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为后续DGR患儿抗HP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因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且接受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HP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DGR组(217例)和不伴DGR的对照组(1 252例),对其年龄、性别、HP感染率及腹痛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469例患儿,中位年龄11(9,14)岁,男808例(55.0%),女661例(45.0%)。HP感染共检出322例(21.9%)。DGR组患儿中位年龄高于对照组[13(11,15)岁比11(8,14)岁, P<0.001];不同年龄段间DGR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年龄段DGR发病率增加( χ2=45.963, P<0.001)。DGR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及是否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GR组患儿检出HP阳性47例(22.0%),对照组检出HP阳性275例(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分离培养阳性并行菌株体外药敏试验256例,发现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盐酸四环素的单一及联合耐药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龄儿童更易发生原发性DGR。DGR对HP的感染及耐药性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步法治疗严重急性期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20年5月9日至山东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8.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及下方可见6 mm×7 mm大小的水肿区,水肿区前凸变薄近穿孔,前房深度适中,眼内窥不入,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右眼)。入院后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 (见图1B)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 (见图1C),二者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局限性增厚;相应部位的基质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垂直裂隙,与前房沟通,基质层厚度菲薄,未见明确穿孔。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入院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滴右眼7次/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右眼2次/d(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凝胶滴右眼每晚1次(沈阳兴齐公司)。综合分析患者眼部情况,入院1 d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热塑成型"术,术后1 d见右眼下方角膜水肿区较前减轻,但仍见大片基质水肿区(见图2A);行AS-OCT检查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厚度减轻(见图2B)。术后5 d见右眼角膜基质水肿范围较术后1 d未见明显减轻,根据患者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及基质水肿的范围,行"右眼角膜基质水肿区缝合+前房注气术(无菌空气)",术后角膜水肿区密闭性良好(见图2C),后弹力层复位(见图2D)。术后6个月,右眼角膜下方形成大片状斑翳(见图3A),术后1年视力恢复至0.3,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右眼角膜内皮镜示右眼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550个/mm 2。术后2年角膜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260个/mm 2(见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Valsalva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8岁。因双眼胀痛3 d于2020年1月6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儿生长发育正常。1年前跌倒后轻度颅脑出血。3周前因间歇性外斜视于我院行全身麻醉下双眼外直肌后退手术,手术后持续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地塞米松眼膏点眼抗感染。否认早产、眼部外伤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为1.0。屈光状态:右眼-0.75DS/-0.50DC×100°、左眼-0.75DS/-1.00DC×35°。眼压:右眼、左眼分别为31、30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后极部血管弓处少量斑片状不规则出血,累及上方周边部(图1)。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患者双眼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点眼1周,并停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地塞米松眼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氧氟沙星联合宫腔灌注甲硝唑治疗不孕症伴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宫腔灌注甲硝唑对不孕症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不孕症伴CE患者临床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宫腔灌注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水平,半年内自然妊娠率、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MC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MCP-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4.12±1.90)ng/L比(6.36±1.63)ng/L,(47.28±9.10)ng/L比(62.79±9.34)ng/L,(212.04±24.82)ng/L比(326.15±27.3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61、7.62、19.77,均 P<0.001)。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和自然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95.12%(39/41)比78.05%(32/41),53.66%(22/41)比31.71%(1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5.14、5.96 ,P值分别为0.023、0.044)。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57)。 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宫腔灌注甲硝唑治疗不孕症合并CE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机体的炎性状态,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6个月内自然妊娠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42岁男性患者因醉酒后摔伤,伤口污染严重,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预防感染。首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约2 min(注入药液约4 ml)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12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测不到,血氧饱和度0.80。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并给予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抗过敏治疗。2 min后,患者心率降至50次/min,呼吸减弱至8次/min,皮肤紫绀。诊断为过敏性休克,Ⅱ型呼吸衰竭。立即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气囊辅助通气,去甲肾上腺素抗休克。3 h后,患者出现茶色尿,肌酸激酶、肌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清肌酐升高;肌酸激酶峰值达17 160 U/L,肌红蛋白>3 000 μg/L,血清肌酐峰值达492 μmol/L,考虑横纹肌溶解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给予血液滤过、血浆输注、纠正酸中毒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0 h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继续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逐渐好转。34 d后,患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酐均恢复至正常值。38 d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撤离呼吸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圳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变化和耐药分析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2016年6至12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H. pylori初治患者根除方案和根除率,结果显示 H. pylori根除率呈下降趋势[总根除率76.5%(202/264)比73.8%(276/374)],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使用比例增加3.2倍[12.9%(34/264)比54.5%(204/374)]。募集深圳多中心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呈阳性、初治、行胃镜检查患者, H. pylori培养阳性率为74.7%(557/74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率为1.3%(7/557),克拉霉素为34.1%(190/557),左氧氟沙星为42.4%(236/557),甲硝唑为92.5%(515/557),呋喃唑酮为0,盐酸四环素为0,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耐药率为56.2%(313/557);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H. pylori根除成功率为94.2%(483/513),依据本地区耐药背景, H. pylori根除率为86.1%(136/158)。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高耐药是导致深圳地区 H. pylori整体根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耐药背景选择方案可提高 H. pylori根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蠊缨滴虫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例患者咳嗽7 d,发热2 d,最高体温达38.5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肺下叶基底段见大量乳白色脓性分泌物涌出,肺泡灌洗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活动的蠊缨滴虫。予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和吗啉硝唑氯化钠联合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目前,蠊缨滴虫的传播途径、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医师对蠊缨滴虫病的认识不足,在临床中需多加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多器官衰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左前臂外伤拟行清创术,心、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术前肌内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250 U,无不适,80 min后开始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滴注2 min(入量约8 ml)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呕吐;血压因患者躁动无法测出,血氧饱和度0.82。立即停止输注左氧氟沙星,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但患者随即意识不清,心率50次/min,血压71/45 mmHg(1 mmHg=0.133 kPa)。立即行心肺复苏,并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考虑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且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将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实验室检查示心肌肌钙蛋白T 0.253 mg/L、肌红蛋白>3 000 mg/L;天冬氨酸转氨酶1 079 U/L、丙氨酸转氨酶798 U/L、γ-谷氨酰转移酶157 U/L;血肌酐157 μmol/L。考虑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予持续血液滤过以及保护肝脏、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9 d后患者撤离呼吸机;13 d后停止血液滤过;29 d后,患者神智转清,心、肝、肾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度玫瑰痤疮眼型28例眼部损害临床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眼部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重度玫瑰痤疮眼型患者28例34眼,将患者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A、B两组,A组13例16眼,局部联合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及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B组15例18眼,局部仅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两组患者前2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100 mg/d,后6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50 mg/d,均辅以睑板腺按摩、眼睑局部热敷及睑缘清洁等相同的物理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疾病评分量表(OSDI)评分以及睑板腺功能评分。采用配对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B组视力均明显提高( t值分别为3.10、2.15, P值分别为0.007和0.046),泪膜破裂时间明显提高( t值分别为3.44、2.85, P值分别为0.003和0.011),OSDI评分均显著下降( t = 7.12、9.33,均 P < 0.001),睑板腺功能评分亦显著下降( t = 13.73、16.82,均 P < 0.001);治疗后两组间视力( P = 0.721)、泪膜破裂时间( P = 0.189)、OSDI评分( P = 0.808)以及睑板腺功能评分( P = 0.1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最长随访时间8个月,眼部皮损均未见复发。 结论:不联合局部使用抗生素,口服盐酸米诺环素片联合局部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可有效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眼部损害,并能控制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