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51 ± 0.22)%比(- 3.29 ± 0.37)%、(- 2.89 ± 0.27)%比(- 3.18 ± 0.32)%、(3.41 ± 0.39)μV比(2.91 ± 0.28)μV、(30.12 ± 0.22)μV比(28.29 ± 0.37)μV、(3.14 ± 0.55)μV比(2.51 ± 0.30)μV、(39.89 ± 0.27)μV比(38.18 ± 0.32)μV和(76.92 ± 28.18)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69.10 ± 30.66)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 ± 3.61)分比(37.62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69 ± 0.21)cm比(- 2.38 ± 0.13)cm、(- 2.30 ± 0.52)cm比(- 2.21 ± 0.33)cm、(- 2.91 ± 0.35)cm比(- 2.85 ± 0.24)cm和(- 5.33 ± 065)cm比(- 5.20 ± 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5、2.469、2.691和2.889, 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阴道分娩后PFD患者采用较强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指标,降低SUI发生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SUI组和对照组受试者,部分SUI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治疗。受试者均行盆底动态MRI检查(静息相及力排相),对SUI组尿道、膀胱颈功能及盆腔器官脱垂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SUI组TVT术后尿道移动角度、膀胱颈及尿道开放、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对照组和SUI组患者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 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25例,SUI组33例,31例行TVT治疗,其中12例于术后3~ 6个月复查盆底MRI,纳入术后观察。力排相下,SUI组较对照组,功能尿道长度、尿道移动角度、H线、M线、膀胱漏斗征、尿道开放和膀胱脱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膀胱脱垂程度减小,子宫脱垂程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尿道长度增加,尿道移动角度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盆底MRI能准确评估SUI盆底功能;TVT术后对尿道支持结构薄弱及盆底器官脱垂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本中心并接受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的P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POP定量分期均在Ⅲ期以上。年龄70~82岁,产次1~3次,均为阴道分娩。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各项尿动力学参数均未见明显变化,但术前半数患者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且均在术后消失。此外,同步X线影像显示术后的盆腔器官更为接近正常解剖位置。POP定量分期提升明确,相关量表显著改善。1例患者门诊复查时诉术后过度拉伸时偶尔出现腰背部不适,予以对症支持处理后好转。结论: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POP患者的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术后解剖位置恢复满意,对下尿路功能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肌肌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结果: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肌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后盆腔脱垂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女性后盆腔脱垂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研究分中心单位就诊的485例女性患者,对其进行问诊、行盆腔器官脱垂量化(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及盆底超声检查,采集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的盆底超声容积数据。结果:患者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越高,最大Valsalva状态直肠壶腹部位置越低(POP-Q分期=0对POP-Q分期=1, P<0.001;POP-Q分期=1对POP-Q分期≥2, P<0.001),直肠壶腹部移动度越大(POP-Q分期=0对POP-Q分期=1, P<0.001;POP-Q分期=1对POP-Q分期≥2, P=0.007)。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直肠壶腹部位置和直肠膨出高度与脱垂症状存在相关性( r=-0.200, P<0.001; r=-0.252, P<0.001; r=0.086, P=0.045)。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直肠壶腹部位置诊断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1)和中重度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和0.85,相应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线下7.32 mm和线下12 mm。 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测量指标与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定量评估女性后盆腔脱垂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AMISC)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采用AMISC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重度POP患者共30例,包括穹隆脱垂10例、盆底重建手术后脱垂复发9例。AMISC特别适用于:(1)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腹腔镜手术,但能耐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和经腹手术者;(2)需同时进行腹部其他手术的POP患者,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利于手术标本的取出,避免碎解标本;(3)偏爱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不够熟练的医师;(4)多次盆腹腔手术史,估计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客观效果,通过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评估主观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1~3种内科合并症,均顺利实施了AMISC,无中途停止、延长切口或改用其他术式者,手术时间为(110±19)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3.5±12.4)个月(范围:8~49个月),术后POP-Q指示点Aa、Ba、C、Ap、Bp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其中C点由术前的(2.33±2.50) cm明显降为(-7.54±1.18) cm。