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394G耐药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因"乏力10余天"于2018年9月13日收入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0.89×10 9/L,HGB 74 g/L,PLT 83×10 9/L。凝血系列:D-二聚体0.901 mg/L,余正常。外周血涂片:白细胞数量少,偶见幼稚细胞,占5%,红细胞大小不等,成堆散在血小板少见。骨髓细胞形态学:增生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占30%。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异常细胞占33.08%,表达CD34dim、CD117、CD33、MPO、CD123、CD64,部分表达CD38、CD13、HLA-DR、CD36。RT-PCR技术检测PML-RARα(bcr1)阳性,转录本水平1.88%,PML-RARα(bcr2、bcr3)均为阴性。检测白血病相关FLT3、KIT、NPM1、CEBPA基因突变阴性。WT1阳性率14%。FISH检测PML-RARα阳性,检测位点:15q22/17q21。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拒绝应用砷剂(ATO)诱导治疗,单用维甲酸(ATRA)20 mg,2次/d口服,20 d后复查血常规:WBC 2.7×10 9/L,HGB 75 g/L,PLT 152×10 9/L。凝血系列指标恢复正常。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5.32∶1,早幼粒细胞2%。评价达骨髓形态学缓解,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后不规则服用ATRA,未规律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ET2基因突变对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亚砷酸/维A酸联合或不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诱导方案治疗TET2基因突变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8年4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住院MDS患儿9例,其中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3例,MDS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MDS-EBⅠ)4例,MDS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MDS-EBⅡ)2例。应用二代基因测序法(NGS)检测MDS患儿骨髓细胞TET2基因突变。采用低剂量亚砷酸/维A酸联合或不联合阿糖胞苷诱导方案分层治疗儿童MDS。临床疗效评价参照2006年MDS国际工作组(IWG)制定的MDS疗效评价标准。结果:9例患儿中,近期临床有效8例。TET2基因突变阳性2例,均获得了骨髓完全缓解(mCR)并血液学改善(HI)的近期临床疗效;7例TET2基因突变阴性患儿近期临床疗效为CR 4例,mCR并HI 1例,疾病稳定(SD)1例。结论:低剂量亚砷酸/维A酸联合或不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可能使TET2基因突变阳性儿童MDS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方黄黛片有效成分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癌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复方黄黛片有效成分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联合装载纳米粒的制备及肝癌HepG2和Huh-7细胞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单乳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联合装载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纳米粒.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纳米粒中药物的载药率、包封率和模拟体外释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粒粒径.荧光显微镜观察HepG2和Huh-7细胞吞噬摄取纳米粒,采用MTT测定法检验细胞活力,细胞存活分析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联合载药纳米粒呈球形,粒径为(115.09±36.71)nm,多分散指数0.131.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5.17±1.26)%、(1.03±0.45)%、(1.72±0.67)%和(16.15±4.7)%、(76.74±6.8)%、(83.09±9.4)%.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模拟体外释药曲线早期呈爆发释放,随后为缓慢持续释放.荧光显微镜结果可见肝癌细胞对纳米粒的吞噬摄取,MTT检测显示药物单体和联合载药纳米粒作用后细胞活力较对照降低,联合载药纳米较药物单体粒作用显著,细胞存活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结论 复方黄黛片有效成分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联合装载纳米粒显示出明确的肝癌治疗效果,这为中药的临床给药提供了新的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砷剂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砷剂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治疗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复发难治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例采用砷剂治疗(亚砷酸组),11例接受既往未使用过的方案治疗或应用含有新药(如硼替佐米)方案治疗(对照组).亚砷酸组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2±5)岁;对照组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9±9)岁.每2个疗程观察总有效率和总生存(OS)时间.结果 亚砷酸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显效时间分别为8.00个月(6.00~9.00个月)和3.50个月(1.00~24.00个月),总有效分别为3例(3/10)和6例(6/1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砷酸组中位OS时间10.00个月(8.00~24.00个月),对照组为6.00个月(1.00~69.0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结论 亚砷酸方案治疗复发难治MM不良反应未增加,性价比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液和尿液中砷形态化合物的HPLC-ICP-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血液和尿液中6种砷形态化合物[AsC、AsB、As(Ⅲ)、DMA、MMA、As(Ⅴ)]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HpLC-ICp-MS)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案例. 方法 利用曲拉通破坏细胞,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二水合物络合细胞内砷形态化合物,超声水浴加乙腈沉淀蛋白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分析柱,碳酸铵水溶液与超纯水作为流动相,对样品中砷形态化合物进行梯度洗脱后,采用ICp-MS分析样品中砷形态化合物.结果 血液中砷形态化合物检测限为1.66~10 ng/mL,最低定量限为5~30 ng/mL,尿液中砷形态化合物检测限为0.5~10 ng/mL,最低定量限为5~30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10%,且成功应用于3组案例.