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例 NPHP1基因缺陷肾单位消耗病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1型肾单位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NPH)的临床表型及 NPHP1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回顾性收集初步诊断1型NPH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通过二代测序或微卫星标记检测 NPHP1基因变异。 结果:(1)本研究中,16个家系20例患者确诊为1型NPH。起病中位年龄为 9.5岁(3.0~21.0岁),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1年(0.1~6.5年)。首诊表现方面,肾功能不全7例(35.0%),多饮、多尿或夜尿增多8例(40.0%),贫血4例(20.0%),生长迟缓7例(35.0%),其中1例以生长迟缓及胸廓畸形为首诊表现。肾脏表现方面,10例(50.0%)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阴性,10例(50.0%)有少量蛋白尿,均无血尿;首诊时18例(90.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进展至慢性肾脏病5期的中位年龄为 12岁(9.1~16.5岁)。17例接受尿蛋白成分分析患者中,15例存在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升高,包括6例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阴性患者。11例(55.0%)患者双肾体积正常,9例(45.0%)肾脏体积缩小,其中7例双肾体积缩小,2例单个肾脏体积缩小。B超及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显示,12例(60.0%)患者皮髓质交接处和/或肾髓质处有单发或多发肾囊肿,8例(40.0%)未见囊肿。9例患者完成了肾活检,均可见肾小管萎缩及管腔扩张、肾小管基底膜增厚或分层、间质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5例存在肾外表现,如Senior-Loken综合征、弱视或屈光不正、Cogan综合征、肝囊肿等。16个家系20例确诊患者中, NPHP1外显子(exon 1~20)纯合缺失发生在8个家系10例患者,杂合缺失伴点突变发生在5个家系7例患者,复合杂合点突变发生在3个家系3例患者,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患者的临床表型(性别、肾脏体积、囊肿形成、尿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6例进行了基因二代测序(靶向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其中8例合并其他纤毛病致病基因变异;而与无合并其他纤毛病致病基因变异的8例患者相比,合并其他纤毛病致病基因变异的8例患者在性别构成、发病年龄、就诊前病程、肾脏表型(包括肾脏大小改变及囊肿形成、尿蛋白)、进展至慢性肾脏病5期的年龄无明显改变(均 P>0.05)。(2)本研究另4个家系4例患者仅有 NPHP1单杂合突变,且无其他囊肿性肾病和/或纤毛病致病基因变异可以解释,经临床诊断为NPH。(3)本研究共发现点突变12个,其中新发现8个(c.728+1G>A,c.1630delA,c.1122+1G>T,c.2081A>G,c.1333C>G,c.625-2A>T,c.1374G>T,c.968C>T)。 结论:本系列患者 NPHP1基因突变类型与国外报道存在较大差异,新突变比例较高,遗传背景差异较大。不同突变类型患者的临床表型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BS1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儿童Bardet-Biedl综合征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文章回顾性分析2例Bardet-Bield综合征(BBS)的临床资料,经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为有害突变确诊为BBS,患儿定期随访,暂无新发症状。该病例中的BBS12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位点丰富了基因突变谱,并提高了临床诊疗该病的认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9例肾单位肾痨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临床确诊为肾单位肾痨(nephronophthisis,NPHP)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为临床诊断该类罕见遗传性肾脏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肾内科就诊并经过基因检测确诊的9例NPH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儿中,女性5例,男性4例,起病中位年龄为11.2(3.4,14.2)岁。8例患儿存在肾小球性蛋白尿,8例患儿存在肾小管性蛋白尿,7例患儿尿比重降低,所有患儿在确诊时均存在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确诊时患儿已进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7例,CKD 3期1例,CKD 4期1例。所有患儿肾脏超声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肾脏体积改变(3/9)、回声增强(8/9)和囊肿(3/9)。3例患儿存在明显肾外表型。6例为 NPHP1基因突变,其余3例分别为 WDR19、 NPHP3和 NPHP5基因突变。 结论:在NPHP患儿中, NPHP1基因缺失突变最常见,同时也发现 NPHP3、 NPHP5及极其罕见的 WDR19突变。NPHP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要寻找比较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是累及肾脏和肝脏的罕见纤毛病之一,也是儿童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原因之一。尚缺乏针对ARPKD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故了解其机制至关重要。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细胞外基质重塑、细胞极性和机械性质的改变等相关机制逐渐被认识。尽管ARPKD的遗传基础是明确的,但对ARPKD的变异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确切功能和囊肿形成的关键分子机制的认识仍不足,相关信号通路的具体机制也不完全清楚。为了加强对ARPKD的认识,寻找临床上特异的治疗药物,对该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伴脊柱侧弯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7/13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EVC综合征)又称为软骨外胚层发育不良,表现为外胚层发育不良、软骨发育不良、多指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骨骼纤毛病.