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二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例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2例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CN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生后2个月内起病。顺产,1例足月,1例早产(胎龄36周)。否认肾脏病家族史。2例患儿腹胀,例1腹部CT示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腔积液、腹膜炎,例2腹部CT示腹腔积液,肠郁积。2例患儿腹腔积液常规均提示白细胞显著升高,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2例患儿TORCH 5项、输血前4项阴性。尿气相色谱-质谱、血氨基酸和血酰基肉碱检查未发现特异性改变,血氨正常。尿蛋白3+。肝肾功能正常。血浆白蛋白低于15 g/L。例2患儿全外显子检查示 NPHS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121G>A(p.W707X)(exon 16)来自母亲;c.1531C>G(p.R511G)(exon 12)来自父亲,目前未见文献报道。2例患儿均诊断原发性CNS、腹膜炎,予抗感染、输注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抗凝、利尿等治疗,好转出院。 结论:小婴儿持续腹胀、腹腔积液,应及时行尿常规和血浆白蛋白检查,需考虑CNS可能,需警惕CNS抵抗力差所致原发性腹膜炎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HSt)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DHSt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5岁6个月,既往2次因"溶血性贫血"住院治疗,但未确诊溶血原因。患儿以皮肤苍白、乏力为主要症状,呼吸道感染后乏力加重。入院时除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外,以贫血、脾大、黄疸为主要表现,考虑为溶血性贫血、呼吸道感染。患儿呈重度正细胞性贫血,间接胆红素升高,电解质、血脂均正常,尿常规正常。骨髓穿刺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腹部B超示:胆囊结石(直径约4 mm);脾脏增大,脾实质回声增加。基因检测: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 PIEZO1基因的错义突变基因,确诊为DHSt。经输血、抗感染、碱化尿液等综合治疗,患儿好转出院。 结论:儿童DHSt是一组以红细胞膜的离子渗透功能异常和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为特征的罕见遗传性溶血病。起病急,临床表现轻重差异较大,与其他非免疫性溶血病不易鉴别,易造成误诊。早期识别、及早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脾脏切除治疗在儿童被视为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RT5基因新生突变致重度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1例重度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方法:收集患者及其父母资料和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患儿致病基因,随后采用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患者KRT5基因第7号外显子第1 429位碱基发生G→A(c.1429G>A)杂合突变,导致KRT5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第477位谷氨酸转换成赖氨酸(p.Glu477Lys),其父母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例重度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存在KRT5基因c.1429G>A(p.Glu477Lys)致病突变,属新生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TaqMan-MGB荧光探针的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玉树藏族自治州鼠疫耶尔森菌rpsL基因耐药突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且病死率极高。历史上发生过3次鼠疫大流行,导致上亿人口死亡。近20年来全球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2000 -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共收到来自美洲、非洲和亚洲21个国家报告的2万多起鼠疫病例 [1]。我国动物间鼠疫一直较为活跃,且除个别年份外,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发生。2019年11月,北京市首先出现2例内蒙古自治区输入性肺鼠疫病例,随后内蒙古自治区又报道2例腺鼠疫病例,提示这一甲类传染病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2,3,4]。链霉素是WHO鼠疫手册 [5]和我国《鼠疫诊疗方案(试行)》(卫办应急发[2011]第18号) [6]中治疗鼠疫的首选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Dai等 [7]发现国内1株鼠疫菌因编码核糖体蛋白S12的rpsL基因第128 bp位点的碱基发生了突变,从而产生了对链霉素的高度耐药性。为此,本研究应用基于TaqMan-MGB荧光探针的实时荧光PCR法(简称MGB荧光探针法),选取鼠疫流行较为严重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分离的鼠疫菌,检测链霉素耐药位点rpsL基因第128 bp位点碱基的突变情况,判断当地菌株的耐药情况,为鼠疫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IV-1 CRF07_BC病毒适应性的体外生长竞争试验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突变的方式构建含有鼠 Thy1.1基因或鼠 Thy1.2基因的HIV-1 CRF07_BC感染性克隆,建立CRF07_BC亚型体外竞争试验。 方法:用鼠 Thy1.1基因和鼠 Thy1.2基因替换CRF07_BC亚型感染性克隆pXJDC6291-13 Nef区前218个碱基,构建成CRF07_BC感染性克隆BCEA1和BCEA2质粒。