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细胞介素33、1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预测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和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同时选取30例子宫肌瘤经宫颈癌筛查为阴性的患者的宫颈组织为对照,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两组宫颈组织中IL-33和IL-13的表达情况;另外收集99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及50例正常健康个体(对照组)的血清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样本中IL-33和IL-13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通过利用String数据库和Pe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IL-33 和IL-13的关系.接下来根据提供宫颈癌组织的40例宫颈癌患者的15个月生存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22例)和死亡组(18例),再根据提供血清样本的99例宫颈癌患者的18个月生存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59例)和死亡组(40例),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生存分析;最后比较两组数据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绘制.结果 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中IL-33 和IL-13呈阳性表达,其MOD值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qRT-PCR结果显示,IL-33和IL-13的相对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②ELISA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IL-33和IL-13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个体(P<0.001).String数据库显示IL-33和IL-13有相互作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L-33与IL-13 呈正相关(P<0.05,r=0.6382).③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4 cm、PRL、IL-33和IL-13增高是宫颈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④ROC分析显示IL-33和IL-13预测宫颈癌患者生存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899;最佳截断值为31.385 pg/mL、10.772 pg/mL.结论 无论是宫颈癌患者组织中还是血清中,IL-33和IL-13均呈现高表达,且其有助于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为临床开展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NOD样受体蛋白3和Toll样受体4表达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Toll样受体4(TLR4)表达与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医院收治的19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进行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纳入转阴组(n=88),未进行驱梅治疗者纳入梅毒组(n=45),接受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者纳入固定组(n=64).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5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NLRP3、TLR4 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TLR4、NLRP3 mRNA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PBMCs中TLR4、NLRP3 mRNA表达水平比较,梅毒组>转阴组>对照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白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比较,对照组>转阴组>梅毒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L-1β、IL-4、IL-10及IL-18水平比较,对照组<转阴组<梅毒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LR4、NLRP3 mRNA表达与IFN-γ、IL-2呈正相关,与IL-1β、IL-4、IL-10、IL-18呈负相关(P<0.05).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NLRP3、TLR4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焦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血清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介素-18(IL-18)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GDM患者102例为GDM组,纳入同期产检健康孕妇102例为正常组。比较GDM组与正常组孕妇年龄、孕周、空腹胰岛素(FINS)、孕前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aspase-1、IL-18水平;Pearson法分析GDM患者血清caspase-1、IL-18水平与HOMA-IR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法分析GDM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GDM组患者TG [(2.94±0.99)mmol/L vs(2.09±0.70)mmol/L]、FBG [(5.87±1.94)mmol/L vs(4.90±1.67)mmol/L]、TC [(5.72±1.92)mmol/L vs(5.03±1.68)mmol/L]、FINS[(11.45±3.87)mIU/L vs(6.92±2.34)mIU/L]、HOMA-IR水平[(3.05±0.78)vs(1.51±0.40)]及血清caspase-1 [(86.27±28.78)pg/ml vs(40.98±13.54)pg/ml]、IL-18水平[(44.26±14.56)pg/L vs(30.45±10.12 pg/L]高于正常组( t=7.080、3.827、2.731、10.116、17.743、14.381、7.866, P<0.05);GDM患者血清caspase-1、IL-18水平与HOMA-IR呈正相关( r=0.518、0.555, P<0.05);FBG、TG、FINS、HOMA-IR、caspase-1、IL-18是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95% CI=1.578~3.826、1.454~3.311、1.477~3.405、1.678~4.265、1.406~3.141、1.511~3.551, P<0.05)。 结论:GDM患者血清caspase-1、IL-18水平较高,均与IR显著相关,caspase-1、IL-18可能是治疗GDM的潜在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谷甾醇通过STAT3信号通路治疗尿路感染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谷甾醇治疗尿路感染(UT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木通活性成分并筛选出谷甾醇作为研究对象,脂多糖(LPS)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人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建立体外尿路感染模型组,分别设对照组、模型+谷甾醇组和对照+谷甾醇组;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UTI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采用细胞增殖检测实验(CCK8)检测四组细胞的活力。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LRP3) 、gasdermin D-N端(GSDMD-N)、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磷酸化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的含量。