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道分泌物分离出葡萄牙假丝酵母菌一株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葡萄牙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在临床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由葡萄牙假丝酵母菌(Candida lusitaniae,CL)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患者.本例患者为40岁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前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反复半年.将患者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革兰染色、瑞氏染色,镜检找到真菌孢子,CHROMagar显色平板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菌,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为CL.该病例的诊治过程提示,CL实验室诊断易与其他假丝酵母菌混淆,为防止漏报或错报,对于难治病例需要考虑少见菌株感染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移植后马尔尼菲蓝状菌、烟曲霉、哥伦比亚分枝杆菌混合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移植患者需要服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抗排斥治疗,是各类感染的高危人群。罕见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是诊断及治疗的难点,抗生素覆盖病原微生物不准确和血药浓度不足均会影响疗效,增加病死率,及时且精准的鉴定病原微生物至关重要 [1]。现阶段病原微生物检测最常见的方法是体液涂片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能够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找到特定感染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可区分急性和既往感染。但体液培养耗时长、灵敏度差、抗生素治疗后送检标本的阳性率更低。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时,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取感染组织标本送检组织病理学检查。PCR难以发现未知病原微生物。免疫抑制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抗体检测,诊断效率亦欠佳 [2]。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可直接提取送检样本中全部微生物的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快速且客观的检测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广覆盖、无偏倚、无需假设。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鉴别诊断中 [3,4]。本文报道1例肾移植患者,间断发热1个月,右侧鼻翼及鼻腔丘疹样溃疡形成,双侧眼睑粘膜红肿,CT见两肺大片状及结节样实性密度影,通过mNGS鉴定出马尔尼菲蓝状菌、烟曲霉、哥伦比亚分枝杆菌混合感染,调整抗生素后病情好转,现进行分析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为表现的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来自非流行地区且免疫功能正常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表现符合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反应,一度疑诊为过敏性肺炎,后在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而确诊,经伊曲康唑治疗后康复。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为表现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较为少见,特别是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本例值得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2021年某三级综合医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某三级综合医院的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院内感染监控提供指导。方法:从本院检验系统中筛选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泌尿道感染患者的4 748例尿标本培养结果,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4 748例尿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 0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12株(79.14%),革兰阳性菌210株(20.47%),真菌4株(0.39%)。病原菌占比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610株(59.45%)、屎肠球菌81株(7.89%)、粪肠球菌76株(7.41%)、肺炎克雷伯菌60株(5.85%)、彭氏变形菌51株(4.97%);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2%,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0%;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10%,屎肠道球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等的耐药率>9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呋喃妥因的耐药率<1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结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掌握本地区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可降低和控制细菌耐药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隐球菌病八例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肺隐球菌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8例患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4例有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均有长期发热,7例伴有轻微咳嗽。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6例嗜酸粒细胞升高;6例IgE升高。6例患儿肺部CT表现为多发斑片、结节、条索样高密度影,2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小结节影,7例伴有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患儿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确诊,其中3例第一次培养阴性,第二次培养阳性确诊;2例患儿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确诊。8例患儿均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外播散患儿临床控制不佳,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可患肺隐球菌病,长期发热是最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升高、IgE升高是急性期相对特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双肺结节为主,常伴多组淋巴结肿大,多次多部位真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揭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谱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所揭示的感染谱特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1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的血液病患者64例。用mNGS方法检测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存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致病或疑似致病的病原体。结果:共对64例allo-HSCT患者进行了97份样本的mNGS检测。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溶血葡萄球菌(19例次)和人葡萄球菌(14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细环病毒(分别为35、22和23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球形马拉色菌(14例次)和近平滑念珠菌(8例次)。3例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均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患者。1例患者痰液中检测到口腔支原体,寄生虫未见。结论:mNGS可全面揭示血液病allo-HSCT后的感染谱,尤其对于少见和难培养病原微生物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帮助临床感染病原体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根治术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555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4例,女211例;年龄为(64±8)岁。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检验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前进法。 结果:(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555例患者中,9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40%(91/555)。9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5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3株,革兰氏阳性菌 3株,真菌3株,包括多重耐药菌20株。53株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18株(12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18株(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6株(2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各2株(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粘质沙雷菌、克氏柠檬酸杆菌、纹状棒杆菌、奇异变形菌、产酸克雷伯菌各1株。3株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肺炎链球菌1株。3株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或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分别为12、12、11、9、8、6、5株;1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1、1、1、2、0、2株。(2)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学分期为Ⅱ期和Ⅲ期、术前住院时间≥6 d、手术时间≥240 min、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肿瘤病理学分期为Ⅱ期和Ⅲ期、术前住院时间≥6 d、手术时间≥240 min、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骨关节感染诊断的潜在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骨关节感染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胸科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月至12月临床确诊为骨关节感染的37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穿刺或手术途径获取感染病灶核心部位组织样本,分别对样本进行分枝杆菌、需氧菌和厌氧菌常规培养,结核分枝杆菌(MTB)-DNA扩增检测及mNGS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mNGS和常规培养病原体及单纯细菌感染检出率。以临床确诊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培养、mNGS和MTB-DNA扩增检测对骨关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三种方法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7例患者年龄32~90岁。感染部位:31例为脊柱,6例为其他骨关节。入院前症状:12例患者表现为感染部位疼痛和发热,11例表现为疼痛,5例表现为疼痛和活动受限,5例表现为疼痛、发热、乏力及食欲减退,2例表现为疼痛、发热及活动受限,1例表现为疼痛伴体质量减轻,1例表现为疼痛、发热伴腹泻。mNGS共发现3类病原微生物,累计检出频次为42例次,其中细菌39例次(包括10个菌属),占92.8%(39/42);真菌2例次,占4.8%(2/42);柯克斯体1例次,占2.4%(1/42)。37例患者中单纯细菌感染29例,占78.4%(29/37);单纯真菌感染2例,占5.4%(2/37);单纯柯克斯体感染1例,占2.7%(1/37);5例患者同时检测出两种及以上病原体,占13.5%(5/37)。37例患者mNGS和常规培养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100.0%(37/37)和67.6%(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87, P<0.05);29例单纯细菌感染患者mNGS和常规培养检出率分别为100.0%(29/29)和69.0%(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13, P<0.05)。常规培养、mNGS和MTB-DNA扩增检测诊断骨关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95% CI:0.866~1.000, P<0.05)、1.000(95% CI:1.000~1.000, P<0.05)和0.958(95% CI:0.866~1.000, P<0.05),诊断效能均较好。37例患者均根据mNGS及常规培养结果进行针对性抗感染药物治疗,其中28例接受手术干预。随访至2020年4月30日,1例患者死亡。随访3个月后患者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分别为(5.5±1.5)×10 9/L、(41±38)mm/h和(5.0±4.6)mg/L,均低于抗感染治疗前水平[(8.0±2.9)×10 9/L、(79±42)mm/h和(63±5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36、8.302和6.373, P均<0.05)。 结论:mNGS对于骨关节感染的鉴别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