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2004-201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 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 结论: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ncRNA AC119762.8-201在乙烯硫脲诱导大鼠胚胎肛门直肠畸形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lncRNA AC119762.8-201在乙烯硫脲(ethylene thiourea,ETU)诱导的大鼠胚胎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中的差异表达;研究干扰及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后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株(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line,IEC-6)的细胞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换)及Wnt5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健康成年未育的Wistar大鼠30只,其中雌鼠24只,雄鼠6只;雌雄大鼠按4∶1的比例于晚上合笼过夜,次日晨雌鼠做阴道涂片,在光镜下见到精子或阴道栓即确认已交配,当日为孕0 d(E0),选取明确受孕的18只雌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大鼠ETU-ARM致畸组(9只)和大鼠生理盐水对照组(9只)。孕10 d(E10)时,将大鼠ETU-ARM致畸组一次性灌胃注入1% ETU(125 mg/kg),大鼠生理盐水对照组灌入等量生理盐水。在孕16 d(E16)、17 d(E17)和19 d(E19),对两组孕鼠剖宫并取出胎鼠。无菌操作下,从大鼠ETU-ARM致畸组中共取得162只胎鼠,根据肉眼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若胎鼠出现无尾或短尾畸形,且肛门与外界不相通,直肠末端与尿道之间有瘘管连通,则纳入胎鼠ARM组(简称ARM组),ARM组共122只致畸胎鼠,致畸率为75.31%(122/162);从大鼠生理盐水对照组取得141只胎鼠,胎鼠尾部均正常,无肛门直肠畸形,肛门与外界相通且直肠末端与尿道之间无瘘管连通,为胎鼠正常组(简称正常组)。解剖显微镜下,在无菌条件下取出ARM组和正常组胎鼠的直肠末端组织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提取IEC-6细胞质和细胞核RNA,通过qRT-PCR检测lncRNA AC119762.8-201在细胞中的定位;采用siRNA序列或过表达质粒转染的方法下调或上调IEC-6细胞中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换及Wnt5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qRT-PCR验证lncRNA AC119762.8-201在ARM组及正常组胎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E16、E17及E19时,与正常组相比,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2比1.01±0.08,0.80±0.16比1.00±0.02,0.41±0.06比1.02±0.09),lncRNA AC119762.8-201在ARM组中的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在E16和E19,ARM组及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通过qRT-PCR验证lncRNA AC119762.8-201在IEC-6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提示lncRNA AC119762.8-201在IEC-6细胞中有表达,且在细胞质(1.01±0.08)及细胞核(1.01±0.05)中均存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转染干扰si-RNA(si-NC和si-lnc)和过表达质粒(over-NC质粒和over-lnc质粒)对lncRNA AC119762.8-20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面,转染si-RNA的结果显示,与转染si-NC的细胞(1.01±0.18)相比,转染si-lnc后,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为(0.43±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过表达质粒的结果显示,与转染over-NC质粒的细胞(0.98±0.02)相比,转染over-lnc质粒后,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为(2 960.31±16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lncRNA AC119762.8-20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面,结果提示当干扰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时,细胞增殖能力呈下降趋势,6 h时的si-NC比si-lnc为(3.17±0.01比3.15±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 h为(3.40±0.01比3.2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8 h为(3.55±0.01比3.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4 h为(4.02±0.01比4.04±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反,当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时,细胞增殖能力呈升高趋势,6 h时的over-NC比over-lnc为(3.21±0.04比3.30±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 h为(3.39±0.01比3.5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8 h为(3.59±0.01比3.69±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4 h为(3.76±0.01比3.79±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ncRNA AC119762.8-201在干扰或过表达状态下对E-cadherin、β-catenin、N-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当干扰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时,转染si-NC后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si-lnc后的表达水平,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0.32±0.01比0.5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0.89±0.03比1.4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转染si-NC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si-lnc后的表达水平,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N-cadher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1.47±0.01比0.90±0.0 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转染si-NC与转染si-lnc后Vimentin的表达水平相比为(2.02±0.03比1.02±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反,当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时,转染over-NC后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over-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over-NC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over-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lncRNA AC119762.8-201在干扰或过表达状态下对Wnt5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当干扰lncRNA AC119762.8-201的表达时,转染si-NC后Wnt5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si-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反,当过表达lncRNA AC119762.8-201时,转染over-NC后Wnt5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over-lnc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了lncRNA AC119762.8-201在ARM组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其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会抑制细胞增殖、细胞上皮-间质转换及Wnt5a的表达,从而影响ARM的发生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5号,分属26科62属91种,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28.0%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82.7%在北部湾有分布,82.0%在台湾岛有分布,72.7%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侧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重庆市2021-2022年鼠传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监测重庆市重点地区小型兽类携带5种常见鼠媒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指导当地鼠源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2年,在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区、涪陵区3个监测点使用笼夜法捕捉小型兽类,提取其肝、脾、肺、肾组织的核酸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及大别班达病毒.