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分析,选择谷甾醇作为研究药物,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NLRP3、DSDMD-N、Caspase-1和P-STAT3蛋白表达增加,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的含量增加(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谷甾醇组的NLRP3、DSDMD-N、Caspase-1和P-STAT3蛋白表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的含量降低(均 P<0.05)。 结论:谷甾醇可通过抑制STAT3信号转导减弱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和细胞焦亡,对治疗UTI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KD)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7例早期DK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F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2hFG、Scr、BUN、UAER、UACR、e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PG、2hFG、Scr、BUN、UAER、UACR显著低于对照组,eGF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hs-CRP、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IL-6、hs-CRP、IL-18水平更低(均 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SOD、MDA、AOPP、A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SOD较对照组更高,MDA、AOPP、AGE更低(均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vs. 4.1%, 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DKD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发热、寒战伴头晕头痛2周"于2021年11月18日急诊收入院。患者诉2周前进食烧烤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2℃,伴畏寒、寒战、咽痛、头晕、头痛、乏力,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后,查体见扁桃体有脓点,快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为37.27 ng/mL,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急诊病房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41℃,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精神较差,颈部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右侧较大约2.0 cm ×0.5 cm,左侧较大约1.3 cm×0.7 cm,质软,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4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6%,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107×10 9/L,PCT 42.83 ng/mL,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980.30 pg/mL,C反应蛋白211 mg/L,G试验、GM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单发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洞(图1)。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体温维持在37~38℃,考虑抗炎有效,痰培养结果回报为纹带棒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属),考虑这2种细菌为皮肤或口腔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该细菌导致发热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入院第5天血培养回报血液中找到坏死梭杆菌,考虑为血流感染。加用甲硝唑1 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46×10 9/L,PCT 3.43 ng/mL,IL-6 13.04 pg/mL,C反应蛋白5 mg/L,炎性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抗炎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生素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体温仍有低热,体温36.5~37.5 ℃,复查胸部CT见双肺多发小结节,双肺多发空洞病变,考虑炎性可能(图2)。颈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依诺肝素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胸部CT表现和颈静脉超声结果,考虑该患者诊断为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 LS)。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后仍有低热,化验检查PCT为0.30 ng/mL,IL-6为3.52 pg/mL,C反应蛋白为3 mg/L,胸部CT示肺部空洞较前增加,考虑感染未完全控制,改为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0.6 g每12 h一次联合甲硝唑1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示双肺多发空洞消失,残留少量索条影(图3),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带药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诊2周后复查胸部CT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通过促进细胞焦亡加重放射性心肌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通过细胞焦亡通路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2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PD-1抑制剂组;单纯照射组(胸部单次照射20 Gy);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每组5只。超声心动测试评价受照后1个月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缩短率(FS);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心肌组织焦亡关键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介素18(IL-18)、IL-1β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照射后1个月,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的LVEF、FS、SV较单纯照射组下降( t = 4.50、27.93、3.11, P <0.05);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心肌损伤及纤维化较单纯照射组更明显,心肌胶原容积分数较单纯照射组升高[(2.88±0.27)% vs. (3.81±0.57)%, t = 2.90, 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心肌Caspase-1、Caspase-1 p20、GSDMD、GSDMD-N、ASC蛋白表达量增高( t=3.14、3.22、8.83、20.29、2.79, P <0.05),Caspase-1、GSDMD、ASC的mRNA表达量也升高( t = 3.09、2.91、2.53, P <0.05);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心肌及血清IL-18、IL-1β表达较单纯照射组均升高( t = 3.46、3.75、7.58、8.24, P <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单纯照射组[(38.33 ± 7.92)% vs. (54.70 ± 4.01)%, t = 3.29, P <0.05],而CD4+T淋巴细胞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PD-1抑制剂可通过Caspase-1/GSDMD促进细胞焦亡,进而加重放射性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雷帕霉素激活M2巨噬细胞自噬影响大肠癌放射敏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激活M2巨噬细胞(type-Ⅱ macrophage)自噬对大肠癌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经佛波酯(PMA)单独及联合人重组白介素4(IL-4)诱导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分化为M0和M2型巨噬细胞。