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治性眩晕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难治性眩晕是以难以控制的反复发作性眩晕和(或)持续性头晕不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症,可由多种疾病引发,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原发病的反复发作及前庭系统代偿不全有关。了解难治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和病理机制,全面分析引起症状的相关因素,才能做出准确诊断和有效鉴别,进而针对病因、症状、功能状态、心理问题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治疗,最终达到控制难治性眩晕发生和发展的目的。根据难治性眩晕的症状特点,本文重点剖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导致难治性眩晕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效的应对策略、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以期提高临床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基底动脉FLAIR血管高信号征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VBD患者67例,按照是否出现VBD相关症状(缺血、脑干及神经压迫等)分为症状组(20例)和无症状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的FVH分级与BA病症程度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患者BA管径、FV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04,P=0.000),症状组中高分级FVH(2、3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无症状组(x2=11.501,P=0.001).VBD患者FVH分级与BA的管径、长度及高度分级呈正相关(r=0.563,P=0.000;r=0.482,P=0.000;r=0.512,P=0.000),FVH高级别组(2、3级)BA长度及宽度显著大于低级别组(0、1级)(P=0.000,P=0.000),分叉高度高于低级别组(P=0.012).结论:VBD患者FVH发生率高,且FVH分级越高,患者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椎基底动脉病变更严重;FVH形成机制可能与扩张延长的血管中的缓慢血流及不对称扰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名中医朱莹从"土郁夺之"论治抑郁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抑郁症是一个与多种因素有关,多重机制参与形成的复杂病症.而《内经》提出的"土郁"理论与其病证特点高度契合.朱莹认为抑郁症以"枢机不利"为病郁之始,致痰浊内生为患,久病则中虚气郁,生化无源,发为虚实夹杂之证,加之"土郁"太盛而壅遏肝木,情志不畅更促进病程发展,故病机的关键始终在于中焦"郁滞不畅".朱莹以"夺之"为指导原则,探析抑郁症的具体治法应用,根据证候特点不同,包含"升清降浊,豁痰开郁""健运脾胃,养脏安神""运土疏木,调畅情志".形成了疏夺为重、寓夺于补及调神养慎等治疗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追光逐影,医信融通的开拓者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王振常院士是中国卫生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我国听觉和视觉系统影像感知与解析领域的带头人,长期从事生理病理信息探测感知技术及仪器的科学研究.学术成果主要包括:1)突破传统影像学依靠单一结构信息诊断的局限,建立人体复杂系统影像多模式多维度协同与生理病理多要素信息关联诊断体系,形成新范式,并由此创建听觉传导通路多要素协同感知方法,进而阐明搏动性耳鸣病症机制和诱因,引领了该方向的国际前沿研究;2)突破人体微小结构无法精确辨识的难题,主持研制全球首台分辨尺度达 50 μm 的骨质专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仪器,实现信息获取能力从亚毫米级到十微米级的跨越,成功探索出专而精的国产CT仪器高性能发展新路径.3)基于信息技术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实现听视觉系统微小病症检出效能的大幅跃升,带动了医学影像学重构.多项研究成果被选入国际共识、教科书及全国统编教材,并在行业中普及应用,惠及亿万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痰瘀互结理论探讨淋巴系统功能与冠心病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9/30
中医认为冠心病主要由于气滞、血瘀、痰浊等因素导致心脉不通所致.其中,痰瘀互结型胸痹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胸闷、胸痛、气喘等.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之一,与中医的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淋巴功能失调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内生湿邪,进而化为黏稠难化之痰浊;同时也可影响血液循环和凝固功能,造成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等,形成内生凝滞之血瘀;淋巴流体力学的改变可影响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交互作用.多种小分子药物和中药通过靶向淋巴功能可以改善心血管的病症.该文基于痰瘀互结理论探讨淋巴系统功能与冠心病关系,包括力学因素对淋巴功能的影响,以及靶向淋巴细胞功能和淋巴循环的中药、化药的作用与药理机制.从淋巴系统的角度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探究更多化痰散瘀的中药药理机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淫羊藿总黄酮对cuprizone致脑白质脱髓鞘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脱髓鞘病是临床上广泛存在的一种病症,常见于脑小血管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常见重大疾病中.脱髓鞘病主要病理表现为髓鞘的脱失及白质的变性,影像学研究发现在神经系统白质可见多个脱髓鞘病灶.针对脱髓鞘疾病,临床上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本研究拟研究药物淫羊藿总黄酮(EF)对脱髓鞘模型的作用,探讨其在脱髓鞘病中的潜在应用.方法 应用掺入 0.2%cuprizone(CPZ)的特制饲料饲喂雌性C57BL/6J 小鼠造模,持续8周,至实验结束.于造模4周后开始ig给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EF)75,150和300 mg·kg-1(相当于目前上市药临床剂量的25%,50%和1倍),每日1次,持续4周.