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血液和尿液中常见6种砷形态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涉砷中毒案件的司法鉴定及砷剂治疗患者血液和尿液中砷形态化合物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 (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以及三氧化二砷(ATO)作为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ATRA及ATO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的145例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HT治疗组74例,IDA治疗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完全缓解率(CR),总生存率(OS)以及无事件生存率(E 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5例患者的CR率为97.2%(141/145),HHT组与IDA组两组的CR率相似(98.6% vs.95.7%,P=0.36),到达CR时间分别为32.9 d和33.3 d(P=0.645),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时间分别为1.9月和2.2月(P=0.091),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4例患者早期死亡(2.8%),其中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呼吸窘迫(ARDS).平均随访45.6月(0.17~ 131.5月),两组间的OS和EFS均无统计学差异(P=0.9,P =0.093).一共13例患者复发,其中分子生物学复发5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2例,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 vs.11.2%,P=0.342).在亚组分析中,无论是中低危还是高危患者中,两组的OS和EFS也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均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显著低于IDA组(P=0.003),合并1级发热的患者比例低于IDA组(28.3% vs.45.1%,P=0.037).其他肝肾及心脏等重要脏器损害,重要脏器出血等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TRA及ATO分别联合小剂量HHT和IDA的方案在初治APL患者中的疗效近似,但联合小剂量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更小,相应的感染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剂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小剂量维甲酸+亚砷酸应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2008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 例,对照组采取小剂量维甲酸+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亚砷酸.比较2组各症状改善情况、细胞数目变化以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24.51±3.12)d]、凝血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5.25±2.01)d]、高白细胞血症持续时间[(8.24±2.20)d]都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总白细胞数[(11.27±1.15)×109/L]、早幼粒细胞比例[(0.24±0.01)%]较对照组更低,疗效优于对照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维甲酸+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十分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PML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绝大多数APL患者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内PML基因和RARα基因发生融合,该融合基因所表达的PML-RARα 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原因.三氧化二砷作为临床治疗APL的一线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的PML部分,诱导相关蛋白多聚化,并招募多种功能蛋白,促进PML核小体重构,使PML-RARα蛋白发生小泛素修饰蛋白(SUMO)化和泛素化,最终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达到治疗APL的目的.PML蛋白发生点突变会导致APL复发及三氧化二砷耐药.本文阐述了PM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APL发病的机制、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分子机制以及PML蛋白发生突变导致APL患者发生三氧化二砷耐药的现象,以期为目前治疗方案的优化及针对耐药患者有效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应用亚砷酸(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患者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的发生率及发生时相以及相关因素,从而探索降低或避免ATO致心脏事件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7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TO治疗资料完整的APL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白血病MICM分型标准,即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型,ATO剂量为0.16 mg·kg-1·d-1,诱导、复发后再诱导应用ATO中位时间28 d,巩固治疗每疗程14 d.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化指标及心电图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用药前后参数变化.结果 入组患者61例,男36例、女25例,中位年龄44岁,中位治疗次数11次,诱导治疗及复发后再诱导治疗82次,巩固治疗170次.根据诱导治疗前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例,中危组27例,低危组14例.接受ATO治疗中QTc延长发生率23.8%,QTc较用药前延长(20.38+7.11)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90 g/L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21.3%,HB<90 g/L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35.1%.诱导治疗中HB<90 g/L发生率59.7%,QTc延长发生率46.3%,巩固治疗中HB<90 g/L发生率4.7%,QTc延长发生率为12.9%.乳酸脱氢酶(LDH)正常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21.4%,LDH升高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42.9%.用药前心室率与QTc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52,P=0.015,用药后心室率仍与QTc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30,P=0.000.结论 应用ATO治疗APL,中重度贫血患者更易出现QTc延长,在诱导治疗期间此现象更为突出;LDH水平升高者QTc延长发生率高;用药期间心室率与QTc具有相关性,通过降低心室率可控制QTc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