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在污染及污染腹壁疝修补环境中补片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壁疝修补术是富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尤其是潜在污染或污染的腹壁疝。疝补片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复发率,然而不同类型补片各有优缺点,对于潜在污染及污染腹壁疝修补环境中补片选择尚存争议,曾被认为具有抗感染优势而被广泛使用的生物补片在近期研究中发现并未降低感染率,反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及昂贵的医疗成本。相反,近期以单丝、大网孔聚丙烯补片为代表的合成补片在潜在污染或污染疝修补术中取得不错成效。而可吸收合成补片等新型补片的出现可能是潜在污染或污染腹壁疝修补术更佳的选择。本文就不同补片在潜在污染及污染腹壁疝修补环境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这类患者补片的选择提供可靠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阴道植入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TiLOOP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以阴道前壁膨出Ⅲ~Ⅳ度为主的50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对其实施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其中自行裁剪TiLOOP网片的“协和式”盆底重建术37例、TiLOOP Total 6套盒网片的盆底重建术13例。评价术后各项主观指标[包括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盆腔器官脱垂与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ISQ-12)]、客观指标(包括临床疗效评定为“成功”)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0例POP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8±6)个月。手术成功率为90%(45/50),单独阴道前壁、顶端、后壁脱垂的复发率分别为2%(1/50)、2%(1/50)、6%(3/50);无一例行再次手术或子宫托治疗。PGI-I显示,50例患者均主观满意,其中明显改善者46例(92%,46/50)、有改善者4例(8%,4/50);术后3、6、12个月随访,PFDI-20及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PISQ-12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新发性交痛。网片暴露率为12%(6/50),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2/47)。 结论: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短期疗效较好,但如何减少网片暴露仍需继续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阴道植入网片与自体组织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长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阴道植入网片盆底重建术(TVM)与自体组织盆底重建术(NTR)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诊治的207例重度POP患者,按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分度均在Ⅲ度及以上,同时伴有临床症状。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VM组和NTR组,TVM组为经阴道植入网片进行盆底重建术,NTR组则采用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加宫骶韧带悬吊加阴道前后壁和会阴体修补术。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范围:41~82个月),完成随访164例(79.2%,164/207),其中TVM组76例、NTR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随访两组术后1、3、5年时的主、客观治疗效果。客观疗效采用手术成功的3项复合标准,即:(1)阴道前后壁脱垂最远端距离处女膜≤0 cm,同时顶端下降距离≤1/2阴道全长;(2)根据“经常看到或感到阴道有肿物脱出吗?”判定相关的POP症状消失;(3)未因脱垂而再行手术或子宫托治疗;同时满足以上3条标准者为手术成功(即客观治愈),反之为复发(术后3个月及以后)。主观疗效评价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分。结果:术后5年TVM组患者的主观、客观治愈率分别为89.5%(68/76)和94.7%(72/76),NTR组的主观、客观治愈率分别为80.7%(71/88)和85.2%(75/88),TVM组的主客观治愈率均显著高于NTR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869, P=0.002; χ2=3.969, P=0.046)。TVM组患者的复发率为5.3%(4/76),NTR组为14.8%(13/88),TVM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NTR组( P=0.046)。两组患者的术后PFDI-20和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5)。TVM组的网片暴露率为1.3%(1/76)。 结论:本研究的TVM与NTR长期比较结果显示,TVM治疗重度POP的长期主客观疗效均显著优于NTR,复发率显著低于NTR,提示TVM对治疗重度POP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21年8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428例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男324例,女104例,年龄为(52±10)岁。观察指标:(1)受者手术情况。(2)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及治疗情况。(3)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胆管吻合口狭窄发生及治疗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30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受者手术情况:428例受者手术时间为465(420,520)min、冷缺血时间为368(320,450)min、术中出血量为2 500(1 500,4 000)mL,其中142例使用聚葡糖酸酯缝线行胆管后壁连续吻合+前壁间断吻合;286例使用聚丙烯缝线进行吻合(169例行胆管后壁连续吻合+前壁间断吻合、73例行胆管前后壁完全间断吻合、44例行胆管前后壁完全连续吻合)。428例受者术中均未留置T管。(2)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及治疗情况:428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随访期间,50例受者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其中41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1例行手术治疗,治疗后狭窄均未再复发。(3)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管吻合方式和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影响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 χ2=15.74, Z=-2.04,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管吻合方式为前后壁完全间断吻合、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0.25,1.00,95%可信区间为0.08~0.85,1.00~1.01, P<0.05)。 结论:缝线类型不是影响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胆管吻合方式为前后壁完全间断吻合、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塑料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微塑料因在土壤环境中广泛存在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的赋存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而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生物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活动,并释放到土壤中.