BCEA1和BCEA2进行293T细胞转染后获得病毒,测定病毒滴度,以等比例病毒含量共感染PM1细胞,在感染的第3、4、5、6天收集细胞并用 Thy1.1和 Thy1.2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并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病毒适应性。通过"TFitness"程序(http://bis.urmc.rochester.edu/vFitness)计算病毒相对适应性。并观察耐药位点K103 N、多态性位点K166R相对于CRF07_BC亚型相对适应性的影响。 结果:CRF07_BC亚型BCEA1和BCEA2两病毒的相对适应性(1+s)结果为1.06±0.23693,无统计学差异,建立了CRF07_BC亚型体外生长竞争性试验。利用该体外生长竞争试验验证K103 N和K166R突变株与野生株的相对适应性,BCEA2-K103 N/BCEA1相对适应性是0.728282±0.16608、BCEA2-K166R/BCEA1是0.883385±0.19023、BCEA2-K103 N+K166R/BCEA1是0.804604±0.06164。K103耐药位点突变株与野生株相对适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建立HIV-1 CRF07_BC病毒适应性的体外生长竞争试验,基于该体外竞争试验,HIV-1 K103 N的耐药毒株的病毒适应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REX1突变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建立和鉴定TREX1基因667G>A突变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获得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AGS-iPSCs)。2020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的3岁男性患儿,在家属知情同意下,收集患者5 ml外周血标本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仙台病毒将OCT3/4、SOX2、c-Myc和Klf4四种转录因子转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将其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通过形态学、RT-PCR、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染色、免疫荧光、体内畸胎瘤分化潜能实验及核型分析对其多能性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稳定传代后显示出典型的胚胎干细胞样形态,RT-PCR呈现出干细胞标志物的mRNA表达,AP染色阳性,OCT4、SOX2、NANOG、SSEA4、TRA-1-81和TRA-1-60多能性标记蛋白均为强阳性表达,体内畸胎瘤形成实验表明iPSCs可向外胚层(神经管样组织)、中胚层(血管壁组织)和内胚层(腺体样组织)分化,核型分析也证实了iPSCs仍保持原有核型(46,XY)。综上,本研究利用仙台病毒成功建立了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诱导多能干细胞系,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TP53突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伴TP53突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采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的86例和R-CHOP样方案治疗的19例初治DLBCL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105例患者中,男56例(53.3%);中位年龄59岁;Ⅰ~Ⅱ期54例,Ⅲ~Ⅳ期51例;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扩增比例为9.5%(10/105)。R-CHOP方案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28.6%(30/10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1(95% CI:7.3~13.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未达到。Ⅲ~Ⅳ期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 HR=2.80,95% CI:1.04~7.54),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是影响患者PFS( HR=2.86,95% CI:1.56~5.26)和OS( HR=2.90,95% CI:1.08~7.69)的危险因素。BCL2扩增患者的中位PFS(95% CI)低于未扩增患者[4.0(2.7~5.3)比11.3(8.5~14.1)个月, P=0.011]。31例(57.4%)Ⅰ~Ⅱ期患者在R-CHOP方案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Ⅲ~Ⅳ期和LDH增高是TP53突变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伴有BCL2基因扩增的患者预后较差,Ⅰ~Ⅱ期患者在R-CHOP方案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可能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大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高对肥大细胞白血病(MCL)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0岁,反复皮疹、发热,骨髓涂片示组织嗜碱粒细胞占0.425,骨髓活组织检查类胰蛋白酶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查异常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39.01%,c-KIT(EXON8/17)基因突变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20],诊断为MCL,给予DA方案、伊马替尼联合小剂量CA方案治疗,效果不佳,后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MCL诊断需满足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诊断标准,还需结合患者病史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检查确诊。