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中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的血常规指标、骨髓指标表现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22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病房162例较高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血常规指标、骨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62例较高危MDS患者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48.8%.当较高危MDS患者年龄<70岁、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时,更易获得疗效(P<0.05).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后,较高危MDS患者血小板(P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无效组的PLT水平提高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较高危MDS患者的骨髓粒系占比、巨核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含砷中药复方为主的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较高危MDS,能够提高患者的HGB含量、PLT水平,提高患者骨髓粒系占比、巨核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例,且对于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即去甲基化方面也发挥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砷暴露与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具有致癌作用的非金属物质。慢性砷暴露会造成全身多器官损伤,因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特效药及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等因素,长期以来成为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表观遗传修饰不仅与砷暴露存在相关性,而且可通过调控关键分子的表达参与砷诱导的早期损伤,成为砷暴露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模式之一,有望为地方性砷中毒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但DNA甲基化是如何调控砷诱导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砷中毒的发生发展,以及与砷中毒机制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现就DNA甲基化在砷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调控组蛋白H3K27me3水平对砷致肝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砷诱导肝细胞凋亡过程中,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水平对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BRL-3A,根据砷处理因素将实验分为两部分,未染砷时分为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JMJD3(H3K27me3特异性去甲基化酶)小干扰RNA(siRNA)转染、EZH2(H3K27me3甲基转移酶)siRNA转染组;染砷时分为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JMJD3siRNA转染、砷+ EZH2siRNA转染组。未染砷时siRNA和转染试剂按照100 pmol ∶ 7.5 μl比例转染细胞6 h[正常组加入与转染试剂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再换培养基培养,共48 h;染砷时同上述方法转染和培养细胞24 h,染砷各组再加入终浓度为30 μmol/L的亚砷酸钠(NaAsO 2)处理24 h(对照组加入与NaAsO 2同体积的PBS处理24 h)。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技术动态观察染砷时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染砷时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未染砷时和染砷时细胞JMJD3、EZH2、H3K27me3、BCL2蛋白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染砷时细胞BCL2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的富集水平。 结果: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JMJD3siRNA转染、砷+ EZH2siRNA转染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00 ± 10.43)%、(12.19 ± 3.37)%、(31.86 ± 1.95)%、(24.58 ± 3.64)%、(11.53 ± 1.1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 ± 0.04)%、(13.06 ± 1.33)%、(17.39 ± 0.22)%、(23.90 ± 1.66)%、(15.07 ± 0.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46.50、194.30, P均< 0.001)。JMJD3siRNA转染组H3K27me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组,EZH2siRNA转染组则相反( P均< 0.05);JMJD3siRNA转染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组,EZH2siRNA转染组则相反( P均< 0.05),而在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组之间,H3K27me3、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未见明显改变( P均> 0.05)。在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JMJD3siRNA转染、砷+ EZH2siRNA转染组之间,JMJD3、EZH2、H3K27me3、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26.56、7.82、9.81、31.19,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组JMJD3、EZH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H3K27me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同时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 P均< 0.05);与砷+阴性转染组比较,砷+ JMJD3siRNA转染组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低,砷+ EZH2siRNA转染组EZH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砷+ JMJD3siRNA转染组H3K27me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同时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而砷+ EZH2siRNA转染组则相反(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组细胞BCL2基因启动子区(CHIP1、CHIP2)H3K27me3的富集水平均较高( P均< 0.05)。 结论:砷通过增加BCL2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的富集水平,进而抑制BCL2的表达,促进肝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砷酸钠致人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及自噬中DNA甲基化位点筛查及差异甲基化谱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亚砷酸钠(NaAsO 2)致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纤维化及自噬相关的DNA甲基化位点,筛选与纤维化及自噬相关的特异性甲基化基因。 方法:采用DNA甲基化芯片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 EPIC BeadChips(850K甲基化芯片)对LX-2细胞(对照组)及NaAsO 2干预(低、中、高剂量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 NaAsO 2,干预48 h)致LX-2细胞纤维化及自噬模型进行全基因组DNA检测,寻找差异甲基化位点。对筛选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了解基因功能。 结果:高剂量组细胞纤维化及自噬模型构建成功。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25 817个显著差异甲基化位点,其中高甲基化位点12 083个、低甲基化位点13 73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蛋白结合、离子结合、催化活性、酶结合。