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近视程度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并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的8~14岁的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验光测量屈光度,按照SE分为低度近视组(>-3 D且<-0.5 D)、中度近视组(>-6 D且≤-3 D)、高度近视组(≥-12 D且≤-6 D)和对照组(>-0.5 D且<0.5 D),并测量SFCT、GCIPL六个方位厚度(上方、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和AL,评估其与近视屈光度数的关系.GCIPL厚度与AL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FCT与AL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 共纳入97例(142只眼),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11.2±1.8)岁.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及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GCIPL厚度各个指标与AL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1),GCIPL上方,下方,颞下方及平均厚度与年龄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和年龄均无显著相关.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AL的回归系数值为-24.846(Z=-4.522,P<0.001),意味着AL对SFCT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SE越深,AL越长,SFCT越薄,GCIPL越薄,并且GCIPL下方与SE程度相关性最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东省珠海市与新疆省喀什市小学生视力和屈光状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广东省珠海市和新疆省喀什市小学生的视力及屈光状态,为我国不同地区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随机抽取2018至2019年珠海市10所小学及喀什市6所小学的学生。通过视力筛查获得裸眼视力、非睫状肌麻痹屈光数据和等效球镜度(SE)。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矫正两地性别和年龄差异。正态分布定量数据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珠海市获得12 001例学生的完整资料,其中男生6 528例(占54.4%),女生5 473例(占45.6%),年龄(8.7±1.6)岁。喀什市获得5 584例完整资料,其中男生2 796例(占50.1%),女生2 788例(占49.3%),年龄(8.3±0.9)岁。两地区性别( χ2=28.60, P<0.001)、年龄( t=-19.27, P<0.001)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矫正性别年龄混杂因素后,两地均有5 478例纳入统计分析。珠海市小学生右眼SE为-0.25(-0.88,+0.13)D,喀什市为-0.11(-0.30,+0.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32, P<0.001)。两地不同年龄段小学生SE绝对值逐年增加,自8岁起珠海市增加速度较喀什市快。珠海市和喀什市的裸眼视力不良占比分别为17.7%和15.2%。在裸眼视力不良人群中,珠海市和喀什市的近视临床前期占比分别为18.3%和42.9%,筛查性近视占比为76.3%和51.1%;高度近视仅存在于珠海市,共15例。 结论::珠海市筛查性近视率和近视程度高于喀什市,两地的气候、经济、人口、教育差异可能是造成近视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眼对镜片度数变换敏感度阈值的探索及使用小进阶镜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测量人眼对镜片度数改变的敏感度阈值,研究小进阶镜片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每人随机选1眼作为受试眼。将所有受试眼按屈光度分为3组:低度远视组34眼,低度近视组32眼,中度近视组34眼。使用0.05 D进阶试镜箱对受试者双眼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主觉验光。红绿平衡时在受试眼上叠加0.05 D镜片,通过观察红绿视标清晰度的变化进行敏感度阈值检测,若不可达红绿平衡,说明敏感度阈值小于0.05 D。分别在0.25 D和0.05 D进阶处方上,对100只受试眼分别进行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视功能检测、双眼平衡对比。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95%眼对度数改变的敏感度阈值在0.05 D及以下,屈光度与敏感度阈值无相关性( P>0.05)。0.05 D进阶处方相比0.25 D进阶处方,矫正视力( Z=-7.40, P<0.001)和4种空间频率(3、6、12、18 c/d)下对比敏感度更好(均 P<0.001);0.05 D进阶处方和0.25 D进阶处方对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和调节性集合/调节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0.05 D进阶处方比0.25 D进阶处方,使人更容易获得双眼平衡( r=0.44, P<0.001)。 结论::在不影响视功能的情况下,小进阶的镜片更精准,提供更高清的视觉体验和双眼等同的清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足月新生儿屈光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获得足月新生儿基线屈光状态的数据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22年1—10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379例(758眼)。通过检影验光获得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比较不同性别、眼别、日龄、孕周、出生身长、出生体质量、生产方式、父母双方近视度数之间屈光度的差异,分析SE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筛选SE的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SE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SE为+3.00(+1.75,+4.00)D,左眼高于右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0, P=0.007);出生后1个月内,日龄越大,SE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89, P<0.001);巨大儿SE高于体质量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6, P=0.001);父亲或母亲为高度近视的新生儿SE低于父母为中低度近视或无近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0, P=0.003; χ2=13.50, P=0.001)。