.007 3和0.997 6±0.016 5,注射精度高;导管末端无明显药物残留,显像质量无差别。耐高压PICC组患者注射后导管末端位置均位于T5~T8水平,符合耐高压PICC置管规范。 结论: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PICC注射 18F-FDG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F_IMRT)、电子束联合VMAT (E&VMAT)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左乳腺癌患者10例,靶区包括患侧胸壁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43.5 Gy (2.9 Gy/次)。基于Pinnacle 3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VMAT、F_IMRT、E&VMAT (胸壁靶区部分电子束照射、锁骨上区部分VMAT照射)计划。对比评价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治疗实施时间。 结果:VMAT计划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靶区剂量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肺平均剂量、V 30Gy、V 20Gy、V 10Gy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肺V 5Gy优于F_IMRT计划( P<0.05),与E&VMAT计划的V 5Gy相近( P>0.05)。VMAT计划的心脏、健侧乳腺、健侧肺均能满足临床剂量限制要求。VMAT、F_IMRT、E&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分别为(326±27)、(1 082±169)、(562±48) s。 结论:与F_IMRT和E&VMAT计划相比,VMAT计划质量更优,治疗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