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抑郁症快感缺失的评估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快感缺失作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几乎每天均存在的、显著的兴趣与愉悦感的缺失。快感缺失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具有强相关性,常提示预后不佳及社会功能受损。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快感缺失症状的报告率超过50%,其症状表现与成人存在差异。然而目前主流的评价快感缺失的工具均是为成人设计的,这些工具是否完全适用于青少年值得商榷。目前针对青少年抑郁症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评估及干预方面的研究数据均较缺乏。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症状学特点、测评工具及治疗方法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精神科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及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抑郁症患者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患者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将ESS≥7分定为白天嗜睡组,共纳入46例;将ESS<7分定为无嗜睡组,共纳入171例。采用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评估患者的快感缺失症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有无嗜睡和性别对躯体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F=0.274, P=0.601),主效应分析提示性别对躯体快感缺失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948, P<0.05)。(2)有无嗜睡和年龄对躯体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F=4.396, P=0.013),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在白天嗜睡组中,40~49年龄段的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21.54±12.37)分]低于50~64岁年龄段[(34.13±12.53)分]( P<0.05)。(3)有无嗜睡和坐躺时间对社会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F=4.247, P=0.041),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在白天嗜睡组中,坐躺时间<2 h的患者社会快感缺失得分[(13.71±5.18)分]低于坐躺时间≥2 h的患者[(19.75±6.39)分]( 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嗜睡总分与社会快感缺失得分呈正相关( r=0.206, P<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坐躺时间后嗜睡总分仍与社会快感缺失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r=0.225, P<0.01)。 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日间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相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间的关系。方法:在3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合肥、芜湖、北海)选取125例门诊和住院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同时招募101名社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C)、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C)和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量表(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for schizophrenia research,IMI-SR)评估,患者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评估临床症状。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Mann-Whitney U检验和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快感缺失和内部动机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水平间的关系。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RSAS-C分[10.00(6.00,14.00)分比11.00(8.00,15.00)分, Z=-2.187, P<0.05]和RPAS-C分[12.00(7.50,20.00)分比16.00(10.00,23.00)分, Z=-3.026, P<0.01]较高,控制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后,这种差别消失。患者IMI-SR选择性因子分[31.00(28.00,39.00)分]低于对照组[36.00(31.00,42.00)分],而价值性因子分[41.00(35.00,45.00)分]高于对照者[36.00(32.00,42.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172,-3.387,均 P<0.01),总分和兴趣性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132,-1.370,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RSAS-C和RPAS-C分与IMI-SR总分及其兴趣性、选择性和价值感因子分均呈负相关( r=-0.193~-0.364,均 P<0.05),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奥氮平等效剂量、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和CDSS分后,RSAS-C和RPAS-C评分与IMI-SR评分间仍存在相关性( r=-0.266~-0.336,均 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AS-C评分对IMI-SR总分( B=-0.096,95% CI=0.836~0.998, P=0.025)和选择性因子分( B=-0.110,95% CI=0.823~0.974, P=0.010)具有负向影响。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水平间存在关联,社会快感缺失水平越高,其参与认知活动的内部动机水平越低,提示认知康复治疗中改善患者社会快感缺失对提高内部动机水平具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脑卒中患者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性:快感缺失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患者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社区脑卒中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结果:社区脑卒中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为(43.22±3.22)分、社会快感缺失得分为(28.52±3.14)分、自我怜悯得分为(84.45±6.42)分、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60.82±6.35)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社区脑卒中患者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显著负相关( P<0.01)。通过路径分析,社区脑卒中患者自我怜悯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439,总效应为-0.590,躯体快感缺失中介效应为-0.082,社会快感缺失的中介效应为-0.069。 