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代谢物胆汁酸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银屑病(psoriasis)是与免疫相关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银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免疫细胞失衡和功能紊乱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近年来,肠道菌群代谢物与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让人们对于肠道菌群代谢物的认识更加深入.胆汁酸(bile acid,BA)是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生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反应、维护内环境稳态等功能.现就BA与银屑病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概述,以期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针在促伤口愈合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严重机械性创伤以及慢性疾病所导致的皮肤损伤(如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过程,常伴随着组织损害、微生物感染、强烈的炎症反应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等挑战.近年来,微针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应用广泛.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微针制剂分为以下 5类: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包衣微针、可溶性微针和水凝胶微针.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微针的制备方法和特点,并总结了其在止血、抑菌、抗炎、胶原蛋白沉积增强和血管新生等关键愈合环节发挥作用的方式,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菌感染主要病原菌构成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送检的15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其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分析检出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54株,其中121株革兰阳性菌,占78.57%,30株革兰阴性菌,占19.48%,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达80.82%,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6.96%、73.91%,溶血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高度耐药,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抗生素均未呈现出耐药现象;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10.96%(8/73).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菌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伴随一定比例的MRSA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在烧伤患者和急慢性创面患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检测烧伤患者和急慢性创面患者病原体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的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和急慢性创面患者(男10例、女1例,年龄23~85岁),共采集标本23份,其中全血标本6份、皮肤组织块标本1份、引流的脓液标本1份、创面分泌物拭子标本15份。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采用微生物培养法、mNGS法检测病原体。统计2种方法检测出的病原体数量和种类以及mNGS法检测的相对丰度,并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对数据行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经微生物培养法检测,在23份标本中,5份标本未检出病原体;其余18份标本共检出35株病原体,属于9种细菌和2种真菌。5份标本均各检出单一病原菌,9份标本均各检出2种病原菌,4份标本均各检出3种病原菌。经mNGS法检测,在23份标本中,1份标本未检出病原体;其余22份标本共检出75株病原体,分属于28种细菌、3种真菌和3种病毒。8份标本均各检出单一病原体,5份标本均各检出2种病原体,2份标本均各检出3种病原体,3份标本均各检出4种病原体,2份标本均各检出6种病原体,各1份标本检出7、20种病原体。微生物培养法在每份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为2(1,2)种,明显少于mNGS法的2(1,4)种( Z=3.359, P<0.01)。在微生物培养法未检出病原体的5份标本中,mNGS法在其中2份标本中检出细菌、另2份标本中检出病毒。mNGS法检出的存在2种及2种以上细菌的标本13份,每份标本中相对丰度占第1位的细菌其相对丰度范围为28.8%~95.9%。在23份标本中,有7份(30.4%)标本采用2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5份(21.7%)结果完全不一致,11份(47.8%)结果不完全一致。 结论: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相比,mNGS法检测敏感性更高、对病原体的检出能力更强,并且可判断混合感染的病原体的相对丰度,作为培养法的补充,可对烧伤和急慢性创面感染病原体的诊断产生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微生物群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创伤和危重症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许多关于危重症微生物群的研究局限于单一身体部位或时间点,并受先前存在疾病的影响。本研究报道既往体健儿童发生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微生物群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设计:研究人员于入院72 h内收集患儿口腔、直肠和皮肤拭子标本,之后每周采集两次至患儿离开PICU。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法分析样本。择期门诊手术患儿为对照组。采用Phyloseq进行α和β多样性比较,采用微生物组组成分析法预测群落丰度差异。场所:5家4级监护PICU。对象:因严重TBI需要放置颅内压监测装置的18岁以下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来自23例TBI患儿和35例对照组儿童的327份样本。TBI组和对照组患儿初始口腔( F=3.275 6, R2=0.053 5, P=0.012)和直肠( F=3.070 2, R2=0.064 9, P=0.007)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TBI患儿直肠标本中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共生菌减少,葡萄球菌科菌增多( P<0.05)。探索性分析发现,抗生素暴露、气管插管和感染与TBI组和对照组患儿组间直肠和口腔微生物群差异增大有关,而肠内营养则与差异缩小有关( P<0.05)。 结论:严重TBI患儿微生物群变化特点为共生细菌早期减少、位置特异性丧失,以及潜在致病菌增多。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这些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与皮肤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表皮葡萄球菌对人体兼具保护和致病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病原菌和炎症、辅助皮肤固有免疫系统,维持皮肤微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具有致病潜能。表皮葡萄球菌具体作用不仅取决于自身,也与宿主免疫系统、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的互相作用有关。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即为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当稳态被打破后就可能发生多种皮肤疾病,如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以及黑素瘤。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因素包括温度、氧含量和营养等环境条件、抗生素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微生态多样性等。本文对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真菌与皮肤微生物组过敏原组分诊断:患者致敏特征与主要致敏蛋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体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生长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为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全球真菌的种类数量大致介于60万至100万之间,在理论上,IgE介导的致敏作用可以由任何真菌物种导致。但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官方数据库中只记录了113种真菌过敏原,这些过敏原源自30种不同的真菌,涵盖了42个过敏原家族。而对于皮肤微生物组,已经鉴定出14种不同的马拉色菌过敏原,这些过敏原均源自3种不同的马拉色霉菌,即毛滴虫、分枝杆菌和 M. globosa。这些过敏病患者的过敏原组分致敏谱异常复杂。本文将详细阐释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中关于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过敏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同时,整理了国内外真菌过敏原的来源、过敏原组分蛋白家族的特征、临床相关性以及诊断策略,以提升相关专业人员对过敏原组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用先进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旨在精准诊疗过敏患者,为研究中国人群的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过敏原蛋白致敏谱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耐药皮肤癣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耐药皮肤癣菌感染是近期临床微生物领域与皮肤病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已经出现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病例,预示存在人群传播的风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国耐药皮肤癣菌病诊治与防控工作组组织专家基于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研究数据,对耐药皮肤癣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菌株鉴定、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提出推荐建议,制订了完整的诊治方案,以期为我国耐药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诊治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金属暴露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职业性重金属暴露人群众多,低浓度复合暴露仍广泛存在,加之重金属的难降解性,其危害不容忽视。重金属暴露可导致皮肤、肝、肾和肺等多脏器的急慢性中毒和癌症等疾病,亦可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肠道菌群由超过10 3~10 4个微生物组成,拥有人类基因组150倍的基因,被视为人体自身一个强大的隐藏"器官"。这些菌群对环境和宿主功能的改变十分敏感,其失调可影响机体健康。我们就重金属暴露对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淋巴管型球形孢子丝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淋巴管型球形孢子丝菌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与多种感染性、血管扩张性及肿瘤性疾病很难鉴别,尽早应用病理活检、特殊染色、病原微生物培养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查明确诊断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水草割伤后食指溃疡及手背皮肤多发结节的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并清创换药1个月,糜烂、渗出仍加重,皮损渐扩散至上肢,呈条带状分布,后病理提示"感染性肉芽肿"表现,过碘酸-雪夫染色可见孢子,mNGS检测出球形孢子丝菌,对症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