新型靶向药物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脾动脉栓塞术后脾切除术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脾动脉栓塞术和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再行脾切除术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预后,并进行脾动脉栓塞术及脾切除术治疗脾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取2021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DLBCL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对患者1采取标准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Z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泽布替尼)方案化疗、脾动脉栓塞术及脾切除术治疗。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1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诊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对患者1随访截至2023年2月23日。本研究分别以"脾动脉栓塞术""脾切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脾恶性肿瘤""基因突变",以及"splenic artery embolism""splenectomy""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plenic malignant tumor""genetic muta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脾动脉栓塞术和(或)脾切除术治疗脾恶性淋巴瘤相关文献,并总结相关文献中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上述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2月1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因"左侧腰痛1 +个月"入院。入院后,患者1接受PET/CT检查结果示,腹腔多发高代谢病灶,脾大,体积为156 mm×89 mm×180 mm,代谢增高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31.46。脾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DLBCL,生发中心亚型,CD20(+),CD79a(+),CD19(+),CD22(+),CD3(-),CD5(-),CD4(-),CD8(-),CD37(约70%+),CD34(-),CD21(-),CD23(-),CD1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BCL-6(少量+),cyclinD1(-),免疫球蛋白(Ig)D(+),Ki67(80%+),CD38(部分+),Kappa(部分+),Lambda(少量+),程序死亡受体(PD)-1(-),PD-配体(PD-L)1[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约为5%],EB病毒编码RNA(EBER)(-)。对脾肿瘤组织进行B细胞淋巴瘤基因突变二代测序(NGS)结果示, TET2、BTG2、EBF1、IRF4、HIST1H1C、HIST1H1E、PIM1、KMT2C、DTX1、ZFP36L1、GNA13、IGLL5突变均呈阳性。②根据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PET/CT检查结果,患者1被确诊为脾DLBCL,Ann Arbor分期为Ⅳ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4分,国际预后指数(IPI)为5分。采取标准R-CHOP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1的PET/CT检查结果示,Deauville评分为5分,合并中-大量胸水,气促加剧,不能耐受脾切除术。因此,患者1接受3次脾动脉栓塞术,同时接受ZR-ICE方案化疗。治疗后,患者1的PET/CT检查结果示,脾内多发片状低密度影,代谢增高,SUVmax为18.90,Deauville评分为5分,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由于患者1脾高代谢,肿瘤浸润或者坏死难以鉴别,并且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可耐受手术,即行脾切除术,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同。脾切除术后,患者1的PET/CT检查结果示,Deauville评分为1分,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截至随访结束,患者1接受来那度胺维持治疗中。③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筛选出4篇脾动脉栓塞术和(或)脾切除术治疗脾恶性淋巴瘤的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共报道4例患者(患者2~5),加上患者1,共5例患者。这5例患者包括4例脾DLBCL及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主要治疗方案包括脾动脉栓塞术、脾切除术及化疗方案。5例患者接受相应方案治疗后,1例达CR,4例达缓解。 结论:对于脾恶性淋巴瘤患者,脾动脉栓塞术并不能完全代替脾切除术,对于临床状态差、合并高危基因突变,并且对标准R-CHOP方案耐药者,脾动脉栓塞术可作为紧急治疗手段,为脾切除术赢得时机,患者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苏省25株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江苏省25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其进化特征。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测序,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12.0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MEGA5.1分析病毒进化特征。结果:25株病毒共检测到52处碱基突变,进化分析显示25株病毒分成2个进化分支,分支1含有8 782和28 144位置CT连锁SNPs,而分支2此2位置突变为TC,即8 782 (ORF1ab: C8517T,同义突变)和28 144(ORF8: T251C, L84S)。分支2中5株病毒还含有24 034(S:C2 472T,同义突变)、26 729(M:T207C,同义突变)和28 077(ORF8:G184C,V62 L)连锁SNPs,聚成亚组A,不同分支/亚组在人群分布及与疾病关系无显著差异。结论:2019-nCoV出现了SNPs,其对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