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流动力学效应优化的体外反搏闭环反馈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本文旨在实现针对不同的患者个体,以较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为目标,实现个性化的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的闭环反馈调控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集中参数模型模拟研究EECP反搏模式对不同的适应症的影响机制,根据PID控制系统的反馈调节原理,将其应用于体外反搏的研究中,把血液循环系统的闭环式0维集中参数模型作为被控对象,用于个性化体外反搏血流动力学仿真.结合体外反搏局部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价模型为不同适应症(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设定血流动力学效应优化的个性化目标值,根据设定目标值和当前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误差,通过设置适当的增益系数与误差进行运算来调节不同反搏模式(压力幅值或加压时长)使当前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设定目标值.结果 反搏压力对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增加更加明显.加压时长对于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设定优化目标值舒张压/收缩压(D/S),通过反馈调节反搏压力使当前D/S达到设定D/S,最终使它们之间误差e的绝对值降低至0.06(均<5%),并得到此时的压力幅值.对于脑卒中患者设定目标值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调节系统输入加压时长减小误差,控制系统的输出当前CBF达到设定CBF,使误差e的绝对值降低至0.06(均<5%)并得到此时的加压时长.结论 数值模拟中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优化目标值时应施加的压力幅值和加压时长可为临床体外反搏优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将前馈理论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理论可行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性根治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研究对象4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理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室前和麻醉前生理指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室前,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麻醉前,组内与入室前比较,对照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 P<0.05),观察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麻醉前组间比较观察组生理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护理质量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10/45)( P<0.05)。 结论: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理论可有效降低术前心率、血压波动水平,利于手术顺利开展,同时在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白血病PICC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作用。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由PICC管理小组运用前馈控制理论建立完善的DVT预防制度及操作流程,制订DVT质控计划,定期对科室进行PICC护理质量巡查及反馈,比较实施前(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后患者导管维护情况、DVT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白血病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肢体肿胀疼痛发生率、DVT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实施后PICC固定规范率、护士导管维护依从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患者对PICC操作流程、PICC维护规范性、基础护理技能、PICC并发症预防、护理服务态度、护患沟通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专科护士PICC维护技能,降低白血病PICC患者DVT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馈控制流程对全麻侧卧位手术后并发症及麻醉复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流程对全麻侧卧位手术后并发症及麻醉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的全麻侧卧位手术患者10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前馈组各5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围术期管理,前馈组在常规围术期管理基础上引入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麻醉复苏效果。结果:前馈组患者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92%(2/51)、眼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96%(1/51),均低于常规组,前馈组麻醉复苏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馈组患者拔管时间、离开复苏室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全麻侧卧位手术患者术后体位及眼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和转入普通病房时间,麻醉复苏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但未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关键环节护理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关键环节护理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共50例;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试验组采用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关键环节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急救时间〔确诊时间、溶栓时间、心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时间、门球时间〕、急救效果、心脏彩超结果(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并发症(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确诊时间、溶栓时间、心导管PCI时间、门球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患者急救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6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干预前低( 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干预前高( 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同期对照组低( 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同期对照组高( 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理论的关键环节护理能够缩短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层儿科医师专业能力层级式提升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基层儿科医师常规的专科培训(以公共科目理论学习为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儿科医生的需求。为带动基层儿童医疗事业发展,促进区域儿科医务人员素养、医疗、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方案的构建及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自行设计和构建“儿科医师专业能力层级式提升培训模式”;并在咸阳市儿童医院分别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儿科专业基础专项培训”和为期9个月的“儿科专业能力提高培训”。在“基础专项培训”中,88名学员经培训后进行综合考评,其中53名学员均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在“能力提高培训”中,实际参评的29名学员中有26名学员均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学员反馈其有效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了临床诊疗思维和临床研究思路,为临床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对住院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对住院患者血糖监测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9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血糖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监测技能、血糖监测知识评分〔(15.62±1.44)分、(34.37±1.1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33±1.43)分、(30.75±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6.72±1.14)%、(5.62±1.51)mmol/L、(6.37±1.12)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96±1.15)%、(7.33±1.52)mmol/L、(7.75±1.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情绪角色、健康程度、躯体功能、心理卫生评分〔(73.48±6.23)分、(76.25±7.57)分、(78.31±6.37)分、(80.97±5.1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6.22)分、(65.38±7.52)分、(70.92±6.34)分、(74.55±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对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度,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护理文书智能化闭环质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借助信息技术对重症护理文书进行过程质控是护理管理重点.从临床护士视角出发,梳理重症护理文书开始生成到归档全流程,结合重症专科护理文书质控需求,基于关键点控制理论,设置患者入科、护理风险评估、护理处置、护理交接班、出科质控 5 个关键功能模块,并构建子模块,形成了重症护理文书智能化闭环质控系统,实现了对重症护理文书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反馈"闭环管理,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效率,提升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的1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遵医行为、心理状态评分及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遵医行为评分指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肝病生存质量调查表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护理中接受前馈控制护理,提高遵医行为,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患者生存质量有所提升,预后效果更佳,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足踝复合体本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足踝本体感觉的研究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身体姿势控制、运动表现的提高至关重要.前期的相关研究经常把足部和踝关节的感觉评价分开研究,对全面且综合地了解其感觉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足踝复合体是唯一与支撑面直接接触的部位,在收集体感反馈和调节平衡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汇总现有关于足部和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调查研究,梳理足踝复合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做出铺垫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文检索词为"(足 OR 足踝关节 OR 踝关节)AND(感觉 OR 本体感觉)"、英文检索词为"(foot OR ankle)AND(feel OR proprioception)",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足踝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与范畴,总结并评价足踝的本体感觉评价方法,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足踝复合体感觉的评价主要分为对足部的感觉评价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评价.②足部的感觉评价主要描述其皮肤的感觉以及干预条件下的感觉反馈,方法主要包括:压力感觉阈值测试、足(底侧和跖侧)两点辨别能力测试、皮肤振动感觉持续时间测试.③踝关节本体感觉评价着重描述关节位置、运动范围、力值及功能表现,方法主要分为静态的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力觉重现测试以及动静态的平衡、速度及行走能力的测试.④对量化结果的报道一般以"误差"来表示,根据报道的需要一般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恒定误差等.⑤结果证实,足踝复合体具备特殊的感觉能力,包括足部感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表现;足部感觉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弱化均与人体平衡能力下降相关,二者联合测量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足踝功能;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需要选择足部与踝关节的感觉测量方法的组合形式,并充分考虑环境、情绪以及报道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提高测量与评价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