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血管病诊治决策》由[美]莱昂纳多·兰格尔-卡斯蒂利亚主编,王玉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78587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中医将其归类为"中风病".据现代研究,痰瘀互结在中风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但受限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其临床应用有所局限.针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活血化痰法被视为基础方法,特别是在疾病的急性期,痰瘀同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桂枝茯苓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桂枝茯苓丸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以发挥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符合标准的 1 404 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 720 例、男性 684 例,年龄分布在 28~65 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 5 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 7 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 6 种中医证候、1 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肝化湿活血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脾虚痰瘀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清肝化湿活血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脾虚痰瘀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11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清肝化湿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邻苯二甲醛对比显色法检测脯氨酸肽酶(PLD)、Ⅳ型胶原(Ⅳ-C)、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水平,ELISA法检测五聚素3(PTX3)、Akt、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AFF-R)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51/55)、对照组为76.36%(42/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64, P=0.018)。观察组治疗后肋痛胀满、痞块结坚、食欲不振、舌苔白腻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02、7.36、7.47、6.38、9.37, 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LD[(143.28±16.38)U/L比(160.69±18.35)U/L, t=5.25]、Ⅳ-C[(71.93±8.33)μg/L比(83.12±9.91)μg/L, t=6.41]、PINP[(32.36±5.32)ng/L比(39.02±5.61)ng/L, t=6.39]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PTX3[(36.82±4.96)ng/L比(42.14±5.83)ng/L, t=5.15]、Akt[(69.22±7.94)ng/L比(77.24±8.63)ng/L, t=5.07]、BAFF-R[(15.29±3.64)ng/L比(19.92±4.15)ng/L, t=6.2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7/55)、对照组为9.09%(5/5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7, P=0.541)。 结论:清肝化湿活血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酒精性肝硬化脾虚痰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肝纤维化损伤程度,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66例AECOPD痰热瘀肺证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金化浊方。2组均治疗7 d。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急性血栓事件。结果:治疗期间,66例患者中4例标本溶血,2例误纳入退出研究,最终对照组28例、研究组32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研究组血浆t-PAIC[(6.19±1.93)μg/L比(7.42±2.71)μg/L, t=2.0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清TNF-α[(71.15±25.25)ng/L比(122.60±98.76)ng/L, t=2.4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浆PT[(11.98±0.74)s比(11.55±0.77)s, t=-2.19]较对照组延长( 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未出现血栓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急性心肌梗死。 结论: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症组成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DPN中医病症组成规律及病机特点,为提高中医药治疗DPN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343例DPN住院患者四诊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并使用中医理论进行解释。结果:343例DPN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200例,以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夜尿频多、肢体疼痛等症状出现次数较多;主要舌象为苔薄白、舌黯红、舌淡红等;主要脉象为脉弦、脉细、脉沉等。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苔薄白、夜尿频多等与其他病症的关联程度较高。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重组出4种证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证,肾虚血瘀、胃热伤阴证,脾虚痰湿证,热毒内蕴、正虚邪恋证。结论:DPN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血瘀贯穿疾病发展始终,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为基本治法,治疗时应注意调护脾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 68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间影响因素的差异,为UA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2019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UA住院患者1 684例,应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实验室指标[TC、TG、HDL-C、LDL-C、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HbA1c]、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心肾阳虚证)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与患者一般资料、血脂、血糖及凝血指标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证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 684例UA患者证型分布依次为气阴两虚证(44.7%)、痰浊闭阻证(35.3%)、气虚血瘀证(7.4%)、心血瘀阻证(5.3%)、气滞血瘀证(4.6%)、心肾阳虚证(2.6%);男性多于女性( P<0.05);6个证型间性别、年龄、BMI、TC、HDL-C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年龄小于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 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年龄小于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BMI大于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TC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HDL-C水平低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C[ OR(95% CI)为0.761(0.592,0.978)]、HDL-C[ OR(95% CI)为2.131(1.145,3.966)]是预测气虚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1.017(1.008,1.026)]、住院时间[ OR(95% CI)为1.019(1.001,1.038)]、DBP[ OR(95% CI)为0.984(0.975,0.993)]、HDL-C[ OR(95% CI)为0.984(0.975,0.993)]是预测气阴两虚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0.965(0.946,0.985)]、HDL-C[ OR(95% CI)为2.329(1.206,4.500)]是预测气滞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0.982(0.973,0.991)]、住院时间[ OR(95% CI)为0.978(0.958,0.997)]、BMI[ OR(95% CI)为1.048(1.015,1.082)]、DBP[ OR(95% CI)为1.014(1.004,1.024)]、HDL-C[ OR(95% CI)为0.505(0.351,0.726)]是预测痰浊闭阻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1.031(1.003,1.060)]、DBP[ OR(95% CI)为1.028(1.001,1.056)]是预测心肾阳虚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UA中医证型分布呈一定规律,以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多见,性别、年龄、BMI、TC、HDL-C在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可为UA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VD)的核心药组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1月-2021年11月有关中药治疗血瘀型VD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R x64 4.1.2、Origin 2021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分析、中药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得到处方196首,涉及中药200味。高频用药为石菖蒲、川芎、丹参、远志、红花,用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味药物关联规则19个,具代表性的规则有石菖蒲-远志、川芎-红花、石菖蒲-郁金等,聚类分析共提取得到4类,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血瘀型VD的核心病机为瘀血阻滞脑络,兼有气虚、阴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中药复方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临证依患者兼症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活血方法和活血药物,分别施以健脾化痰、滋阴养血、开窍醒神、补肾健脾、行气搜络等佐治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0年1月-2020年4月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9、SPSS 25、SPSS Modeler 18对药物进行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75篇,包括201个处方、186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红花;性味归经以性温为主,味甘为首,肝、心经为多;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补血药次之;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芪、当归、川芎为最常见的药物组合。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辨证兼施祛风散寒、温阳通络、化痰除湿、养阴清热之法。黄芪、当归、川芎为核心用药,可联用牛膝、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提升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中医实证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海拔环境下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中医实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1月青海省中医院肺病科COPD合并CPHD急性加重期253例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中医辨证,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各证型与临床特征及所收集的所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痰饮阻肺证与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 OR=0.419,95% CI(0.219~0.802), P=0.009]、血清降钙素原(PCT)[ OR=8.132×10 -11,95% CI(1.632×10 -16~4.1×10 -5), P<0.001]、血红蛋白(Hb)[ OR=0.971,95% CI(0.952~0.989), P=0.002]、PaCO 2[ OR=0.914,95% CI(0.853~0.980), P=0.011]呈负相关;痰浊阻肺证与性别[ OR=0.427,95% CI(0.204~0.892), P=0.024]、Hb[ OR=0.960,95% CI(0.945~0.975), P<0.001]呈负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OR=1.061,95% CI(1.006~1.118), P=0.028]呈正相关;痰热阻肺证与Hb[ OR=0.950,95% CI(0.927~0.974), P<0.001]、心功能分级[ OR=0.468,95% CI(0.248~0.881), P=0.019]呈负相关,与PCT[ OR=1.118×10 8,95% CI(1.466×10 4~8.523×10 11), P<0.001]、血浆D-2聚体(D-D)[ OR=2.283,95% CI(1.300~4.010), P=0.004]呈正相关;痰瘀阻肺证与心功能等级[ OR=0.309,95% CI(0.167~0.570), P<0.001]呈负相关,与Hb[ OR=1.060,95% CI(1.042~1.078), P<0.001]呈正相关;痰湿瘀热证与PCT[ OR=1.266×10 -13,95% CI(1.658×10 -21~0.100×10 -4), P<0.001]、SaO 2[ OR=0.934,95% CI(0.892~0.979), P=0.004]、LVEF[ OR=0.896,95% CI(0.826~0.971), P=0.008]、D-D[ OR=0.030,95% CI(0.002~0.508), P=0.015]呈负相关,与CRP[ OR=1.042,95% CI(1.018~1.067), P<0.001]、RBC[ OR=3.411,95% CI(1.684~6.910), P<0.001]、心功能分级[ OR=8.573,95% CI(2.410~30.504), P<0.001]、肺动脉压差[ OR=2.091,95% CI(1.243~3.516), P=0.005]呈正相关。 结论: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痰浊阻肺证候;PCT和D-D为痰热阻肺证患者主要危险因素;Hb升高为痰瘀阻肺证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为痰湿瘀热证患者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昆明地区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本院116例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判定中医证素严重程度。结果: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以咳嗽[89.66%(104/116)]、咳痰[73.28%(85/116)]、口干[70.69%(82/116)]、胸闷[64.66%(75/116)]、乏力[56.03%(65/116)]、潮热[52.59%(61/116)]、气短[50.00%(58/116)]多见;舌色以淡红[43.10%(50/116)]、红色[47.41%(55/116)]多见,舌形以裂纹舌[37.07%(43/116)]、点刺舌[27.59%(32/116)]、老舌[23.28%(27/116)]多见,舌苔以少苔或无苔[48.28%(56/116)]、黄腻苔[21.55%(25/116)]多见;脉象以细(数)[54.31%(63/116)]、滑(数)[25.86%(30/116)]多见。主成分分析法以载荷系数>0.40为阈值,共筛选出10个主成分的四诊信息;聚类分析结果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三大类中医证型。不同性别、年龄、病程患者中医证型比较,男性多见虚证[41.18%(21/51)]、女性多见虚实夹杂证[63.08%(41/65)];年龄43~59岁者多见实证[36.36%(24/66)]、≥60岁者多见虚实夹杂证[70.00%(35/50)];病程<3个月者多见实证[41.30%(19/46)],病程3~12个月者多见虚证[57.14%(20/35)],病程>1年者多见虚实夹杂证[74.29%(26/35)]。不同性别、年龄、病程患者中医证素严重程度比较,男性以实证[54.17%(26/48)]、女性以虚证[53.33%(24/45)]最高;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均以虚证[43~59岁者为54.17%(42/84),≥60岁者为54.17%(12/24)]最高;病程<3个月者以实证[56.86%(29/51)]、≥3个月者均以虚实夹杂证[3~12个月为52.38%(22/42),>1年为53.33%(24/45)]最高。结论:昆明地区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候以阴虚、气虚为本,血瘀、痰热、痰瘀、痰浊为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