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自我怜悯水平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则越低,同时社区脑卒中患者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在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起到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身体-社会快感缺失在胃癌患者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以及其与自我怜悯的关系;探讨身体快感与社会快感缺失在胃癌患者术后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中介效应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2所医院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251例进行一般资料、身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分析身体快感与社会快感缺失在胃癌患者术后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本次调查的胃癌患者身体快感缺失得分为(44.35 ± 3.15)分、社会快感缺失得分为(28.62 ± 3.14)分、自我怜悯得分为(84.24 ± 6.25)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60.54 ± 6.09)分,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P<0.01)。胃癌患者自我怜悯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439,总效应为-0.590,间接效应为-0.151,占总效应的25.59%,身体快感缺失中介效应为-0.082,占总效应的13.89%;社会快感缺失的中介效应为-0.069,占总效应的11.69%。 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存在自我怜悯缺失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象,自我怜悯缺失会加重其创伤后应激障碍,身体快感缺失以及社会快感缺失是胃癌患者术后自我怜悯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介变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快感缺失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也是抑郁症治疗中的难点,是抑郁症患者出现病程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当前国内外对抑郁症快感缺失表型的研究为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但仍未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病因网络,这使得研发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案受到局限.因此,探索抑郁症快感缺失表型的病因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既往有关抑郁症快感缺失的文献进行总结,从社会心理因素、生理生化因素、脑影像及神经环路与基因遗传等方面介绍抑郁症快感缺失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社会快感缺失认知过程的跨诊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社会快感缺失具有广泛的跨诊断和亚临床特征,包括孤独感、内向性、社交焦虑和社会功能受损等.传统医学模型聚焦于社会快感缺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神经生理机制,促进了社会快感缺失药物和神经靶向治疗.然而社会快感缺失广泛地存在于健康人群和亚临床人群中,只有寻找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案,才会对亚临床人群社会快感缺失的缓解和社会功能的提升提供帮助.认知过程模型聚焦于积极效价系统,强调对积极奖赏刺激注意、记忆、心理意象等认知过程的提升,该模型将是社会快感缺失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双相抑郁和单纯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及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研究双相抑郁和单纯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及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100 例抑郁症患者,分为单纯抑郁组(n=43)与双相抑郁组(n=57).记录患者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家族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2 组患者躯体快感缺失问卷(RPAS-C)、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和应对方式量表(CSQ)评分.结果 单纯抑郁组RPAS-C、RSAS-C评分显著低于双相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DAS量表中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寻求赞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抑郁组完美化、强制性、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及总分评分显著低于双相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CTQ-SF量表中情感忽视(EN)、躯体忽视(P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抑郁组情感虐待(EA)、躯体虐待(PA)、性虐待(SA)及总分评分显著低于双相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幻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抑郁组退避、自责评分显著低于双相抑郁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评分显著高于双相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抑郁患者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儿童期虐待经历可能更多、躯体及社会快感缺失程度更为严重,深层认知结构及应对行为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自我价值感降低、快感缺失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类疾病, 准确可靠的动物模型可为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筛选提供帮助.本文通过理想动物模型建立的三个原则 (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 综述了几种常见的动物模型及其特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是物理因素致抑郁的代表, 能模拟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应激状态;习得无助的发病症状与人类相似, 但持续时间较短;社会挫败模型模拟慢性应激中的社会属性, 耗时较长;糖皮质激素重复注射模型建模效率很高, 不能完全排除药物副作用对实验的影响;嗅球切除模型动物较好地模拟人类的应激状态, 但手术死亡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文版修订多维快感缺失量表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中文版修订的多维快感缺失量表(DARS)的信效度作初步分析.方法 用中文版修订的多维快感缺失量表(DARS)测量330名大学生,并在4周后对其中83名进行重测.以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抑郁自评量表(SDS)、Snaith快感缺失量表(SHAPS)与时间体验愉悦量表(TEPS)为校标,计算校标关联效度.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验证支持量表的四因素结构模型.DARS整体的Cronbach'sd系数为0.909,重测信度为0.959;DARS 4个维度分量表爱好/业余活动(P/H)、食物/饮料(F/D)、感觉体验(SE)与社会活动(SA)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9 ~ 0.86之间,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3 ~ 0.72之间.DARS总分与BDI、SDS、SHAPS和TEPS总分及TEPS分量表分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DARS 4个维度的分量表分数与BDI、SDS、SHAPS和TEPS总分及TEPS分量表分数之间,除了F/D与BDI、SE与BDI、SE与SHAPS之间的分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其他均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 DAR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测量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核心症状之一的快感缺失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