该病是初级纤毛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纤毛功能异常,EVC、EVC2是主要的致病基因,EVC基因编码蛋白通过在初级纤毛的EVC区形成EVC/EVC2复合物,对正常的软骨内成骨和膜内骨化至关重要[1],骨骼异常是EVC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然而在EVC综合征中却很少提及脊柱侧弯,本文报道1例EVC综合征伴脊柱侧弯患者,提出脊柱侧弯是EVC综合征的一个临床表现,并对引起脊柱侧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不同基因突变致肾单位肾痨及相关综合征患儿临床表型特点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提高对肾单位肾痨(nephronophthisis,NPHP)及相关综合征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诊治的8例NPHP及相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NPHP患儿中,男5例,女3例,起病年龄15个月至12岁,就诊时均存在不同程度肾功能异常.8例患儿中,2例以发育落后首发,2例以贫血为首发,2例为体检发现肾功能异常;肾外表现包括心血管异常2例,骨骼发育异常2例,肝功能异常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内脏镜面转位1例.8例患儿肾脏B超均有结构改变,4例尿常规显示存在轻至中度蛋白尿.5例为NPHP1基因突变,NPHP3、IFT140、TTC21B基因突变各1例,共发现4个新突变位点.结论 NPHP及相关综合征患儿常以发育落后或贫血为首发表现,部分患儿合并肾外表现.对不明原因肾功能异常患儿,应考虑到NPHP及相关综合征,高通量测序技术有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纤毛转运蛋白对骨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初级纤毛是突出于细胞表面的一种特殊细胞器,具有感受外界机械刺激和生物化学信号的功能.初级纤毛以微管为基础结构,外包被纤毛膜,内侧通过过渡区与细胞质相连接.纤毛内运输指纤毛转运蛋白在纤毛内携带信号分子进行的正向或逆向运输,是维持纤毛结构稳定和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纤毛转运蛋白的结构或功能改变,会导致人体多器官病变及功能紊乱.本文对纤毛转运蛋白的种类及其异常导致的硬组织相关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蛹虫草病原真菌虫草生齿梗孢Calcarisporium cordycipiticol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蛹虫草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食药用真菌,虽然其子实体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在产业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真菌病害为其中之一,如引起蛹虫草“白毛病”病害的虫草生齿梗孢Calcarisporium cordcipiticola.本研究以虫草生齿梗孢为对象,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发病特性及侵染特点.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分枝较多,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最适生长温度为25℃,此温度有利于该病害快速传播;其分生孢子比蛹虫草分生孢子耐紫外能力强.栽培过程中该病害多发生在蛹虫草生长发育后期,可以侵染培养基表面、子实体底部、中部和顶端等各个部位.人工接种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蛹虫草生长发育的任意阶段,后期子实体被白毛覆盖.对峙实验发现虫草生齿梗孢菌丝逐渐生长到蛹虫草菌丝上,但未发现两菌丝互相缠绕的现象.对该病原菌基本生物学研究,将为建立该病害的早期检测及预防方法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莱茵衣藻BBSome组分蛋白BBS4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了探讨巴德特-别德尔综合征(BBS)蛋白在纤毛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莱茵衣藻BBS4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利用莱茵衣藻bbs4基因的cDNA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bs4和pMAL-c2X-bbs4,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后,诱导表达得到带有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带有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经耳源静脉采血,分离得到抗血清,间接ELISA法测得抗血清的效价,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实验对所制备抗体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bbs4和pMAL-c2X-bbs4.6×His-BBS4和MBP-BBS4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5×104和8.5×104,经纯化后得到纯度>85%、浓度>0.5 mg/ml的目的蛋白用于免疫,测定效价为51 200,经Western印迹法对C.reinhardtii CC-125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实现了莱茵衣藻BBS4蛋白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结论 成功制备了莱茵衣藻BBS4的多克隆抗体,为BBS4在纤毛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0例肾单位肾痨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临床确诊肾单位肾痨(NPHP)的10例患儿进行基因分析并总结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NPHP的患儿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儿,男性6例,女性4例,其中7例有肾病家族史,诊断中位年龄10.5(6,12.25)岁,确诊时9例为慢性肾脏病5期,1例为2期.3例尿蛋白为阳性,均为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余尿常规显示无血尿及蛋白尿.其中1例伴有弱视及膝外翻、手指短粗畸形,余9例患者均不伴肾外症状.肾脏超声示肾脏弥漫性病变及体积缩小8例,合并多发及单发小囊肿者3例.基因检测6例为NPHP1基因纯合性缺失,其余分别为WDR19、TTC21B和INVS基因变异.结论 NPHP遗传异质性高,NPHP1基因缺失最为常见,并且还发现了极罕见的TTC21B和WDR19缺陷以及INVS杂合性变异致病的案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