SE与日龄( r=-0.12, P=0.001)、父亲近视度数( r=-0.11, P=0.003)和母亲近视度数( r=-0.11, P=0.002)呈负相关,与出生体质量( r=0.11, P=0.002)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眼别、日龄、出生体质量、父亲近视度数和母亲近视度数是新生儿SE的显著相关要素(均 P<0.05)。 结论::足月新生儿屈光状态为轻中度远视,左眼远视度高于右眼,出生后1个月内日龄越大SE越低,SE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与父母近视程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环喷托酯单独用药和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6~12岁儿童单独使用1%环喷托酯和1%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7─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的6~12岁屈光不正儿童98例(9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单独用药组给予1%环喷托酯点眼3次;联合用药组给予1%环喷托酯点眼3次和复方托吡卡胺点眼2次。分别于点眼前,第1次点眼后30、45、75 min测量等效球镜度(SE)和瞳孔直径。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组基线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不同给药方法在不同时间SE和瞳孔直径的影响进行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睫状肌麻痹程度与瞳孔散大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2组SE值均在点眼后30 min内向正值方向发展,45 min达到最佳效果,45~75 min基本保持平稳,不同时间点睫状肌麻痹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06, P<0.001)。不同给药方式对睫状肌麻痹效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不同给药方式睫状肌麻痹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点眼后2组瞳孔直径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时间因素引起瞳孔直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2.87, P<0.001)。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大于单独用药组( F=30.63, P<0.001),随时间延长,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均大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53, P<0.001)。2组点眼后75 min SE改变值与瞳孔直径增加值之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在我国6~12岁儿童中,1%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在睫状肌麻痹效果、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方面均未优于1%环喷托酯单独用药,而联合用药后瞳孔散大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单独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评估二者的一致性。参照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APOS)2013年发布筛查指南中的标准,以CR检查结果判定受试儿童是否具有屈光性ARF,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敏感性标准、Matta/Silbert标准、AAPOS2013标准、阿拉斯加州盲童探索组织2012标准、特异性标准)判定受试儿童屈光性ARF的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屈光性ARF的最佳截断值作为最佳转诊标准。结果:共有1 986名儿童行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年龄(4.57±0.29)岁,包括1 084名男童和902名女童。双目屈光筛查仪的检查成功率为99.04%(1 967/1 986)。共有1 892名儿童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取得了检测数值,其中1 827名(96.56%)儿童可在3次检测内获得可信结果。共有538名儿童接受了CR检查,除外1名被双目屈光筛查仪直接识别为"远视"的儿童后,剩余537名儿童进行了屈光度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目屈光筛查仪较CR低估球镜度数[0.75(0.50,1.25)D与1.25(1.00,1.75)D比较; Z=-10.36, P<0.01],高估柱镜度数[-0.50(-0.75,-0.25)D与-0.25(-0.75,0.00)D比较; Z=-11.10, P<0.01],低估等效球镜度数[0.63(0.38,0.88)D与1.00(0.75,1.50)D比较, Z=-13.33, 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分别有96.28%(517/537)、95.34%(512/537)、96.65%(519/537)儿童的双目屈光筛查仪及CR检测值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的95%一致性界限内。CR检查结果显示47名儿童(8.74%)具有屈光性ARF,以此为金标准,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判定屈光性ARF的敏感度为63.83%~97.87%,特异度为53.36%~97.56%,约登指数为0.51~0.80,阳性预测值为16.73%~74.51%,阴性预测值96.57%~99.62%。ROC曲线计算得出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散光性ARF的最佳转诊标准为散光度数>1.38 D。 结论: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ARF的精确度较高。