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轮状透亮致密透明带M I期卵母细胞患者行ICSI/Re-ICSI结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齿轮状透亮致密透明带、卵周间隙小患者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补救ICSI(rescure-ICSI,Re-ICSI)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6对夫妇共8个周期卵子透明带异常,其中5对夫妇6个周期M I卵占比≥50%(部分卵M I阻滞),1对夫妇2个周期为全部卵M I阻滞。对M II卵行ICSI或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短时受精,IVF短时受精完全受精失败,行Re-ICSI;对M I卵同时行ICSI/Re-ICSI。比较M II卵和M I卵、全部卵M I阻滞和部分卵M I阻滞之间ICSI/Re-ICSI受精率、退化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率。 结果:37枚M II卵和65枚M I卵行ICSI/Re-ICSI,M I卵受精率、2PN受精率均低于M II卵[46.2%(30/65)比89.2%(33/37);32.3%(21/65)比83.8%(31/37),均 P<0.001],两组均有优质胚胎及囊胚形成;全部卵M I阻滞与部分卵M I阻滞相比,M I卵受精率、退化率、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透明带异常的M I卵占比高的患者行ICSI/Re-ICSI,可增加患者卵子利用率和可用胚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精子透明质酸结合试验阳性率与诱发顶体反应率预测精子形态异常对受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异常对受精影响的原因,为畸形精子症患者受精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进行常规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的助孕周期,根据精子正常形态率(normal sperm morphology rate,NSMR)分为4组,A组:IVF精子形态正常(NSMR≥4%,750个周期),B组:IVF轻度畸形精子症(2%≤NSMR<4%,277个周期),C组:IVF中度畸形精子症(1%≤NSMR<2%,110个周期),D组:IVF重度畸形精子症(0%≤NSMR<1%,49个周期),比较各组的正常受精率、受精失败率(受精率<30%)、完全受精失败率(受精率=0)以及受精功能相关指标:2 h酪氨酸磷酸化率、透明质酸结合试验(hyaluronan-binding assay,HBA)阳性率、顶体酶含量、自发顶体反应率、诱发顶体反应率。 结果:①D组IVF正常受精率[52.4%(18.3%,69.0%)]显著低于A组[60.0%(45.5%,75.0%), P=0.008]和B组[60.0%(42.9%,75.0%), P=0.028)];IVF受精失败率[22.4%(11/49)]显著高于A组[5.5%(41/750), P<0.001]和B组[8.3%(23/277), P=0.018];IVF完全受精失败率[14.3%(7/49)]显著高于A组[2.7%(20/750), P=0.00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也显示D组 IVF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A组( OR=0.433, P=0.008),受精失败风险( OR=5.426, P<0.001)、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OR=8.194, P<0.001)显著高于A组。②B、C、D组HBA阳性率[75.0%(62.3%,83.0%),71.0%(58.0%,81.0%),68.0%(48.0%,76.5%)]均显著低于A组[80.0%(71.0%,85.0%),均 P<0.001];C、D组诱发顶体反应率[32.3%(26.5%,40.8%),28.8%(24.2%,43.0%)]均显著低于A组[37.8%(30.5%,46.8%), P<0.001, P=0.009]。③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子正常形态率与HBA阳性率( r=0.259, P<0.001)和诱发顶体反应率( r=0.202, P<0.001)正相关。④以精子HBA阳性率、诱发顶体反应率、NSMR为自变量,对NSMR<4%的IVF周期受精率(IVF受精率<3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BA阳性率的截断值是73.5%,敏感度为51.4%,特异度为73.8%,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95% CI)=0.643(0.559~0.726), P=0.002;诱发顶体反应率的截断值是28.9%,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50%,AUC(95% CI)=0.599(0.497~0.700), P=0.036;正常形态率的截断值是1.4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42.9%,AUC(95% CI)=0.605(0.509~0.701), P=0.025。 结论:畸形精子可能通过影响受精功能指标HBA阳性率、诱发顶体反应率从而影响IVF受精,建议对于畸形精子症患者,尤其重度畸形精子症(0%≤NSMR<1%)患者,进入促排卵周期后,男方行精子受精功能检测,包括HBA阳性率、诱发顶体反应率,如果取卵当日处理后精液符合常规IVF受精的要求,但前期受精功能检测HBA阳性率<73.5%,诱发顶体反应率<28.9%,建议行短时受精观察、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或half-ICSI,以降低IVF受精失败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刺激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是一种生殖内分泌疾病,患者行体外受精促排卵后的获卵数往往较低,严重影响妊娠成功率。双刺激方案利用黄体期卵巢刺激的原理,通过在一个月经周期内二次取卵,短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数量的卵子。因此,进一步探索这种新的促排卵方案可能有助于为POR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本文从POR定义、双刺激方案的作用机制和发展历史,以及在POR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辅助生殖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不孕进行IVF治疗,且既往有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史的37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不同时间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即术后1年组、术后2年组、术后4年组和术后≥5年组;进一步按照卵巢囊肿的病理类型将观察组各亚组分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和非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收集同期因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不孕进行IVF治疗,且既往无卵巢囊肿剥除术史的2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及亚组患者的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