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期脑卒中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康复期脑卒中患者日间过度嗜睡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选取189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Epworth嗜睡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中风后身体活动障碍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康复期脑卒中患者Epworth嗜睡量表得分为10.00(6.00,14.00)分,日间过度嗜睡发生率为57.6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症数量、睡眠质量、神经功能以及抑郁程度是康复期脑卒中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日间过度嗜睡总变异的31.30%.结论 康复期脑卒中患者日间过度嗜睡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可结合相应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患者日间过度嗜睡行为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眼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29岁.因双眼遮挡感、闪光感7 d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发病前有乏力、嗜睡、眩晕及头痛.10余年前患带状疱疹病史.眼科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 0.9,左眼最佳矫正视力 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 mmHg、17 mmHg(1 mmHg=0.133 k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系统评价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或吗啡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544例患者,其中氢吗啡酮组282例、吗啡组2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疼痛评分与暴发痛发生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吗啡组相比,氢吗啡酮组恶心呕吐、便秘及嗜睡发生率均下降(P≤0.05),且氢吗啡酮组生活质量优于吗啡组(P<0.05).结论 经IDDS输注氢吗啡酮治疗癌痛的疗效与吗啡相当,氢吗啡酮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MOG抗体病与抗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MNOS)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11例MNOS病例的临床表现、血及脑脊液免疫学抗体和头颅影像学的特点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儿中男4例、女7例,首次发病年龄(10.4±2.3)岁。11例患儿共有29次发作事件。至末次随访,8例患儿呈复发缓解病程,复发间隔3~60个月。11例患儿首次发作以抽搐(10例)、嗜睡(6例)、精神行为异常(6例)常见;29次发作事件常见的表现为抽搐(16例次)、精神行为异常(13例次)及嗜睡(10例次)。根据抗NMDAR脑炎及MOG抗体病的诊断标准,29次发作临床分型抗NMDAR脑炎4例次,MOG抗体病10例次,重叠型15例次。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测27例次,常见受累部位包括皮层(22例次),皮层下白质(7例次),脑干(9例次)。11例患儿对一线免疫治疗均敏感,8例患儿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6例复发患儿加用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环磷酰胺1例,吗替麦考酚酯5例。随访5~99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处于缓解期,儿童脑功能评分1分10例,2分1例。结论:MNOS以年长儿为主,急性发作期以抽搐、精神行为异常常见。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受累广泛,以皮层受累为主。复发率相对较高,对免疫治疗敏感,缓解期未发现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25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64例和足月儿组1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首发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最常见,但早产儿组嗜睡、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 P<0.05)。首次血液/脑脊液异常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合并感染均以败血症为主,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早产儿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0.9%(39/64),明显高于足月儿的44.7%(84/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产儿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多见,足月儿组以肺炎克雷伯菌、无乳链球菌多见。两组患儿阳性菌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产儿组抗生素疗程明显长于足月儿组( 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治愈/好转率约为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对容易漏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但早期、合理规范治疗后其临床治愈/好转率并不差于足月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刺激神门、内关和足三里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波幅0.25 ms,根据患者可耐受程度维持电流强度1~30 mA,术后24、48和72 h时选择相同穴位持续刺激30 min;C组在相同穴位内侧4 cm的非穴位部位进行刺激。术后1~7 d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的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0~8 h(T 1)、8~24 h(T 2)和24~48 h(T 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情况,记录POD、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的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补救镇痛率、POD、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降低,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T 1~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老年衰弱患者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拉考沙胺添加治疗在中国儿童局灶性癫痫发作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拉考沙胺添加治疗用于中国局灶性癫痫发作儿童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SP848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单臂研究,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全国7所医院接受拉考沙胺添加治疗的4~17岁中国局灶性癫痫发作患儿60例,在足疗程且至少使用2种抗癫痫发作药(同期或序贯)治疗后,观察到患儿局灶性癫痫仍然控制不佳;添加口服拉考沙胺口服溶液(糖浆)或片剂。