结果 及结论 EF 150和300 mg·kg-1灌胃给药4周能够显著改善CPZ致脑白质脱髓鞘模型小鼠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Y迷宫试验)、识别记忆障碍(物体识别试验),并减轻模型小鼠的抑郁状态(悬尾试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EF明显改善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的白质传导束病变,保护神经纤维的完整性,减轻髓鞘脱失.透射电镜检测显示,EF能够改善CPZ模型小鼠脑白质区域(胼胝体)的髓鞘肿胀、板层分离和髓鞘脱失,显著降低髓鞘脱失轴突占总轴突数量的比例.LFB染色、油红O染色和黑金染色显示,EF明显改善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的髓鞘脱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F显著增加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促进髓鞘形成.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EF明显增加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髓鞘相关蛋白MBP和CNPase的表达,并增高轴突标记蛋白NF-200的表达,有利于促进髓鞘修复和再生、减轻轴突损伤.此外,EF可显著促进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从而促进髓鞘再生.进一步研究发现,EF显著抑制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具有抗神经炎症作用.同时,EF明显抑制CPZ模型小鼠脑内细胞坏死性凋亡关键调控因子RIPK/MLKL的激活,提示其可能为EF发挥抗炎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颅脑外伤后癫痫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这一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中颅脑外伤后产生的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脑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有报道称57%癫痫患者的病因与脑外伤相关[2].在颅脑损伤后,会导致相关区域的脑组织产生电生理的异常[3].癫痫不仅在外伤后早期阶段影响着患者的死亡率和预后等,也可能因为外伤形成持续数年的癫痫病灶,从而持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颅脑外伤后产生的癫痫,许多研究人员采用这样一套定义分类方法:(1)即刻癫痫,通常定义为脑损伤后24 h内发作;(2)早期癫痫,脑损伤后不到1周的发作;(3)晚期癫痫,发生于伤后1周以上.由于单次创伤后癫痫复发风险高于70%,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单次晚期创伤后癫痫发作即可诊断为创伤后癫痫;但这仍有争议.有些研究者把即刻发作的定义缩小到伤后几分钟内发生的癫痫,将创伤后数小时发作的癫痫定为早期发作.而需要指出的是,外伤后癫痫发作与外伤后癫痫的区别,外伤后发作为有限的时间,偶然的、过度的、病理性放电引起,而外伤后癫痫是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在临床诊断上,颅脑外伤后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随访期间出现2次及以上癫痫发作,并且排除病前有癫痫病史或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者,即认为是脑外伤后癫痫.对于不同的外伤后癫痫,其危险因素也有一定差异,也有许多报道将基因因素作为外伤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寻找治疗靶点,对于脑外伤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已有成熟的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模拟外伤后癫痫的模型.面对多元化的危险因素,脑外伤后癫痫的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在了解发病机制的情况下,对脑外伤后癫痫的治疗也主要分为对症状的缓解和对癫痫发作的预防,这对脑外伤后癫痫的根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现结合最新临床、实验室研究结果,对脑外伤后癫痫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稻草矮病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自20世纪中叶起,由介体昆虫飞虱、叶蝉等传播的各种水稻病毒病的爆发,严重威胁着水稻产量.水稻草矮病(Rice grassy stunt disease,RGSV)由介体昆虫褐飞虱(Nilarparvata lugen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被病毒感染的水稻呈现植株矮化,分蘖增多,叶片黄化且带有锈斑等典型病害症状.围绕近年国内外关于RGSV的研究进展,本文对病毒粒子特性、常用检测方法、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症状形成机制探索和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RGSV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开展RGS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瘙痒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瘙痒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目前瘙痒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定,现有动物模型多只是反映瘙痒的某些特点,以西医指标评判为主.基于对瘙痒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如下瘙痒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痤疮动物模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痤疮中、西医临床病症的特点,对现有的痤疮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为建立合理的痤疮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痤疮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对现有的痤疮动物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有痤疮动物模型是病理性模型,主要体现两医临床指标,动物模型的评价也以西医标准为主,中医标准为参考.该文提出更为完善的基于临床研究的痤疮动物模型的思路和方法,为痤疮动物模型确立合理的量化标准,进而形成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为促进痤疮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应根据痤疮的发病机制选择合理的痤疮动物模型,提高动物模型与临床病症特点的吻合度,为痤疮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