使用RAP激活M2自噬,设置巴弗洛霉素(bafilomycin A1)下调M2已被激活的自噬作为对照。将大肠癌LoVo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鼠,待形成直径10 mm瘤体后,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8只裸鼠分为M2自噬未激活组、激活组和激活后下调组,LoVo细胞单独成瘤为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对荷瘤鼠行2次8 Gy X射线局部照射,分析各组间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M2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M0巨噬细胞( t=78.77、60.02, P<0.05)。M2自噬未激活组瘤体质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MVD)[(1.93±0.05)g、(2.14±0.06)cm 3、36.37±1.04]较阴性对照组[(1.35±0.05)g、(1.77±0.02)cm 3、25.69±1.34]显著提高( t=20.07、14.56、10.92, P<0.05);激活M2自噬后,瘤体重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均显著下降[(0.89±0.03)g、(1.24±0.01)cm 3、13.60±1.52]( t=44.37、40.32、21.43, P<0.05)。利用巴弗洛霉素下调M2自噬后,瘤体质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有所回升[(1.02±0.07)g、(1.37±0.02)cm 3、21.06±1.41]( t=4.67、13.79、6.23, 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自噬未激活的M2能够抑制Livin和Survivin在瘤体组织中的表达( t=2.64、7.90, P<0.05);RAP激活M2自噬后,可进一步下调上述蛋白的表达( t=5.43、9.39, P<0.05)。利用巴弗洛霉素下调M2自噬后,Livin、Survivin表达量均有所回升( t=2.80、3.17, P<0.05)。 结论:利用RAP激活M2自噬,可抑制M2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的能力,从而抑制移植瘤生长;同时,通过下调大肠癌移植瘤中抗凋亡基因Livin与Survivin的表达,诱导大肠癌移植瘤放疗后凋亡的发生,提高大肠癌的放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七氟烷麻醉致认知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14月龄雄性SPF级C57BL/6J鼠按照体质量相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七氟烷组,每组9只。七氟烷组小鼠接受3%七氟醚麻醉,2 h/d,持续3 d。造模24 h后,收集2组小鼠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随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结肠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区树突棘的数量。q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mRNA的表达。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第5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49.50±9.99)s,(18.67±7.63)s; t=6.005, P<0.001],平台穿越次数[(0.83±0.75)次,(2.33±1.03)次; t=2.87, P=0.017]低于对照组。(2)Western blot和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七氟烷引起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及树突棘数目明显减少( P<0.05)。(3)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2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潜在致病菌脱硫杆菌门及脱硫弧菌属多( P<0.05),有益菌疣微菌门及阿克曼菌属少( P<0.05)。(4)qPCR结果显示,七氟烷组小鼠结肠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七氟烷组结肠和海马组织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七氟烷组海马DG区AS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七氟烷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出现神经炎性反应和突触损伤,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cadherin调控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影响子宫内膜癌体外放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T-钙黏蛋白(T-cadherin)是否通过调控胱天蛋白酶1(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方法:收集海南西部中心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反转录PCR(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与癌旁组织样本中T-cadherin表达。通过转染pcDNA3.1-T-cadherin慢病毒至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建立高表达T-cadherin的Ishikawa稳定表达细胞株。Ishikawa细胞给予2 Gy X射线处理,培养24、48、72 h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将Ishikawa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的Ishikawa细胞)、照射组(给予2 Gy X射线照射)、pcDNA3.1-NC+照射组(转染pcDNA3.1-NC后给予2 Gy X射线照射)、pcDNA3.1-T-cadherin+照射组(转染pcDNA3.1-T-cadherin后给予2 Gy X射线)、pcDNA3.1-T-cadherin+VA765+照射组(转染pcDNA3.1-T-cadherin,加10 μmol/L VA765处理再给予2 Gy X射线照射),进行对应处理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LDH释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白介素(IL)-1β、IL-18及焦孔素A(gasdermin A,GSDM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aspase-1表达。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数据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的T-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9%,低于癌旁组织的87.80%( t=58.48, 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0±0.07,低于较癌旁组织的4.02±0.38( t=32.35, P<0.01)。pcDNA3.1-T-cadherin+照射组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减少,LDH释放水平增加,细胞中Caspase-1、IL-1β、IL-18及GSDM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Caspase-1蛋白红色荧光增强( P<0.01);pcDNA3.1-T-cadherin+VA765+照射组细胞活性升高,LDH释放水平减少,Caspase-1、IL-1β、IL-18及GSDM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降,Caspase-1蛋白红色荧光也减弱( P<0.01)。 结论:T-cadherin能够通过增加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来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