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RNA测序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阐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RNA测序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选择30只SD雄性大鼠进行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造模,根据Bederson评分排除10只不在1~3分的大鼠,剩余20只模型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MCAO组( n=10)和rTMS组( n=10),另设假手术组( n=10)。rTMS组大鼠于术后第7~28天接受20 Hz rTMS干预治疗。术后第28~33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在rTMS组和tMCAO组各取3只大鼠的梗死灶周围皮质组织进行RNA测序。 结果:rTMS组[(53±4)s]和假手术组[(51±5)s]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tMCAO组[(58±4)s, P<0.05];rTMS组[2.5(1.5~3.0)次]和假手术组[3.0(1.5~3.0)次]大鼠在60 s内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多于tMCAO组[1.0(0.5~1.5)次, P<0.05]。RNA测序共发现16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包括9个上调基因和7个下调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化学和金属离子稳态等过程,而下调基因的功能则主要集中于炎症反应。 结论:20 Hz rTMS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维持化学和金属离子稳态及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减轻神经炎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前动脉A2段狭窄所致反复发作性单侧肢体无力: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S)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之一 [1]。在亚洲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狭窄发病率较高,最常发生在A2段 [2,3]。根据梗死累及部位、体积及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可导致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多数患者出现对侧下肢运动障碍症状 [4]。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强化危险因素管理和血管内治疗 [2,5,6]。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ICAS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加以证实以及严格的患者筛选 [7]。本文报告1例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慢性闭塞和ACA A2段狭窄的患者,单侧肢体无力反复发作,入院后强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进行性加重,补救性支架置入后血流灌注恢复良好,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以改善。现结合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并进行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吡格列酮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白质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白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青年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14只。采用线栓法短暂性闭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贴条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模型制作后第7天处死小鼠,应用HE染色检测脑梗死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脑白质损伤程度以及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与模型组相比,PGZ组小鼠移除贴条时间显著缩短( 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缩小( P<0.05),皮质区和纹状体区MBP/NF200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增高( P均<0.05),CD16 +/Iba1 +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P<0.01),而CD206 +/Iba1 +小胶质细胞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结论:吡格列酮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1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中,18例置入单支架,3例置入双支架,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RaymondⅠ级栓塞(完全栓塞)3例(14.3%),Ⅱ级栓塞(次全栓塞)1例(4.8%),Ⅲ级栓塞(不完全栓塞)17例(80.9%)。围手术期2例(9.5%)发生并发症,1例为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术后6个月共13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RaymondⅠ级栓塞11例,Ⅱ级栓塞1例,Ⅲ级栓塞1例;1例动脉瘤复发,3例载瘤血管狭窄,1例支架置入对侧的MCA分支闭塞导致新发脑梗死。结论:初步证实,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MCA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性高,短期栓塞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次再通效应对国产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基于3项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首次再通效应对采用国产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以及实现首次再通效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EDIRECT试验、Tonbridge试验、CAPTURE试验)中采用国产支架取栓治疗的223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31例)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92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手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是否获得首次再通效应[一次支架取栓实现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3级)],将患者分为首次再通效应组(69例)与非首次再通效应组(154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手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筛选患者获得首次再通效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房颤比例、责任闭塞血管为颈内动脉者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患者的首次再通效应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 OR=0.459,95% CI:0.247~0.854, P=0.014)、首次再通效应( OR=2.485,95% CI:1.282~4.816, P=0.007)、入院时NIHSS评分( OR=0.894,95% CI:0.837~0.955, P=0.001)、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 OR=0.993,95% CI:0.987~0.999, P<0.001)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2)首次再通效应组股动脉穿刺至支架取栓完成时间明显低于非首次再通效应组,应用球囊导引导管(BGC)比例明显高于非首次再通效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BGC是首次再通效应的独立影响因素( OR=3.185,95% CI:1.494~6.791, P=0.003)。 结论:应用国产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时实现首次再通效应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而应用BGC更有利于实现国产支架取栓的首次再通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蛋白水解物-Ⅰ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CH)-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H-Ⅰ干预组和脑活素(cerebrolysin, CBL)阳性对照组。应用线栓法短暂性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H-Ⅰ组和CBL组在再灌注0、3、6和12 h腹腔注射CH-Ⅰ和CBL,剂量均为2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在再灌注后24 h,应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mNSS)检测大鼠行为功能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Nissl染色观察缺血皮质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TUNEL染色检测缺血皮质区神经元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皮质区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pERK)1/2、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hosphory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ERK kinase, pMEK)1/2、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再灌注后24 h,模型组mN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显著高于和大于假手术组( P均<0.001);CH-Ⅰ组和CBL组mN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均<0.05),但CH-Ⅰ组与CB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ssl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CH-Ⅰ组变性细胞指数和凋亡细胞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 P均<0.01),但与CB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皮质区pMEK1/2、pERK1/2和pCREB表达显著增强,BDNF表达显著减弱( P<0.05);与模型组比较,CH-Ⅰ组pMEK1/2、pERK1/2和pCREB表达显著降低( P均<0.05),BDNF表达显著增高( P<0.05)。 