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职业流行病学方法,建立劳动者内外暴露相关回归分析,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方法:于2021年11月,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125名职业性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该厂49名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工作日研究对象工作场所空气样本并进行砷浓度测定,同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工作周班末尿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尿液中三价无机砷(As 3+)、五价无机砷(As 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的水平;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砷浓度与工人尿中各种形态砷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对接触组工人接触砷浓度和尿砷(∑iAs+MMA+DMA)水平进行回归拟合,并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的中位数为0.011 6 mg/m 3,超标率为71.2%(89/125)。接触组工人班末尿iAs 3+、iAs 5+、无机砷(iAs=∑iAs 3++iAs 5+)、MMA、DMA和尿砷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浓度与班末尿砷浓度相关性最强( rs=0.909, P<0.001);拟合回归方程为:lg( y)=7.662+2.968lg( x)( r=0.821, P<0.05)。根据我国职业砷接触限值,推算出班末尿砷浓度为53.2 μg/L。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为50 μg/L。 结论:班末尿砷可作为职业性砷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建议将其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定为50 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机砷化合物的代谢及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砷是一种常见的类金属元素,通过饮用含砷的水和职业性接触砷是人群暴露砷的主要途径。长期暴露于砷可引起机体多种脏器损伤,甚至发生癌变。无机砷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肝脏中被甲基化为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而只有少部分无机砷的代谢在肾脏和肺中进行,最终砷的代谢产物经尿排出体外。了解砷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制定砷职业暴露相关生物指标,可为砷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砷职业暴露生物监测指标、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周围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遗传损伤指标间的接触-反应关系,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的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某企业2010-2017年515名铬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918次观察结果和队列中的基线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肺功能检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全血铬水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的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的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F)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的线粒体DNA拷贝数(mtCN).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国内外六价铬化合物生物监测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全血铬水平可较好地反映六价铬化合物的职业接触情况.六价铬化合物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男性、女性人群总体全血铬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2.77和1.79 μg/L.当全血铬水平为6.00 μg/L时,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指标、遗传损伤指标的接触-反应曲线均出现转折节点;其中,自然对数转换的全血铬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0.05 L、1秒率降低0.67%,呼气峰值流量降低0.15 L/s,最大呼气中期流量降低0.09 Us,MNF增加 0.149‰,尿8-OHdG增加 0.090 μg/g,mtCN增加0.013.当全血铬水平>6.00 μg/L时,尿 8-OHdG、MNF和 mtCN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高(P值均<0.01).结论 全血铬水平可作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初步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的生物接触限值为6.00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预测苯及其衍生物的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背景]随着工作场所危化品暴露的增多,员工的职业健康伤害和职业安全事故频发,危化品职业接触限值的获取迫在眉睫. [目的] 为了获取更多未知的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IDLH),探索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预测研究方法应用于IDLH的情况,从而为评估与防控职业健康伤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本文运用QSAR将 50种苯及其衍生物的IDLH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关联起来并展开预测研究.首先应用近邻传播聚类算法对样本集进行聚类划分,随后运用Dragon2.1软件计算并预筛出 537种分子描述符,然后运用遗传算法筛选出的 6个特征分子描述符作为应变量,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以及支持向量机(SVM)与人工神经网络(ANN)两种非线性模型.最后,采用内、外验证评估模型的性能并绘制Williams图确定模型的适用范围. [结果]ANN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 R2 分别为R2train =0.8526和R2test =0.8505,均方根误差(RMSE)=0.5243、平均绝对误差(MAE)=0.4610,内、外验证系数:Q2100 =0.8476、Q2ext=0.8905.经比较,ANN模型各性能验证参数均优于MLR和SVM模型,且所有物质均在应用域之内. [结论]目前,ANN模型具备最好的拟合能力、稳定性、预测性,适用于预测苯及其衍生物的IDLH.通过QSAR的方法预测苯及其衍生物的IDLH值是一种有效方法,为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氟化氢铵接触工人骨代谢生物标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了解氟化氢铵接触人员尿氟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探讨氟化氢铵接触工人的骨代谢生物标志.方法 于2021年12月,选择某半导体和液晶面板光罩生产企业氟化氢铵接触工人74名为接触组,临近区域某电子厂70名工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工人尿氟、血清骨钙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的差异.结果 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氟化氢铵(以氟化氢计)浓度在<0.014~0.021 mg/m3之间,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工人班前尿氟值有7人超标,超标率为9.45%.接触组工人尿氟值与氟化氢外剂量值有正相关关系(r=0.332,P<0.05).接触组工人尿氟质量浓度(0.69±0.77)mg/L,高于对照组的(0.47±0.1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血清骨钙素浓度(15.07±3.68)ng/mL,低于对照组的(16.51±4.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76.99±14.99)U/L,对照组人工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75.03±22.35)U/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尿羟脯氨酸浓度(1 134.01±145.34)μmol/L,高于对照组的(721.30±138.3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工人以不同尿氟值分组,>1.0 mg/L尿氟组工人尿羟脯氨酸值高于≤ 0.5 mg/L及>0.5~1.0 mg/L尿氟组工人(P<0.05).