阴道顶端和后壁手术成功率均为100%(30/30),前壁为97%(29/30)。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1),术后PGI-I问卷中29例患者为“明显改善”,总体主观满意率为97%(29/30)。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2例(7%,2/30),无膀胱、肠管、输尿管等副损伤。术后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阴道顶端网片暴露2例(7%,2/30)。 结论:AMISC既相对微创又规避了腹腔镜的不足,学习曲线短,是治疗重度POP有效、经济、便捷的手术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阴道植入网片与自体组织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长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阴道植入网片盆底重建术(TVM)与自体组织盆底重建术(NTR)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诊治的207例重度POP患者,按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分度均在Ⅲ度及以上,同时伴有临床症状。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VM组和NTR组,TVM组为经阴道植入网片进行盆底重建术,NTR组则采用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加宫骶韧带悬吊加阴道前后壁和会阴体修补术。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范围:41~82个月),完成随访164例(79.2%,164/207),其中TVM组76例、NTR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随访两组术后1、3、5年时的主、客观治疗效果。客观疗效采用手术成功的3项复合标准,即:(1)阴道前后壁脱垂最远端距离处女膜≤0 cm,同时顶端下降距离≤1/2阴道全长;(2)根据“经常看到或感到阴道有肿物脱出吗?”判定相关的POP症状消失;(3)未因脱垂而再行手术或子宫托治疗;同时满足以上3条标准者为手术成功(即客观治愈),反之为复发(术后3个月及以后)。主观疗效评价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分。结果:术后5年TVM组患者的主观、客观治愈率分别为89.5%(68/76)和94.7%(72/76),NTR组的主观、客观治愈率分别为80.7%(71/88)和85.2%(75/88),TVM组的主客观治愈率均显著高于NTR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869, P=0.002; χ2=3.969, P=0.046)。TVM组患者的复发率为5.3%(4/76),NTR组为14.8%(13/88),TVM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NTR组( P=0.046)。两组患者的术后PFDI-20和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5)。TVM组的网片暴露率为1.3%(1/76)。 结论:本研究的TVM与NTR长期比较结果显示,TVM治疗重度POP的长期主客观疗效均显著优于NTR,复发率显著低于NTR,提示TVM对治疗重度POP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施行无保留生育功能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中重度子宫脱垂(UP)患者施行无保留生育功能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4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Ⅱ~Ⅲ度U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组(TVH组, n=46),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Y型补片骶骨固定术组(LSC组, n=34)和经腹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腹横筋膜和圆韧带悬吊术组(AFS组, n=20)。比较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分娩次数、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POP-Q分度、模拟满意度(VAS)、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价手术客观治愈、主观满意度、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并比较术后脱垂复发率。 结果:三组间比较,TVH组手术时间最短,LSC组术中出血量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FS组术后PFIQ-7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P<0.05);三组患者术后POP-Q指示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TVH组术后脱垂复发8例(17.4%),LSC组复发3例(8.8%),AFS组复发1例(5.0%),三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种术式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均安全有效,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asso缝合钩在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探讨了Lasso缝合钩在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应用Lasso缝合钩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的38例阴道顶端脱垂Ⅱ度以上患者,年龄46~75(62.7±12.5)岁,在充分显露右侧骶棘韧带后,用Lasso缝合钩带聚丙烯缝线将宫颈/宫骶韧带缝合在骶棘韧带上。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情况,并随访术后客观治愈率及主观满意率。38例患者用Lasso缝合钩均顺利完成了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术中均无膀胱直肠损伤,无盆腔血肿发生。手术时间为15~40(24±9.5)min,术中出血为20~60(40±12.5)ml,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3~5(3.2±1.4)分,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为2~4(2.2±1.8)分,术后无臀部下肢麻木疼痛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术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分客观手术成功率为100%(38/38)。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术后POP-Q评分客观手术治愈率为92.1%(35/38)。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评分术前为42~180(120.4±44.9)分、术后为8~75(28.0±14.3)分( P<0.001);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分术前为52~214(112.8±44.5)分、术后为5~29(14.3±6.0)分( P<0.001);患者整体印象改善量表(PGI-I)评估患者主观满意率为89.5%(34/38)。应用Lasso缝合钩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是简便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