结论:CH-Ⅰ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EK-ERK-CREB通路以及增强BDNF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VIS支架灯笼技术辅助栓塞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破裂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LVIS支架"灯笼"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LVIS支架"灯笼"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伴有fPCA的破裂PCoA宽颈动脉瘤患者,共24例。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动脉瘤。围手术期2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完全栓塞)16例,Ⅱ级栓塞(次全栓塞)4例,Ⅲ级栓塞(不完全栓塞)4例,PCoA均通畅。20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58.0±9.2)个月(25~79个月),其中mRS 0分19例,1分1例。19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3~65个月),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7例,Ⅱ级栓塞2例(其中1例为复发患者);支架内重度狭窄伴PCoA闭塞1例。结论:LVIS支架"灯笼"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破裂PCoA宽颈动脉瘤安全,临床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MPK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调节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对小鼠脑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调节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媒(Sham+vehicle)组\大脑中动脉短暂性闭塞模型+溶媒(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vehicle)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com)组,每组各27只;构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小鼠模型,MCAO+com组、tMCAO+vehicle组和Sham+vehicle组分别于拔出线栓后以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AMPK抑制剂复合物C(Compound C)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15 min前、后观察各组小鼠脑血流情况,MAP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用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c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神经元特异性 RNA 剪接蛋白(Neuron specific RNA splicing pro-tein,NeuN)、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Notch end labeling technique mediated by de-oxyribonucleotide terminal transferase,TUNEL)标记各组小鼠梗死周围区小胶质细胞的吞噬情况;Western blot 法观察 AMPK、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磷酸化的糖原合酶激酶-3β(Phosphorylation-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白细胞分化抗原 36(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36,CD36)、引发髓性细胞受体表达 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等蛋白表达情况;检测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并用水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恢复.结果 再灌注损伤7 d后MCAO+com组较tMCAO+vehicle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显示MCAO+com组较tMCAO+vehicle组小胶质细胞吞噬凋亡神经元效率显著提高,对存活神经元的"误吞"比率显著降低,且残留凋亡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显示tMCAO+vehicle组小鼠梗死周围区p-AMPK/AMPK,p-GSK-3β/GSK-3β 比例、CD36 和 TREM2 蛋白表达水平较 Sham+vehicle 组显著增高,而 MCAO+com 组表达 p-AMPK/AMPK,p-GSK-3β/GSK-3β 比例较 tMCAO+vehicle 组显著降低,同时 CD36 和TREM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MCAO+com组小鼠较tMCAO+vehicle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通过水迷宫观察MCAO+com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提高,逃离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但游泳速度无明显差异(P=0.16).结论 抑制AMPK信号通路促进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此过程可能通过增强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来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MyD88/ERK通路及NF-κB核移位探讨大黄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髓样分化因子 88(MyD8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及核因子κB(NF-κB)核移位探讨大黄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素组,每组 6 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短暂性闭塞模型(tMCAO).大黄素组大鼠于造模前 72、48、24 h,分别给予 40 mg·kg-1 大黄素灌胃给药,共 3 次.造模结束后 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梗死灶面积;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RT-qPCR法检测脑组织中MyD8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MyD88、ERK、p-ERK、TNF-α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1);缺血半暗带皮质区中出现细胞坏死,细胞形态异常,胞核破碎萎缩,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脑组织中MyD88、TNF-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01),MyD88、p-ERK/ERK、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P<0.001),NF-κB入核细胞数占比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缺血半暗带皮质区的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脑组织中MyD88、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MyD88、p-ERK/ERK、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NF-κB入核细胞数占比显著降低(P<0.001).结论 大黄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MyD88 活化、ERK磷酸化及NF-κB核移位,进而下调炎症级联反应及TNF-α等促炎因子分泌,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溶性冰片磷酸酯前药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对冰片进行结构优化,以改善冰片的溶解性,促进其在脑卒中治疗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利用磷酸酯修饰原理,设计并合成冰片前药BP-3.使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测定BP-3的溶解性,在小鼠血浆中测试原药释放的程度与速度,并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小鼠模型中评估BP-3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BP-3在 20 mg/mL时可以完全溶解于生理盐水;在小鼠血浆中,2 h内释放约 40%的冰片;在tMCAO小鼠模型中,TTC染色结果显示BP-3可以有效减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结果表明,BP-3可以改善神经元损伤;握力和抓力测试结果阐明,BP-3可以减少损伤带来的运动能力降低;转棒测试结果证明,BP-3可以促进小鼠运动能力的恢复.BP-3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适宜的原药释放速率以及优异的神经保护作用,具备广阔的药物开发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