孕酮,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基础窦卵泡数(AFC),及IVF治疗时用药情况、获卵情况、获得胚胎情况及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月经周期分别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观察组及其亚组患者的血清FSH和孕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内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4年和术后≥5年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其IVF治疗时的促性腺激素使用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中术后≥5年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患者的获卵总数、可用胚胎数、囊胚形成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3)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仅术后1年组手术侧的基础AFC显著低于非手术侧( P<0.05);而术后1年组、术后2年组、术后4年组、术后≥5年组手术侧的获卵总数均显著低于非手术侧( P均<0.05)。 结论: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短时间内对卵巢的影响小,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卵巢储备功能、IVF治疗后的卵巢反应性和临床妊娠率均下降,且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与是否为手术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氟对斑马鱼骨骼发育的影响及与OPG/RANKL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氟暴露对斑马鱼幼鱼骨骼发育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受精后6 h(6 hpf)野生型斑马鱼胚胎,采用氟化钠[NaF,对照组(0 mg/L NaF)、低氟组(25 mg/L NaF)和高氟组(100 mg/L NaF)]暴露至9 d。使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斑马鱼幼鱼的整体氟含量,观察并统计斑马鱼幼鱼的死亡及发育情况,采用茜素红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分别分析斑马鱼幼鱼的骨矿化和软骨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sry相关高迁移率组盒9(Sox9)的同源基因Sox9a、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0.12 ± 0.01)μg/140条]比较,低氟组[(0.28 ± 0.03)μg/140条]和高氟组[(0.64 ± 0.10)μg/140条]斑马鱼幼鱼整体氟含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氟组斑马鱼幼鱼体长较短、鱼鳔发育缺失率和脊柱弯曲率均较高( P均< 0.05);低氟组茜素红染色骨矿化面积、累计光密度( IOD)和矿化椎骨数均较高,阿尔新蓝染色软骨形成面积较低( P均< 0.05);高氟组茜素红染色骨矿化面积、 IOD和矿化椎骨数均较低,阿尔新蓝染色软骨形成面积较高(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低氟组OPG mRNA表达水平和OPG/RANKL比值均较高( P均< 0.05);高氟组RANKL mRNA表达水平较高,OPG/RANKL比值较低( P均< 0.05)。 结论:斑马鱼胚胎至幼鱼时期给予短时间的氟暴露即可造成斑马鱼幼鱼骨骼发育异常,该影响可能与软骨内成骨和OPG/RANKL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剂量克罗米芬在微刺激方案助孕治疗中对卵巢功能减退患者子宫内膜及妊娠结局等因素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对卵巢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患者微刺激方案助孕治疗中子宫内膜因素、获卵数、助孕结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微刺激方案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CC剂量方案分为4组:A组从月经第3天起CC 50 mg/d至扳机日,共1 457个周期;B组从月经第3天起CC 50 mg/d仅使用3 d,共1 533个周期;C组从月经第3天起CC 25 mg/d至扳机日,共345个周期;D组从月经第3天起CC 25 mg/d仅使用3 d,共319个周期,两两比较并分析4组患者的临床数据。 结果:A组患者所用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使用总量、Gn使用时间、优势卵泡数、扳机日激素水平、获卵数、获卵率、受精数、可移植胚胎数以及全胚冷冻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 P<0.05)。B组的扳机日内膜厚度[7.10(5.40,8.65)mm]及A/A-B型百分比[70.70%(888/1 256)]显著优于A组[6.00(4.70,8.00)mm, P<0.001;63.62%(649/1 020), P<0.001],其鲜胚移植率[20.00%(259/1 295)]显著高于A组[42.94%(584/1 360), P<0.001],两组的移植优质胚胎数和无可移植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D组比较,C组患者所用的Gn使用总量、Gn使用时间、优势卵泡数、扳机日雌二醇、获卵数、每周期受精数/可移植胚胎数均显著增加(均 P<0.05),D组患者的扳机日内膜厚度[7.00(5.40,8.60)mm]显著高于C组[6.10(5.00,7.93)mm, P<0.001],但是两组间内膜A/A-B型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39)。此外,C组的扳机日黄体生成素及孕酮值显著高于D组( P=0.014, P=0.005),但是两组卵子早排率、全胚冷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鲜胚移植率[26.04%(75/288)]显著低于D组[38.80%(97/250), P<0.001]。A组和B组、C组和D组间的累积临床妊娠率和鲜胚/冻胚移植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小剂量、短时间CC用于微刺激助孕方案并不改变最终妊娠结局,同时节约患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可作为DOR患者优选的微刺激助孕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拮抗剂方案行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对胚胎发育参数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拮抗剂方案行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对胚胎发育参数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9例采用拮抗剂方案接受IVF-E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受精方式分为短时受精(短时组,n=424)和过夜受精(过夜组,n=485).