运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整理,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种群构成比、病原体携带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1 188只,其中褐家鼠最多,占比为33.50%,黄胸鼠占比为26.77%,四川短尾鼩占比26.01%,小家鼠占比为9.85%,其余还捕获小泡巨鼠、大足鼠、北社鼠、黑线姬鼠、灰麝鼩,不同监测点的小型兽类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786,P<0.001).所有检测样本中,发现汉城型汉坦病毒阳性4份(只),问号钩体阳性24份(只),巴尔通体阳性8份(只),其余均为阴性.共发现33只小型兽类呈阳性,其中2只黄胸鼠、1只褐家鼠同时携带问号钩体和汉城型汉坦病毒,病原体总体携带率为2.78%,其中汉坦病毒总携带率为0.34%,问号钩体总携带率为2.02%,巴尔通体总携带率为0.67%,3种病原体的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57,P<0.001).结论 重庆地区小型兽类中监测到问号钩体、巴尔通体和汉坦病毒,检出阳性较多的小型兽类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四川短尾鼩,主要分布于重庆城区的重点行业和万州区的农村居民区,当地应对鼠源疾病流行及防控予以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绵阳市2016年鼠类种群及密度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绵阳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城区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选取食品餐饮业、自然村和居民区各1处作为监测点,4个方位每月轮流监测,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结果 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5种146只,平均鼠密度为2.33%.优势鼠形动物为四川短尾鼩,占55.48%;其次为褐家鼠,占29.45%.鼠密度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份.结论 2016年鼠密度水平较高,食虫目的四川短尾鼩和啮齿目的褐家鼠是重点防控鼠种.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柄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为相关疾病的预警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省大竹县农田鼠情监测历史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大竹县1992-2008年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研究控制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每年4月和9月选择不同方位的农田(耕作区)布放鼠夹,晚放晨收;分析鼠类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 共布有效鼠夹10 369个,平均鼠类密度为9.73%.以1993年鼠类密度最高,为16.01%;1999-2008年鼠类密度波动在6.77%~9.88%之间.捕获鼠类6种,以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其次为黑线姬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77.50%和15.06%,鼠种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020.02,P<0.05).结论 1992-2008年鼠类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四川短尾鼩构成比逐年上升,黑线姬鼠构成比有所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甲酸致大鼠胚胎外观畸形的剂量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维甲酸 (retinoic acid, RA) 不同剂量诱发SD大鼠胚胎畸形的效果, 为药物和化合物致畸试验的阳性对照品提供依据.方法:将SD大鼠孕鼠随机分为4组, 即玉米油溶剂对照组, 50, 100和150mg·kg-1维甲酸组.各组在孕d 10灌胃 (ig) 给药1次, 孕d 20处死孕鼠, 观察胚胎外观畸形发生情况.结果:50 mg·kg-1及以上剂量组的维甲酸诱导SD大鼠胚胎出现明显的多发性畸形, 致畸率为100%.畸形主要表现为下颌缺失、脊柱裂、眼球突出、足内翻、并肢、无尾或短尾、身材短小等, 偶见脐膨出和全身水肿.维甲酸各组畸形的表型和各类畸形发生率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3个剂量组间的胚胎畸形率无显著差异 (P<0.05), 但畸形程度随剂量增高而加重.100和150 mg·kg-1剂量组出现明显的吸收胎或死胎, 吸收胎率和死胎率随剂量增高而升高.结论:50 mg·kg-1维甲酸在孕d 10 ig给药, 对SD大鼠有明显的致畸作用, 且不会增加吸收胎率和死胎率.在本研究条件下50 mg·kg-1维甲酸为较理想的致畸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野生短尾猴集群运动的跟随者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群居动物在群体运动过程中通过形成领导-跟随模式以保持运动方向和时间的一致性,这一模式在长期进化中被选择下来.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领导力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但较少关注对跟随者特征的研究.为了探究跟随者与集群运动成功率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安徽黄山的野生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YA1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观察记录成年个体在集群运动中的跟随过程,阐明跟随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跟随者对集群运动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跟随者特征向量中心度与加入集群运动的次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0),跟随者年龄与集群运动成功率无相关性(P=0.728),潜在跟随者的数量与集群运动的成功发起时间无相关性(P=0.669),跟随者的亲缘关系与集群运动成功率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0).此外,社会等级与集群运动成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雄性:P=0.030;雌性:P=0.001).这些结果表明跟随者的社会中心度、社会等级以及亲缘关系在集群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集群运动的成功率.为揭示群居动物维持群体凝聚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2017年绵阳市城区鼠类密度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绵阳市鼠类密度及种群分布,为城区鼠类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以生花生米为诱饵,在城区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选取居民区、餐饮行业和农村3种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月监测1个方位,4个方位轮流进行,1-12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捕获鼠形动物4种419只,平均密度2.15%.鼠密度在5月快速上升,到8-9月为全年鼠密度最高峰.四川短尾鼩为占比63.25%,褐家鼠占比26.97%;农村自然村鼠密度为3.30%,食品餐饮业鼠密度为1.37%.结论 绵阳市城区鼠密度相对较高,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群.全年需开展春秋两次统一集中灭鼠活动,并将城市周边农村纳入到统一行动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得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 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