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栈式自动盆底超声与手动方式获取并测量最小肛提肌裂孔平面的一致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栈式自动盆底超声与手动方式获取并测量最小肛提肌裂孔(LH)平面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后6个月内的女性11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腹部容积探头经会阴采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以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为初始切面的三维容积数据,并存储于超声诊断仪中。由2名年轻医师(手动测量年轻医师组)、2名高年资医师(手动测量高年资医师组)分别调取三维容积数据手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由另一名年轻医师(自动测量组)调取三维容积数据利用FSPFU软件一键自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间隔2周后重复测量1次。测量参数为:最小LH的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左侧肛提肌尿道间隙和右侧肛提肌尿道间隙。记录3组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所用的时间及测量的结果。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评估3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将3组获得的最小LH轮廓导出,离线计算组间的重合率。结果: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均为自动测量组耗时最短[2.67(0.15)s和2.68(0.13)s],与手动测量高年资医师组和年轻医师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自动测量组与手动测量年轻医师组、高年资医师组间3个参数测值的一致性均好,静息状态下ICC范围0.795~0.931、Valsalva动作下ICC范围0.871~0.973(P均<0.001)。手动测量组与自动测量组间的最小LH面积、前后径、左右径的Bland-Altman图显示,大部分散点都在95%一致性界限内,表明一致性良好。自动测量组与手动测量组(年轻医师组、高年资医师组)的最小LH轮廓重合率分别为静息状态下:0.937、0.948,Valsalva状态下:0.934、0.945,自动测量组与手动测量高年资医师组间重合率高于与手动测量低年资医师组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SPFU软件能够在腹部三维容积数据中快速自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与手动测量结果一致性好,且操作简单、节省时间、测量结果可靠,可作为辅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盆底三维超声及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及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并在产后6~8周内接受复查的2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SUI分为观察组(n=139)与对照组(n=133).比较两组超声参数指标(尿道近端长度、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及最大Valsalve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距参考线下距离、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两组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参数(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紧张收缩阶段、耐力收缩阶段、后静息阶段),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产后SUI的效能.结果:两组尿道近端长度、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e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最大Valsalve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距参考线下距离、膀胱后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紧张收缩阶段、耐力收缩阶段、后静息阶段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公式为:-0.069×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0.038×膀胱颈移动度+0.045×膀胱颈距参考线下距离+0.097×最大Valsalve动作下膀胱后角-10.521.ROC曲线分析显示,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最大Valsalve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距参考线下距离、膀胱后角以及4项联合诊断产后SUI的AUC值分别为0.588、0.671、0.643、0.710、0.775,敏感度分别为52.6%、84.2%、73.4%、47.5%、59.0%,特异度分别为65.5%、44.4%、50.4%、82.0%、82.0%.结论:盆底三维超声参数(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及最大Valsalve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距参考线下距离、膀胱后角)诊断产后SUI具有一定效能,且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SUI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3.6±11.7)岁。孕次(3.1±1.4)次。5例有子宫切除术史。所有患者均有SUI症状,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指压试验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轻度膨出声像,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宽。根据简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系统分度,合并Ⅰ度前盆腔脱垂7例,Ⅱ度前盆腔脱垂73例。本组80例均全麻下行单支网片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患者取截石位。以盆底修复网片为原型裁剪为单支网片,网片由左右两侧臂和中间主体部分构成,为倒"T"形,左右对称。与传统吊带和网片相比,单支网片左右两侧悬吊臂增宽,以保证悬吊臂在耻骨降支有较大的受力面,防止吊带移动;中间主体部分增宽,使受力面从尿道中段延续至膀胱颈。选择双侧耻骨下支下缘外侧0.5 cm处穿刺,引导单支网片双臂从内向外穿出,完成单支网片悬吊。采用阴道成形术修复撕裂的肛提肌,成形会阴体,分层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缩窄阴道呈"双喇叭口状"。术后1、3、6个月随访,采用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问卷(PGI-I)评价前盆腔脱垂治疗效果。SUI疗效评判标准:在术后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SUI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控尿为治愈;SUI症状较术前减轻,剧烈活动时有少量漏尿,日常活动时无漏尿为改善;SUI症状较术前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仍无法控制漏尿为无效。结果:本组8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特殊情况。手术时间(90±8)min,术中出血量(20±10)ml。80例术后48 h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50 ml,术后72 h出院。80例PGI-I问卷评价结果显示,76例(95.0%)主观治愈,4例(5.0%)主观缓解。80例SUI疗效评价,78例治愈(97.5%),2例改善(2.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收缩力异常、膀胱出口梗阻。结论:单支网片悬吊术保证了全尿道无张力悬吊,能有效治疗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近期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MFPP)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改变的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妇科肿瘤与盆底泌尿门诊就诊的49例MFPP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1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统一如实填写病史及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盆底肌电位检测仪器检测两组阴道静息肌电位、最大肌电位;使用法国PHENIX系列电子张力器检测两组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分别张开5°和10°盆底肌收缩力;采用丹麦B-K公司生产的经会阴二维超声、经阴道三维超声分别检测两组静息状态下经二维超声测出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与膀胱颈、膀胱底之间的长度(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肛直肠角度;经阴道三维超声准确找到肛提肌裂孔,测量其面积、前后径、横向径及肛提肌的不同受损程度等。