比较两组受精、胚胎发育情况、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短时组总受精率、正常受精(2PN)受精率低于过夜组,多原核(PN)受精率、囊胚形成率高于过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原核(1PN)受精率、未见原核卵裂(0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周期率、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数、着床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拮抗剂方案中过夜受精2PN受精率高于短时受精,但在囊胚形成率方面短时受精更占优势,两者各有优势但并未影响临床结局,过夜受精对拮抗剂方案继发不孕患者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受精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拮抗剂方案中卵泡期黄体生成素变化幅度对不孕症患者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卵巢正常反应不孕症患者拮抗剂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卵泡期黄体生成素(LH)变化幅度对卵巢反应性及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该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277例不孕症患者,按照COH第4天LH水平较COH用药前变化幅度的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高LH组(n=91)、中LH组(n=93)和低LH组(n=93).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COH过程中的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使用情况、不同时期激素水平、卵巢反应性指标、实验室结局及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结果 3组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睾酮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高LH组Gn时间最短,Gn总量和启动剂量最少,外源性Gn刺激后雌二醇水平、卵巢敏感指数(OSI)、获卵数、成熟卵(MII)卵子数、双原核受精数、成胚数、优质胚胎数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3组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卵巢正常反应不孕症患者拮抗剂方案COH的过程中,卵泡期LH下降幅度大可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好的胚胎数量及质量,但对患者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行IVF/ICSI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最终的受精方式,分为短时受精结合早期R-ICSI组(R-ICSI组,105个周期)、常规IVF组(IVF组,2 058个周期)及常规ICSI组(ICSI组,486个周期),其中R-ICSI组新鲜移植周期56个,IVF组新鲜移植周期1 059个,ICSI组新鲜移植周期259个.分析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 基本资料比较中,3组患者的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促性腺激素(Gn)用量和天数、基础生殖激素水平、平均获卵数及可移植周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和ICSI组原发不育率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R-ICSI组和ICSI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无患者使用卵泡期长方案,IVF组和ICSI组使用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使用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使用超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R-ICSI组和ICSI组患者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IVF组(P<0.05),但MⅡ率、多精受精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和可用囊胚率均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的总受精率和多精受精率显著高于ICSI组(P<0.05),而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ICSI组移植D3胚胎周期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R-ICSI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数及移植D5胚胎周期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结局比较中,3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娩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出生性别比、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短时受精结合R-ICSI可获得较好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结局,对于在常规IVF受精失败或受精低下的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表观遗传重塑过程从受精后短时间内便会开始,包括DNA甲基化改变、染色质重塑和转录改变.DNA甲基化在 DNA 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和 10-11 易位蛋白(ten-eleven-translocation protein,TET)的参与和调控下重编程以及发生动态变化,这些变化与胚胎发育、早期细胞命运决定、印记基因调控密切相关.组蛋白,尤其H2和H3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以及乙酰化等修饰同样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节器调控基因转录活性以及染色质可及性.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组蛋白修饰(histonemodification)和染色质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均会随着胚胎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与此同时,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相关的基因、酶及底物也在发生动态变化.近期多项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从全基因组的角度,揭示了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染色质可及性的新机制,就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