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组织下,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专家组共同编写的《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在本期刊出。细菌性毛囊炎、疖、痈为常见、多发、普遍存在的疾病,并且患者常常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提升全科医师对其防治能力非常必要。指南既强调预防为主,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也具体阐述了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同时指出局部治疗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皮肤黏膜的常驻菌群之一,约30%健康人群携带该菌 [1],在干燥物体表面生存期较长,如在干燥的脓液、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大部分急诊科中化脓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致病菌 [2],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化脓性链球菌短暂或长期定居于上呼吸道,在干燥物体表面或尘埃中可生存数月,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飞沫传播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于《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的几点说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专家共同编写,遵循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文章对指南中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预防原则和措施,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及局部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外科学"护场理论"学术思想及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护场理论是中医治疗痈、疮、疖、疽等外科疾病的特有理论体系,尤以外治箍围法最能体现。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相关文献,发现护场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广义护场多指人体正气;护场理论已被广泛引申并应用于恶性肿瘤、肛肠术后感染等疾病中,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鼻部疾病引起鼻源性眶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探讨儿童鼻部疾病引起鼻源性眶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住的7例鼻源性眶内并发症患儿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等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本组7例患儿中6例因急性鼻窦炎引起眶并发症,1例则因鼻前庭炎、鼻疖引发眶内及眶周病变.本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眼周红肿、疼痛、眼球及眼睑活动受限等表现,其中患有急性鼻窦炎的5例患儿均有发热,最高体温38~40 ℃,部分伴咳嗽、头痛、鼻塞流涕.CT示:眼睑和眶周软组织肿胀,眶内结构清晰(3例);眶内结构边缘模糊、正常结构消失,眶间隙密度局限或弥漫性增高,眼球突出程度不等,内直肌影增粗(4例).入院后本组所有病例均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炎、质子泵抑制剂护胃及降温补液等对症治疗,其中1例鼻前庭炎、鼻疖患儿行鼻疖切排术后予上述药物,1例鼻窦炎并眶蜂窝织炎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行鼻内镜术.在住院3~13 d后本组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人体鼻腔鼻窦与眼眶结构相邻,且儿童机体结构仍处在发育阶段,故鼻病在儿童更易侵犯眶组织,若不及时诊治将走向严重后果.该病治疗原则上早期应积极行抗感染、抗炎治疗及通畅引流,必要时需行鼻窦开放术、眶减压术,请眼科医师协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其诊治重心在于预防疾病的进展,防止造成永久性视力丧失和颅内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优拓包裹技术治疗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创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优拓包裹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技术在治疗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护理经验.方法 将接受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创面换药的150例患者按来院时间分为A、B、C3组,每组各50例.A组为2017年1-5月就诊患者,应用优拓包裹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技术;B组为2016年6-12月就诊患者,采用高渗盐换药;C组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就诊患者,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油纱换药.每组在感染控制后均使用优拓治疗,观察每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去除敷料和填塞敷料时疼痛评分几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的创面感染控制时间、愈合时间、去除敷料时患者疼痛程度、填塞敷料时的疼痛程度、总换药次数和费用分别为(5.1±1.4)d、(22.9±6.5)d、(1.3±0.9)分、(1.9±1.2)分、(6.6±1.9)次、(603.81±116.82)元,B组分别为(6.7±1.4)d、(24.7±7.2)d、(1.8±1.0)分、(4.1±1.4)分、(11.5±3.3)次、(736.94±203.81)元,C组分别为(11.1±2.1)d、(31.7±3.8)d、(4.62±1.3)分、(2.4±1.1)分、(31.7±3.7)次、(1617.20±303.98)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8~931.29,均P<0.01).A组在创面感染控制时间、去除敷料时患者疼痛程度、换药次数和费用几方面都优于B组和C组(均P<0.05).A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比C组短(P<0.01),但和B组几乎相同(P>0.05);填塞敷料时A组和C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比B组轻(均P<0.01),而A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C组相当(P>0.05).结论 在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换药中,优拓包裹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的技术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换药疼痛,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换药费用,提高患者依从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鲜鱼腥草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3],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白细胞功能受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缺陷,吞噬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2].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合并疖痈、脓肿等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越发常见[3],尤其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易发生[4].皮肤化脓性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引起[5],症状重者除了使用抗生素,局部治疗也是重要措施.中医学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多数中药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活性[6].近年来人们对鱼腥草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笔者采用新鲜鱼腥草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外治法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7 岁.主因"头部脓肿反复发作破溃不愈 1 年余,加重 7 个月"入院.患者于 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头部出现多处脓肿,未行诊治.7 个月前脓肿逐渐增大增多,当地医院诊断为"疖病",并分次进行了切开引流.首次切开引流处愈合,余切开引流处未愈,且头部出现多个新发脓肿.患者体重 130 kg,饮食睡眠尚可,嗜食肥甘厚味.既往糖尿病病史 1 年余,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专科检查,头部可见散在多个小米粒至绿豆大小的白色脓头,头顶部、颞部、枕部可见数个局部切开引流瘢痕及多个脓肿.已切开2 处,切口约 1 cm×2 cm.内部有一腔隙,延头皮潜行,表面施压可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未切开引流脓肿数个,大者约 2 cm×3 cm,小者约 0.5 cm×0.5 cm.毛发脱落,脓肿下有波动感,略有压痛.局部有囊肿、结节,皮温不高,皮色稍红.无发热,无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化验 WBC :12.76×109 /L,HGB :124 g/L, 中 性粒细胞绝对值:9.93×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8%,LYMPH :11.5%.PRL :23.17 ng/mL.于不同创口处取皮肤分泌物培养,结果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头颅 CT 平扫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局部头皮增厚,头皮下局部软组织增厚并顶部窦道形成.临床诊断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输入性疖肿型皮肤蝇蛆病一例及致病瘤蝇COI基因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1例输入性疖肿型皮肤蝇蛆病,并对致病瘤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患者女,33岁.患者于1个月前去非洲加纳和喀麦隆两地,期间未采取任何防蚊措施,且有室外晾晒衣物经历.皮肤科检查:左上臂内侧和左侧胸部外侧各见一疖性隆起,直径1 ~2cm,鲜红色,边缘不规则,触之较硬,皮损表面中央有小孔.形态学观察显示皮损处挤出的虫体疑似为蝇蛆.PCR扩增虫体COⅠ基因片段获得650 bp左右的产物,测序后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该产物与喀麦隆2010年分离的嗜人瘤蝇COⅠ基因FR719158.1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9.84%,在系统进化树上聚集在一起.综合患者的临床特征、旅行史和致病瘤蝇的序列分析结果,确认该病例为嗜人瘤蝇导致的输人性疖肿型皮肤蝇蛆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误诊为疖的艾滋病相关Kaposi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0岁,汉族.下颌部红褐色结节2个月,无特殊自觉症状.外院曾诊断为“疖”欲行切开引流;门诊拟诊“下颌结节待查,不除外Kaposi肉瘤”.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大量的梭形细胞增生,其间呈血管样裂隙,裂隙内可见红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31(+),CD34(+).诊断:Kaposi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