(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9-19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7种儿童常用近视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以睫状肌麻痹验光作为近视诊断金标准,比较常用的近视筛查方案及其不同组合用于儿童近视筛查的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初次就诊的儿童543例,年龄6~8岁,检查并记录儿童裸眼远视力(UCDVA)、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屈光度(PR)及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等效球镜度(SE)。以PR≤-0.50 D作为近视阳性界值;UCDVA<5.0为视力不良;轴率比(AL/CR)>3视为可疑近视;以睫状肌麻痹验光后SE≤-0.50 D为近视诊断金标准。筛查方案共7种,分别为:UCDVA、PR、AL/CR、UCDVA+PR、UCDVA+AL/CR、PR+AL/CR、以及UCDVA+PR+AL/CR。筛查方案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等。不同近视筛查方案间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当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时,PR方案准确性最好,其灵敏度(100.0%)、特异度(89.2%)、约登指数(0.89)、阳性预测值(64.7%)、阴性预测值(100.0%)、诊断符合率(0.732)和ROC曲线下面积(0.95)均最高。当使用2种指标组合筛查近视时,UCDVA+PR方案和PR+AL/CR方案准确性较接近(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92),均比UCDVA+AL/CR方案准确性好(约登指数为0.87)。当使用3种指标组合,即UCDVA+PR+AL/CR方案筛查近视时,仅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83.3%)和诊断符合率(0.861)相较UCDVA+PR和PR+AL/CR方案稍有提升,其余准确性及可靠性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在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中,如果只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PR;如果可以联合2种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UCDVA+PR或PR+AL/CR;当3种指标全部联合筛查近视时,筛查效能提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SE范围为-0.75~-6.00 D。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的(0.46±0.24)mm下降到戴镜2年后的(0.3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38, 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2, P<0.001)。 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0月~12月对济南市12个区县1 056所学校1 016 053名年龄6~18岁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测,分析屈光参差的发生率及不同类型分布情况。结果:屈光参差检出率21.05%(213 879/1 016 053)。屈光参差程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B=0.944,95%置信区间1.353~2.166, P<0.001)。其中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检出率最高(10.76%,109 327/1 016 053)。总体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不同,右眼具有更高度的近视或更低度的远视( t=17.35,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发生率较高。年龄及近视为屈光参差显著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学生远视储备与近视眼发病率关系的队列研究:安阳儿童眼病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远视储备及其与近视眼累积发病率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队列研究。纳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2011年2月至2017年7月基线时未患近视眼且完成随访的小学一年级学生2 628人(2 628只眼),其中男生1 515人,女生1 113人,年龄(7.16±0.40)岁。每年均采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获得远视储备数据,并对基线时远视储备范围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分析;采用眼生物测量仪获得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和晶状体厚度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比较。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远视储备与5年后屈光度数之间的关联。 结果:小学一年级未患近视眼学生的远视储备为(+1.09±0.78)D,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和晶状体厚度分别为(22.66±0.72)、(2.88±0.24)、(7.80±0.25)和(3.62±0.19)mm。小学一年级未患近视眼的学生随访1~5年近视眼累积发病率分别为8.5%、21.5%、35.6%、47.6%和64.1%,在3、4、5年时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基线时远视储备分别为>+2.00 D、>+1.50 D且≤+2.00 D、>+1.00 D且≤+1.50 D、>+0.50 D且≤+1.00 D、>0.00 D且≤+0.50 D、>-0.50 D且≤0.00 D的学生,5年近视眼累积发病率分别为和4.6%、26.3%、52.3%、78.6%、92.6%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0.59, P<0.001)。基线远视储备与5年后屈光度数之间的回归方程为:5年后屈光度数=-3.135+1.692·基线远视储备( R2=0.454, P<0.001)。 结论:远视储备越小的学生其近视眼累积发病率越高。监测儿童远视储备并及早保护以减少其消耗,及时发现近视眼高危儿童,对于防止近视眼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2年3月15日优先出版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出版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