结论 尿氟、尿羟脯氨酸可能是氟化氢铵接触工人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环境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淮南矿业集团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环境因素.方法 于2014年4-9月,采用粉尘采样器采集淮南矿区2个煤矿,每个煤矿9个采样点,计算作业场所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呼吸性粉尘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以焦磷酸质量法测定煤矿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粉尘中主要金属与类金属元素含量,以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法进行矿井作业环境中细菌和霉菌检测.结果 两矿井下环境粉尘样品中分别有42.59% (23/54)和50.00%(27/54)的PC-STEL超过国标限值,有27.78%(15/54)和25.93%(14/54)的PC-TWA超过国标限值.游离SiO2含量平均为13.28%,其中与掘进相关的作业场所SiO2含量较高(>10%),而其他粉尘中含量<10%;岩巷作业场所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高于其他采样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样品中8种金属与类金属元素的含量合计占总粉尘的1.98%,其中Fe、Cu、Zn、Mn、Pb、Ni、Cd和As含量分别为(25.68±7.24)、(37.21±8.16)、(64.85±36.97)、(611.80±70.34)、(30.15±10.95)、(106.84±38.68)、(2.31±1.65)、(3.18±1.70)μg/g.矿井作业场所空气中细菌和真菌浓度分别占微生物总浓度的73.81%和26.19%,细菌浓度明显高于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以G+球菌和G+杆菌为主,G+球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G+杆菌以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为主;真菌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结论 淮南矿区井下作业场所粉尘污染严重,作业场所空气中细菌浓度高于真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工人职业接触钴与尿钴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钴作业场所个体接触浓度与尿钴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为制订钴职业接触人群生物限值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8月,选择作业场所不同钴暴露水平的30名某企业劳动者为接触组,20名非钴接触的同企业管理者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年龄、前5天饮食、性别匹配,进行个体钴接触浓度检测与班末尿钴含量的测定,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接触钴工人8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中位数为0.016 mg/m3,尿钴浓度中位数为6.54 μg/L,对照组8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均<0.001 mg/m3,尿钴浓度中位数为0.80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接触钴工人班末尿钴浓度随个体钴接触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s=0.756,P<0.01).结论 工人职业接触钴浓度与尿钴水平呈正相关,尿钴监测可能用于评价作业环境接触人群的职业接触钴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3-丁二烯生物接触限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定我国1,3-丁二烯接触工人的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某合成橡胶厂139名1,3-丁二烯作业工人为接触组,另选择无职业性1,3-丁二烯接触的45名工作人员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3-丁二烯水平,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2组工人班末尿中1,2-双羟基-4-(N-乙酰半胱氨酸)-丁烷(DHBMA)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推算1,3-丁二烯的生物接触限值.结果 接触组工人接触1,3-丁二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004~7.609 mg/m3,中位数(M)为0.253 mg/m3,班末尿中DHBMA水平为0.171~4.235 mg/g肌酐,M为1.220 mg/g肌酐;对照组工人接触1,3-丁二烯的CTWA低于检出限,班末尿中DHBMA水平为0.157~1.808 mg/g肌酐,M为0.627 mg/g肌酐.接触组工人班末尿中DHBM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接触组工人班末尿中DHBMA水平(y^)与工作场所空气中1,3-丁二烯水平(x)呈正相关(y^=0.349 x+1.082,P<0.01).结论 班末尿中DHBMA可作为1,3-丁二烯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建议将其生物接触限值定为2.900 mg/g肌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某生活垃圾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生活垃圾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分析生活垃圾发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关键控制点.方法 对某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 生活垃圾发电厂在正常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垃圾粉尘、飞灰粉尘、活性炭粉尘、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氨、氢氧化钠、甲硫醇、氯化氢、氟化氢、氯乙烯、氰化氢、二噁英、呋喃、重金属化合物[如镉、铅、铬、汞、锰(Cd、Pb、Cr、Hg、Mn)等的化合物]、氟化物、氧化钙、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生物因素等.2014年检测结果显示沼气泵房硫化氢最高浓度为10.7 mg/m3,汽机岗、电气岗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87.5、85.3 dB(A),超过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2017年检测结果显示烟气净化岗、电气岗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88.4、85.3 dB(A),超过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结论 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多变,应将垃圾储存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及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作为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管理,应将密闭空间作业及应急救援作为关键控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风险评估法结合文献类比法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风险评估法结合文献类比法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方法]综述文献资料,分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浓度(强度).利用风险评估方程式R=MLSN计算评价单元中各职业病危害因素风险值R,根据R值测算出各评价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值Rg,进而评估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值I.对照I值分级标准确定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和风险程度.[结果]文献资料分析显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噪声、高温为主,其次是化学毒物,还存在工频电磁场、生物因素等;粉尘、化学毒物、高温、工频电磁场监测结果均未超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噪声强度超标率范围为14.3%~28.3%,强度分级最高达Ⅱ级;微生物监测指标合格率低至33.3%.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主体工艺单元职业病危害风险值Rg为176.6,风险级别为Ⅲ级,风险程度属于高度风险;辅助单元职业病危害风险值Rg为89.5,风险级别为Ⅱ级,风险程度属于中度风险.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整体风险值I为153.3,风险级别为Ⅲ级,风险程度属于高度风险.[结论]风险评估法与文献类比法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解决了单纯依赖类比法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浓度(强度)和无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定量分类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