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包括代谢通路、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内吞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进一步在启动子区,筛选出11个与纤维化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和29个与自噬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结论:NaAsO 2诱导LX-2细胞纤维化及自噬过程中存在大量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出与纤维化及自噬相关的特异性甲基化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含量与健康效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水平测定分析,探究其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11月,分别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的95名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和31名行政人员作为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尿形态砷、血液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检测,并采用微核试验分析染色体损伤,分析尿形态砷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班末尿三价无机砷(iAs 3+)、五价无机砷(iAs 5+)、无机砷(iAs=∑iAs 3++iAs 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和尿砷(∑iAs+MMA+DMA)浓度均更高( P<0.05);两组间血液肿瘤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外周血微核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明显升高( P<0.05)。接触组尿砷、iAs 5+、无机砷、DMA与外周血微核率呈正相关( rs=0.48、0.34、0.37、0.23, P<0.05),尿砷、iAs 5+、DMA与外周血微核细胞率呈正相关( rs=0.48、0.34、0.26, P<0.05)。 结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中不同价态砷与健康异常效应具有明显相关性,应加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的检测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工人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人群砷代谢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人群砷代谢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内砷中毒人群(砷中毒组)与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调查对象家中饮用水砷含量,尿砷及其代谢产物[三价砷(As Ⅲ)、无机砷(iAs)、一甲基胂酸(五价,MMA V)、二甲基胂酸(五价,DMA V)、总砷(tAs)、无机砷百分比(iAs%)、一甲基胂酸百分比(MMA%)、二甲基胂酸百分比(DMA%)、一甲基化率(PMI)、二甲基化率(SMI)]水平;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指甲砷和指甲硒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调查对象536人,其中砷中毒组155人、对照组381人,水砷含量范围为0.0 ~ 825.7 μg/L。与对照组比较,砷中毒组性别、文化程度、氟斑牙患病分布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年龄、婚姻状况、吸烟、饮酒、水砷含量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中毒组尿As Ⅲ、iAs、MMA V、DMA V、tAs、MMA%、MMA/DMA和指甲砷水平均较高(均 P < 0.05),尿DMA%、SMI和指甲硒水平均较低(均 P < 0.05),而尿iAs%和PM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性别、文化程度、水井深度、水砷含量、总井数和指甲砷水平是尿As Ⅲ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 19.82、- 23.83、0.61、0.21、7.26、2.98,均 P < 0.05);年龄、水井深度、水砷含量和指甲砷水平是尿tAs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3.18、3.25、1.31、15.59,均 P < 0.05);性别、文化程度、水井深度、水砷含量、总井数和指甲砷水平是尿iAs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 20.47、- 25.90、0.64、0.25、7.87、3.11,均 P < 0.05);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水砷含量和指甲砷水平是尿MMA V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0.52、- 17.07、- 21.84、0.22、2.77,均 P < 0.05);年龄、水井深度、水砷含量和指甲砷水平是尿DMA V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2.35、2.47、0.85、9.22,均 P < 0.05)。 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饮水型砷中毒人群砷代谢模式存在差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水井深度、水砷含量、总井数以及指甲砷水平可能是不同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饮水型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吉林和山西省高水砷暴露地区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探讨不同人群砷代谢模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市和吉林省白城市部分乡(镇)的饮水砷含量超标村(水砷≥0.05 mg/L)为调查采样点,选择饮用当地集中式供水和小井水的35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砷暴露组,以临近饮食居住习惯相同、经济条件相近的低砷水源地区人群为对照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一般健康状况检查。采集两组人群尿样,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LC-AFS)技术分离和检测4种形态砷化合物,包括三价无机砷(iAs Ⅲ)、五价无机砷(iAs Ⅴ)、一甲基胂酸(MMA)、二甲基胂酸(DMA)。计算总砷(tAs)、无机砷百分比(iAs%)、MMA百分比(MMA%)、DMA百分比(DMA%)、甲基化率(PMI)和二甲基化率(SM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砷代谢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调查1 415名村民,其中砷暴露组1 256人,对照组159人;对照组与砷暴露组年龄、性别比例、职业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而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和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对照组和砷暴露组尿tAs、iAs%、MMA%、DMA%、PMI和SMI中位数( M)分别为12.86 μg/L、15.03、5.23、76.35、84.97、93.68和69.68 μg/L、10.24、8.37、79.31、89.76、90.65,砷暴露组尿tAs、DMA%和P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iAs%和SMI均低于对照组( U=- 13.87、- 4.30、- 6.64、- 6.64、- 1.99, P均< 0.05)。对人群尿砷代谢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BMI是iAs%的影响因素( β=- 0.08、- 0.08, P均< 0.05);性别、饮酒、BMI和受教育程度是MMA%的影响因素( β=- 0.11、- 0.09、- 0.07、0.08, P均< 0.05);年龄、性别、BMI和受教育程度是DMA%的影响因素( β= 0.06、0.09、0.10、- 0.09, P均< 0.05);年龄和BMI是PMI的影响因素( β=0.08、0.08, P均< 0.05);性别、饮酒、BMI和受教育程度是SMI的影响因素( β=0.09、0.08、0.08、- 0.09, P均< 0.05)。 结论:不同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模式存在差异,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以及受教育程度可能是不同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砷致肝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具有致癌作用的类金属毒物,急性或长期砷暴露会造成机体一系列损伤,主要表现在肝脏,如肝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近年来,关于砷暴露对肝损伤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对砷致肝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进行系统综述,包括DNA甲基化、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肝细胞凋亡、肝纤维化及自噬等方面,旨在为砷中毒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与表观遗传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环境化学污染物给人体健康带来多种危害。表观遗传可能是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与人体健康不良后果之间的重要媒介。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我们概述表观遗传学的机制以及重金属砷、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苯暴露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了解和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与表观遗传之间的关联作用,进一步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机砷化合物的代谢及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砷是一种常见的类金属元素,通过饮用含砷的水和职业性接触砷是人群暴露砷的主要途径。长期暴露于砷可引起机体多种脏器损伤,甚至发生癌变。无机砷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肝脏中被甲基化为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而只有少部分无机砷的代谢在肾脏和肺中进行,最终砷的代谢产物经尿排出体外。了解砷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制定砷职业暴露相关生物指标,可为砷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砷职业暴露生物监测指标、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