然而,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特性产生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试验以我国三江平原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 2种常见的微塑料为试验材料,分别为传统型微塑料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可降解微塑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进行了为期41d的微宇宙培养实验,旨在分析不同浓度与类型的微塑料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及官能团特征、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型微塑料PP与可降解微塑料PLA添加均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微塑料添加大体上增加了土壤DOC含量,PLA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且增加含量与微塑料添加量呈正相关;PP和PLA均影响土壤DOC分子结构,削弱了土壤团聚化程度并促进了大分子量DOC化合物的生成;微塑料的添加促进土壤CH4排放,而有效抑制了土壤CO2排放;微塑料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累计排放量与芳香族化合物结构及疏水性等官能团特征、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微塑料添加改变了土壤DOC含量及官能团特征与微生物环境,进而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为今后微塑料对土壤地球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同时也有助于评估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同材料疝补片对大鼠腹壁缺损修补术后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材料的疝补片对大鼠腹壁缺损修补术后疼痛及相应的行为学改变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分为对照组、腹壁缺损组、聚丙烯补片(PP补片)组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SIS补片)组,应用Von-Frey Test研究大鼠术后疼痛反应,通过高架桥十字迷宫试验研究术后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学改变,使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大鼠腹壁缺损手术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炎症反应。结果:术后第1天、第3天PP补片组与SIS补片组大鼠50%疼痛阈值(50%PT)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PP补片组大鼠术后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P=0.014),腹壁组织内TNF-α表达量显著上升(P<0.001),炎症反应程度更高;而SIS补片组大鼠50% PT下降幅度比PP补片组低(术后第1天P=0.028,第3天P=0.018),并且没有出现显著行为学改变,其腹壁组织炎症反应程度也较低。结论:应用不同材料的疝补片其术后疼痛和局部炎症程度不同,并且能够引起非常显著的行为学改变差异,因此植入不同类型的补片可表现出不同的主观舒适度,SIS补片可能在舒适性上优于PP补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鉴别药用复合膜组合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通过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药用复合膜的组合材料经行定性鉴别,分析判断各自的特征吸收峰.方法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厂家多个批次复合膜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原始光谱进过预处理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HCA)、相似度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得到的红外光谱数据,将样品分为聚乙烯(PE)、聚酯(PET)和聚丙烯(PP)3 种组合材料,各自的特征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峰强度存在差别.通过上述 3 种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辅助分析,结果一致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了分类标准,符合研究要求.结论 该方法分辨度好,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药用复合膜的不同组合材料,为有关材料的红外光谱鉴别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盆腔器官脱垂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类疾病,手术往往是消除脱垂症状的最终选择,然而该病的治疗术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现行术式均有其明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近年来伴随着女性对术后美观和保留子宫的需求增加,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作为一种在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术式中均有良好治疗效果的技术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青睐,其学习曲线短、风险小、出血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术式及其改良术式在治疗前、中腔室脱垂中展现出的高治愈率,体现了该术式的普适性和实用性,有望成为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的替代术式.而在不同类型的网片材料中,聚丙烯合成网片展现出了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腹腔镜手术首选的网片修补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多准则决策模型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传统脊柱侧弯矫形器存在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加工周期长、贴合性差等缺点,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具有制造精度高、个性化等优势.目的: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评价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于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72例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矫形器的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23例采用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传统组49例采用传统的聚丙烯脊模塑柱矫形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建立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脊柱侧弯的多准则决策模型,并对两组效益值、风险值及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顶椎偏移距离、Cobb角、顶椎旋转度、功能性运动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总有效率与传统组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效益指标中对患者病情影响最大的是Cobb角,风险指标影响较大的是呼吸困难;③研究组和传统组治疗脊柱侧弯效益值分别为79和64,风险值分别为74和57,综合效益和风险值发现研究组治疗方法的效益-风险值比传统组高出16;④在0-100%风险相对权重范围内,研究组的效益-风险总值总是高于传统组,证明多准则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较好;⑤提示3D打印脊柱矫形器能够更好地恢复脊柱侧弯青少年的脊柱生理弯曲,提高治疗有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输液袋包材的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三层共挤(粉-液)输液用袋与注射用乳糖阿奇霉素和氯化钠注射液的相容性进行相关试验评价.方法 将该无菌药粉装入不同厂家的输液用膜,观察加速试验后的浊度情况;考察包装材料(包括输液用膜和内盖)添加剂在不同酸碱及不同极性介质中的被提取情况;测试输液袋装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和氯化钠注射液有关成分的迁移情况.结果 相比于4种普通膜,专用膜材适用性最好,未发生药液浑浊;试验所用的三层共挤(粉-液)输液用袋膜材和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内盖在不同的提取试验溶液中,均未检出抗氧剂,镁及铝元素含量均小于0.05 μg· mL-1;在迁移物安全性分析中,专用膜袋中所含的各类添加剂的最大迁移值、单日最大摄入值、累计最大摄入值均远低于其毒理学统计数据.结论 三层共挤(粉-液)输液用袋包装所得样品质量稳定,包材迁移和吸附试验符合要求,即输液用袋与本品的相容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