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儿科血液病中心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儿90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予以PICC置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进行VTE诊断,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PICC相关VT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908例患儿中发生VTE 19例(2.09%),其中13例出现明显症状、6例为无症状性VTE;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例。AML患儿所有血栓均发生于上肢,而ALL患儿约一半的血栓发生在其他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急性白血病患儿PICC相关VTE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5.372,95% CI:1.790~131.993, P<0.05);而化疗前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穿刺部位、穿刺次数、送管次数、感染、导管异位、静脉高营养治疗、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与PICC相关VTE发生无关联(均 P>0.05)。化疗药物与ALL患儿PICC相关VTE发生无关联( P>0.05)。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PICC是可行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可能与PICC相关VTE发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题引导式干预在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主题引导式干预在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化疗患者103例,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和观察组53例(主题引导式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防护效果、干预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渗血严重程度、持续渗血发生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66%,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主题引导式干预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负面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白血病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性评价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白血病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中文数据库,搜集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CCS)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5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独立筛选,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3篇CCS文献,共计纳入2 147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将其分为研究组( n=360)和对照组( n=1 787)。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 OR=2.35,95% CI:1.75~3.14, P<0.001),年龄≥65岁( OR=24.81,95% CI:5.21~118.14, P<0.001),合并糖尿病( OR=5.92,95% CI:3.60~9.74, P<0.001),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OR=2.79,95% CI:2.06~3.78, P<0.001),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OR=4.99,95% CI:2.15~11.59, P<0.001),免疫功能低下( OR=6.61,95% CI:2.02~21.66, P=0.002),化疗次数≥6次( OR=3.10,95% CI:2.22~4.33, P<0.001),PICC穿刺次数>2次( OR=3.31,95% CI:2.23~4.92, P<0.001),PICC置管季节为夏季( OR=6.44,95% CI:3.67~11.31, P<0.001),PICC置管时长≥2个月( OR=3.42,95% CI:2.11~5.55, P<0.001),导管脱出( OR=2.46,95% CI:1.47~4.11, P<0.001),PICC置管期间换药时间间隔>8 d ( OR=3.05, 95% CI:2.14~4.35, P<0.001),医护人员PICC置管经验<50例( OR=2.95,95% CI:1.89~4.59, P<0.001)。 结论: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在PICC置管前、后,应尽量避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如控制糖尿病和其他基础疾病、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穿刺次数、固定导管防止脱出、及时换药,以及增加医护人员置管经验等,从而减少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白血病PICC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作用。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由PICC管理小组运用前馈控制理论建立完善的DVT预防制度及操作流程,制订DVT质控计划,定期对科室进行PICC护理质量巡查及反馈,比较实施前(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后患者导管维护情况、DVT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白血病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肢体肿胀疼痛发生率、DVT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实施后PICC固定规范率、护士导管维护依从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患者对PICC操作流程、PICC维护规范性、基础护理技能、PICC并发症预防、护理服务态度、护患沟通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专科护士PICC维护技能,降低白血病PICC患者DVT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馈控制用于白血病患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120例,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展开PICC置管的相关教育,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方案展开相关教育,对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选择置管依从性、患儿术前肘部血管保护率、患儿术中体位配合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4 h穿刺点出血情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ICC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白血病患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不仅能使患儿及家属的参与性得以调动,且能达到PICC置管成功率的提高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特点、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体肿瘤,血液肿瘤患者VTE相关研究相对少。白血病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应用L-门冬酰胺(Asp)、高龄、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其他合并症。侵袭性淋巴瘤患者VTE发生风险高。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在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时,VTE发生风险可大幅增加。PICC或者免疫调节剂治疗可增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患者VTE发生风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易发生VTE,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可进一步增加患者VTE发生风险。目前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指导血液肿瘤患者VTE的预防和治疗,通常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确定VTE发生及出血风险。笔者拟就白血病、淋巴瘤、MM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VTE特点、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血液肿瘤患者中VTE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导管维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应用于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对其置管风险及患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治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100例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对其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进行管理。查找出PICC置管操作和维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内容及潜在风险因素,并按照公式计算出风险数值(RPN)。以RPN值为依据展开剖析,制订出白血病PICC管道维护与操作的规范化流程,并对其临床成效进行后续观察。结果:在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后,评估失误、操作不规范、患儿不配合、用物准备不足等置管操作RPN评分分别为(619.5 ± 11.7)、(859.3 ± 18.7)、(248.6 ± 20.6)、(597.4 ± 8.4)分,而实施该项干预前评分分别为(1 347.5 ± 27.8)、(1 127.4 ± 34.7)、(427.3 ± 41.9)、(703.2 ± 14.7)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563~14.279,均 P<0.05);在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后,药物因素、患儿因素、封管无效、输液中断、宣教不到位、置管维护RPN评分分别为(598.4 ± 17.4)、(537.2 ± 12.1)、(407.3 ± 12.1)、(178.4 ± 12.1)、(85.6 ± 12.7)分,而实施该项干预前评分分别为(986.4 ± 30.7)、(685.7 ± 17.8)、(527.4 ± 23.6)、(359.2 ± 29.4)、(148.3 ± 26.5)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1.092~19.634,均 P<0.05)。 结论: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应用于白血病PICC管道置管与维护的患儿,能提高管道管理成效,降低管道维护风险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相关预测模型。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291例患者资料作为建模组,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277例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结果:建模组中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8.2%(24/2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次数、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维护频率是否规范、导管留置时间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此结果构建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建模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8(95%置信区间:0.734~0.869),验证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5(95%置信区间:0.712~0.844)。建模组与验证组的校正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本研究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了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预测模型,并进一步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护理人员可根据该预测模型量化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感染病原菌及PCT、ET、NLR、TM联合检测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感染致病菌分布、药敏结果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T)、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比值(NLR)、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检测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2例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126例);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感染致病菌分布情况及主要致病菌的药敏结果,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临床资料、血清PCT、ET、外周血NLR及血浆TM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ET、外周血NLR、血浆TM单一及联合检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6例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感染患者共检出菌株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67.65%),革兰阳性菌10株(29.41%),真菌1株(2.94%);感染组血清PCT、ET、外周血NLR、血浆TM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ET、外周血NLR、血浆TM联合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1,高于血清PCT、ET、外周血NLR、血浆TM单一检测(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不同,其发生与基础疾病史、置管时间、化疗次数、穿刺次数及血清PCT、ET、外周血NLR、血浆TM水平有关,且血清PCT、ET、外周血NLR、血浆TM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