结果:研究组阴道静息肌电位高于对照组(2 μV比1 μV)( P<0.05);阴道最大肌电位高于对照组(7 μV比6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盆底肌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张开5°时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204 g/m 2比175 g/m 2、450 g/m 2比410 g/m 2、237 g/m 2比51 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均小于对照组(14.0 mm比16.7 mm、5.3 mm比19.7 mm、46.7 mm比49.5 mm),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29°比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Valsalva状态下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13°比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横向径、肛提肌缺损得分均小于对照组(10.1 cm 2比11.6 cm 2、44.2 mm比47.4 mm、31.9 mm比34.7 mm、1分比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FPP呈现盆底肌肉筋膜持续痉挛及丧失协调性的状态;可以通过对盆底肌肉筋膜解痉的方式对MFPP进行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要点及规范实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是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为促进ISR手术的规范实施,本文追溯ISR的发展历程,并参照最新发布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讨论制定过程中的投票情况,对ISR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重要议题进行论述。直肠肛门的ISR相关局部解剖学问题方面,肛尾韧带和裂孔韧带并非同义词;直肠纵肌发出直肠尿道肌的移行处,可观察到神经血管束(NVB)的分支分布。ISR适应证及禁忌证方面,Ⅰ期不适合局部切除的低位直肠早癌和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肛提肌裂孔以上的肿瘤降期为ycT3NxM0以下、肛提肌裂孔以下降期为ycT2NxM0以下者,可行ISR。低位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为ISR手术禁忌。对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特别是前壁肿瘤),应规范地行新辅助治疗,同时亦应认识到新辅助放化疗是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肛、经腹以及经腹经肛混合3种ISR入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根治性和功能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前提下,尽量多保留远端健康肠管。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的诊治。超过40%的ISR术后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但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应重视其术后随访和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肛提肌裂孔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肛提肌裂孔大小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研究分中心单位就诊的996例女性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问诊、POP-Q分期及盆底超声检查,采集静息状态、最大收缩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的盆底超声容积数据。分析肛提肌裂孔大小与POP-Q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并分析最大Valsalva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临床显著性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2)及脱垂症状的效能。结果:不同POP-Q分期女性患者三种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腹部坠胀感症状的相关性最高( r=0.277, P<0.00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临床显著性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脱垂症状(0.77对0.69, P<0.001)。 结论:盆底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大小与POP-Q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与POP-Q的相关性较脱垂症状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及相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例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应用盆底超声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并进行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2例病例中1例膀胱轻度膨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并尿道旋转角增大及膀胱后角开放、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无损伤,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轻度脱垂、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1例膀胱轻度膨出、膀胱尿道漏斗形成并膀胱后角开放及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2例均有临床症状。2例均属轻度病例,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半年后随访,2例患者行自主Kegel训练或行自主间断Kegel训练及盆底康复理疗半年余,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引起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保障女飞行员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PFD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产后发生SUI的PFD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产组(42例)和剖宫产组(48例),另选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5例健康已婚未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受检者分别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分析智能盆底超声、MRI分别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及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智能盆底超声、MRI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强,准确率分别为95.56%和93.33%;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28%、64.76%和0.827,明显高于MRI(89.72%、58.75%和0.782)(均 P<0.05)。 结论: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与MRI均能够较准确地评估PFD产妇产后的SUI发生情况,但前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折刀位直视下经肛括约肌间切除联合腹腔镜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因能保留全部的肛门外括约肌和(或)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极限性功能性保肛,目前其运用日趋广泛。由于受骨盆及毗邻器官的限制而显露困难,超低位直肠癌手术一直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为此,对于距肛缘1.5~3.5 cm超低位直肠癌,笔者创新性提出经肛入路折刀位直视下完成ISR会阴操作部分的方法:患者先取折刀位,经肛入路直视下完成括约肌间隙游离,然后取改良截石位完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最后在该体位下经肛完成结肛吻合。它采用经腹经肛联合入路,以肛提肌裂孔水平线为经腹经肛操作的会师线,利用折刀位的体位优势,经肛近距离直视下精确定位切缘及完成括约肌间隙的精准游离。本文与同道分享该手术视频及相关操作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镇痛(研究组),45例采用常规镇痛,未接受椎管内阻滞(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质量,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 ± 2.94)h比(6.89 ± 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 ± 10.13)μV比(14.73 ± 3.25)μV、(0.28 ± 0.06)s比(0.22 ± 0.05)s、(30.26 ± 5.24)μV比(16.74 ± 4.0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19.09 ± 4.82)cm 2比(23.00 ± 5.34)cm 2、(138.59 ± 23.14)°比(148.47 ± 20.38)°、(9.96 ± 2.63)cm 2比(11.60 ± 2.75)cm 2、(20.13 ± 4.37)mm比(28.05 ± 6.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椎管内阻滞镇痛虽会延长初产妇总产程时间,但可减轻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增多收缩阶段以保护盆底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