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评价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适应证。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28~55岁(平均35.5岁)。按骨折AO分型:A1型18例,A2型10例,A3型14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远端锁钉操作时间、锁定过程透视次数,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0~16个月(平均12.3个月),手术时间(50.2±8.5)min,出血量为(40±8.6)mL,远端锁钉操作时间为(7.5±1.5)min,透视次数为0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6.3±2.6)周,无患者出现患肢膝关节疼痛;无畸形愈合、伤口感染、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3例,良17例,可2例,临床优良率为95%。结论:应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远端锁钉操作时间短,锁钉成功率高,能有效降低医患双方的放射线暴露,并可避免切开髌腱等组织,减少膝前疼痛率,临床优势明显,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726, 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83, 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36, 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8、86.966, 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 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段型食管闭锁磁力吻合治疗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长段型食管闭锁(long-gap esophageal atresia,LGEA)是小儿外科治疗难题之一,需分期手术。实现微创化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并改善预后是临床医师和患儿家属的共同目标。近年来,通过磁吻合完成消化道无缝线吻合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在复杂消化道梗阻疾病中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国内外均有利用磁吻合技术成功救治LGEA的病例报道。磁吻合实现空腔器官腔内吻合的特点为LGEA患儿重建食管结构提供了一种全新、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磁吻合技术的不断改良,尤其是电磁吻合(electromagnetic anastomosis,EA)技术的开发,有望突破传统磁吻合技术重建食管盲端距离≥3 cm的复杂LGE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性异物取出器在儿童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磁性异物取出器在儿童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15例上消化道金属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其异物取出方式均应用本科室研发的磁性异物取出器。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总结患儿年龄、性别、异物类型、异物数量、嵌顿位置、滞留时间、临床症状、并发症,综合分析上消化道金属异物的临床特征。结果:共115例上消化道金属异物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51例,女64例,年龄(3.63±2.28)岁,0 ~ 3岁儿童68例,占比(59.1%)最高。硬币86例(74.8%),电池11例(9.6%),磁力球8例(7.0%),其他金属异物10例(8.6%)。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胸痛、异物感,误吞纽扣电池、磁力珠易产生并发症。金属异物误吞滞留位置以胃底(75例,占65.2 %)为主,其次为食管上段(38例,占33.0%)、食管下段(2例,占1.7%)。结论:在儿童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中,硬币占比最大,容易滞留在胃底。纽扣电池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取出。本科室研发的磁性异物取出器可取出硬币、电池、磁力球、铁钉、链条、党徽等金属异物,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取出效率,具有主动寻找、强力吸附、无损黏膜及附带退出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金属异物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钕铁硼永磁体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20世纪70年代磁体开始应用于正畸治疗以来,随着生物磁学的发展和永磁材料的改进,磁力正畸被持续关注。钕铁硼永磁体属第三代稀土永磁,因其磁力大、体积小、生物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正畸领域中颇具应用前景的一种稀土永磁。本文将从钕铁硼永磁体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磁体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两个部分进行综述,为磁力正畸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科手术中磁锚定辅助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磁性材料更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器械中,磁外科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取得突破与创新。磁锚定辅助技术因其精准定位和无接触牵引的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辅助手段。临床中常用磁锚定系统主要由体内的靶磁体以及体外的锚定磁体两部分组成,通过锚定磁体与靶磁体的力学作用来实现对目标的无接触牵引和锚定等功能,从而能解决外科手术器械之间相互缠绕、碰撞的问题,同时能够为手术区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使得手术过程变得更加安全、高效。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了磁锚定辅助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共69篇,经过分析和评价,筛选了其中36篇文章,介绍了磁锚定辅助技术与腹腔镜、胸腔镜、内窥镜联用在国内外的外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结果表明,磁锚定辅助技术能极大地促进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磁体相互干扰、磁力不稳定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儿消化道磁性金属异物6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小儿消化道磁性金属异物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普外科收治的6例误食磁性金属异物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相关儿童误食磁性金属异物的文献进行复习,总结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转归及预后。结果:本院6例患儿发病年龄2~6岁,误食磁性金属异物数目为2~11颗。3例无症状,3例有不同程度腹痛、呕吐不适。1例经肛门自行排出磁性金属异物;5例经手术取出磁性金属异物,其中2例行肠修补或肠吻合根治术;2例先行肠造口术,后行肠造口闭合术;1例术中见消化道无损伤,将异物推至结肠自肛门取出。共检索到1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报道47例患儿,其中4例吞入磁性金属异物1颗(均经肛门自行排出);3例一次性吞入多颗(≥2颗),1例经肛门自行排出,2例经内镜下取出;40例分次吞入多颗,4例经内镜下取出,36例经手术取出;28例详细记录了发病时间,9例发病时间≤2 d者中,合并消化道穿孔2例;19例发病时间>2 d者中,合并消化道穿孔17例;35例就诊时有腹痛、呕吐,12例无症状;腹部体征阴性38例,腹部压痛7例,腹胀2例;合并消化道穿孔34例,其中5例为单部位穿孔,29例为多部位穿孔(≥2个)。36例手术患儿中,2例术中发现消化道未穿孔,均通过切开小肠壁取出异物;合并腹腔感染10例,合并部分肠管坏死1例,肠梗阻2例,单纯消化道瘘25例,合并胃、十二指肠、小肠穿孔共30例(27例行肠修补或肠吻合根治术;3例行肠造口术,后行造口闭合术),合并结肠穿孔4例(4例均行肠穿孔修补或肠吻合根治术)。所有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小儿误食单颗或一次性误食多颗磁性金属异物大多可自行排出或经内镜下取出,分次吞食多颗磁性金属异物经肛门自行排出的可能性非常低,需及时通过内镜或手术将异物取出。发病时间超过2 d将增加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概率。合并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穿孔者可行一期肠穿孔修补或吻合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穿孔部位肠壁情况及手术医师经验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管食管瘘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气管食管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气道与食道之间病理性瘘道形成的临床并发症,具有难以治愈且致死率高的特点,为研究气管食管瘘的治疗新方法,探索气管食管瘘的形成原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气管食管瘘动物模型。本文收集相关文献,将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2个方面,介绍阿霉素法、外科手术法和磁力压迫法3种可使用的模型构建方法,并比较各种构建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日后模型构建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膀胱高强度磁力珠异物并磷酸钙结石气膀胱辅助下取出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膀胱是泌尿系异物最常存留的部位。膀胱异物种类很多,包括电线、铅笔、针以及导尿管部件等。儿童膀胱磁力珠异物临床少见,常见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因"性好奇"将异物自尿道外口塞入尿道,磁力珠顺尿道进入膀胱后相互吸引形成团状,难以自行排出。在磁力珠进入膀胱过程中,其光滑的表面对尿道黏膜损伤较小,因此多数患儿早期并无明显不适。磁力珠异物在膀胱内留置数年,患儿可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尿液中细菌、白细胞、坏死组织以及磁力珠异物将共同形成结石的核心,新的结石晶体沉积在此核心表面,逐渐形成完整结石。本文介绍1例膀胱高强度磁力珠异物并磷酸钙结石行气膀胱辅助下结石取出术的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