最低起始口服剂量为2 mg/(kg·d),研究期间最大允许服用剂量为12 mg/(kg·d)或600 mg/d,研究者根据患儿的耐受性和癫痫发作控制水平调整服用剂量。记录自基线期至末次访视每28 d局灶性癫痫的发作频率及中位变化百分比,包括50%应答率及75%应答率。结果:60例中国患儿进入期中分析,患儿平均年龄9.18(4.00~15.40)岁,男39例,女21例,平均癫痫病程为5.04(0.50~15.20)年。其中43例(71.7%)仍在接受治疗,1例(1.7%)完成了6个月至1年的随访,14例(23.3%)完成了6个月随访。自基线期至末次访视,患儿每28 d局灶性癫痫发作频率中位变化为-2.91,百分比变化中位数为-25.46%,50%和75%应答率分别为40.0%、28.3%。共有52例(86.7%)发生265起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其中11例(18.3%)发生19起严重TEAE,37例(61.7%)发生127起药物相关TEAE,11例(18.3%)发生16起导致终止研究的TEAE。最常见的TEAE为上呼吸道感染(20例,33.3%)、嗜睡(16例,26.7%)、头晕(15例,25.0%)和呕吐(13例,21.7%)。治疗期间未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图异常变化。结论:对其他药物控制不佳的≥4岁中国局灶性癫痫患儿,拉考沙胺是一种有效的添加治疗药物,耐受性良好。安全性特征与儿童和成人已报道的研究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司他丁在上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患儿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7例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年龄2~8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用药分为A组(奥美拉唑治疗,45例)、B组(乌司他丁+奥美拉唑治疗,42例),奥美拉唑均为10 mg/d早餐前口服、共治疗2~4周,B组于早餐后输入乌司他丁(1~5)万IU/kg、1次/d,共1周。治疗后B组患儿有效率95.2%(40/42),高于A组的8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7, P=0.03);呕血停止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CD3 +和CD4 +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8 + 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且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为A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嗜睡1例;B组患儿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效果较好,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眠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ID)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纳入失眠症患者56例,同期招募50例健康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Epworth嗜睡程度评价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对所有被试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对所有被试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在MATLAB(R2013b)上应用SPM12及CONN18b对rs-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双侧楔前叶、内侧额上回定义为种子点,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FC值与PSQI、ISI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FC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患者存在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连接异常,具体如下:左内侧额上回与左中央前回(MNI:x,y,z=-30,-15,51)及前扣带回间(MNI:x,y,z=-6,24,36)FC、右内侧额上回与左中央前回间(MNI:x,y,z=-48,-6,48)FC、左楔前叶与左中央后回(MNI:x,y,z=-54,-18,54)及左枕上回间(MNI:x,y,z=-21,-69,30)FC、右楔前叶与左中央后回间(MNI:x,y,z=-60,-21,48)FC增强。而左楔前叶与右额中回(MNI:x,y,z=42,33,42)及右角回间(MNI:x,y,z=54,-51,45)FC、右楔前叶与左颞下回间(MNI:x,y,z=-51,-12,-42)FC减弱。(2)以左内侧额上回为种子点,前扣带回( r=0.451,0.338,均 P<0.01)和左中央前回( r=0.324,0.402,均 P<0.05)FC值与PSQI、ISI评分呈正相关;以右楔前叶为种子点,左中央后回FC值与PSQI、ISI评分呈正相关( r=0.333, P=0.013; r=0.418, P=0.008),左颞下回FC值与PSQI、ISI评分呈负相关( r=-0.662, P=0.001; r=-0.402, P<0.01)。以左楔前叶为种子点,左枕上回FC值与PSQI、ISI评分呈正相关( r=0.438, P=0.001; r=0.495, P=0.011)。 结论:失眠症患者可能存在多个网络的功能连接改变,DMN内FC减弱可能是失眠症的潜在病因之一,DMN与视空间注意网络间FC增强可能是失眠症大脑功能网络受损机制中的核心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 -1·h -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 -1·h -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 -1·min -1、米库氯铵0.2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 0)、置入喉罩时(T 1)、置入喉罩5 min(T 2)、停用麻醉药物时(T 3)、拔除喉罩时(T 4)、拔除喉罩5 min(T 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P组在T 1、T 2、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R组在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 2时DBP升高( P<0.05),在T 1、T 2、T 4时心率增快( P<0.05),在T 1、T 2、T 3、T 5时BIS升高( 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 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