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对称的大脑中动脉分叉结构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的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65例MCA单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资料,同时选择170例同期门诊中无动脉狭窄及脑动脉瘤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中相应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定义为φ1,φ2和φ3分别代表小、大外侧角,D2、S2、C2、T2和E2分别代表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的一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周长、曲度和椭圆率,D3、S3、C3、T3和E3分别对应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比较2组成员间MCA分叉的形态学参数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参数比较:动脉瘤组的φ1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而φ2、φ3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瘤组的D3、S3、C3、T2、T3和E2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侧分支血管对称性方面,2组患者φ3/φ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3和φ3/φ2值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493, 95%CI:1.414~14.278, P=0.011; OR=30.676, 95%CI:9.884~95.202, P=0.000);φ2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880, 95%CI:0.844~0.918, P=0.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φ2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达到0.93,最佳截断点为104.5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85.9%。 结论:正常的MCA分叉更接近于对称的结构,而载瘤动脉分叉接近不对称的结构,具体表现为两侧外侧角及分支血管直径的不对称。小外侧角是预测MCA分叉动脉瘤形成的最佳形态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经扩大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的41例大型(直径≥4.0 cm)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和MRI,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所有患者于术后3~24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评估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后3~60个月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出院、末次随访时的KPS。结果:41例患者中,SimpsonⅠ~Ⅲ级切除38例(92.7%),Ⅳ级3例(7.3%)。术后出现颅内血肿3例(死亡1例),急性脑梗死2例,脑水肿加重3例,颅内感染2例,神经功能障碍13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5个月(3~6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至末次随访,肿瘤复发2例,进展4例。40例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KPS呈逐渐升高趋势[分别为(78.2±8.5)分、(85.3±8.9)分、(91.4±9.6)分, F=69.46, P=0.033]。 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术后生命质量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1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4例。术中对PMAVF和SAVM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门诊或住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脊髓DSA;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评估脊髓功能(评分下降≥1分为好转)。结果:26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切除病变;15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未见波幅明显下降。11例SDAVF和10例PMAVF患者均为单一瘘口,术后即刻DSA结果均显示病变未显影,脊髓正常血管保留;1例多发瘘口PMAVF患者仅按术前计划切除导致症状的一处病变,术后即刻DSA显示该处病变未显影;4例SAVM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团未显影。术后2 d,25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术前改善,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无明显改善,另1例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2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1(8,35)个月。至末次随访,26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好转,其中6例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下降1分,11例下降2分,9例下降3分;复查DSA均未见手术部位脊髓血管畸形复发。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包括SDAVF、PMAVF和SAVM在内的脊髓血管畸形均可通过复合手术准确切除,且安全性较好,短期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症状和手术时间窗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症状和手术时间窗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急性B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其中12例为9~15分(轻中度),18例为6~8分(重度),12例为3~5分(特重度)。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窗),17例为0~6 h、16例为>6~9 h,9例为>9~24 h。术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其中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术后36 h内复查头颅CT,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其中0~2分生活可自理;4~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窗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再通38例(90.5%),其中35例为mTICI 3级,3例为2b级;血管未成功再通4例(9.5%),2例为mTICI 2a级,2例为mTICI 0级。住院期间3例(7.1%)患者死亡,其中2例术后呼吸、心跳骤停,考虑因脑干功能衰竭所致;另1例继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2.4%)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术后3个月,39例患者中,20例(51.3%)预后良好,其中17例生活可自理;19例(48.7%)预后不良,其中8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症状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现特重度症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039,95% CI:0.004~0.404, P=0.007)。 结论:初步推测急性BAO患者的术前症状为特重度,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差;而手术时间窗不是影响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程调控在难治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远程调控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行VNS治疗的3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入研究,并依据术后调控方式分为远程调控组(19例)及门诊调控组(1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治疗有效率(发作频率减少≥50%定义为有效)、McHugh分级情况及VN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远程调控组与门诊调控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分别为2(0,4)次/月、4(1,24)次/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602, P=0.105)。2组患者治疗有效比例分别为13/19、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81)。2组患者McHugh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0.728, P=0.467)。远程调控组患者与门诊调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3/19、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5)。 结论:VNS术后远程调控安全有效,可成为门诊调控的重要补充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改良Samii分型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J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改良Samii分型将肿瘤分为A~D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B1型采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5例B2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联合经颈静脉突入路,3例B3型采用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4例C型采用颈外侧入路,8例D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联合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脑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8例,面神经麻痹加重2例,无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70个月)。术后12个月,mRS为0~1分者16例,2分9例,3分3例。至末次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均无进展;25例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遗留部分后组脑神经麻痹患者5例,H-B分级大于Ⅲ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例。结论: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遵循颅底手术微创化的理念,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植入物外露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因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术后植入物(钛网和聚醚醚酮)外露的治疗策略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0例)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颅脑创伤中心(15例)收治的25例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植入物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外露创面是否存在感染、外露时长、大小、形态,个体化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及是否去除修补材料。若存在皮下感染,则清除感染病灶并去除修补材料。以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作为疗效指标。患者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门诊复诊,随访伤口愈合、外观修复、生活质量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为钛网外露,2例为聚醚醚酮外露;13例(52.0%)患者植入物外露同时伴有伤口感染。2例局部感染的钛网修补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最终痊愈,另外2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患者中,10例患者通过旋转皮瓣保留了修补材料,13例去除了材料。25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去除材料的患者中有11例再次进行了修补;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生活质量无影响。结论:颅脑外伤患者颅骨修补术后植入物外露常伴有伤口感染。仅伤口局部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对于不伴皮下感染的患者可以选择旋转皮瓣覆盖创面以保留原修补材料,而对于存在皮下感染的患者应当去除修补材料,考虑远期再次修补。经个体化治疗,患者伤口愈合良好,且不影响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3例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神经内镜组),42例采用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DTI+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其预后,其中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动脉压、脑出血位置、脑血肿量、脑出血评分、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是,DTI+神经内镜组术后肺炎发生率低于神经内镜组[分别为16.7%(7/42)、35.5%(33/93), 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神经内镜组[分别为73.8%(31/42)、52.7%(49/93),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 OR=2.07,95% CI:1.48~3.55, P<0.01)、脑血肿量(每增加10 ml)( OR=1.84 ,95% CI:1.32~2.34, P<0.01)、脑出血破入脑室( OR=1.92,95% CI:1.46~3.81, P<0.01)、入院GCS评分(每降低1分)( OR=1.15 ,95% CI:1.08~1.32, P<0.01)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应用DTI辅助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OR=0.71,95% CI:0.35~0.87, P<0.01)。 结论: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较单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且术前应用DTI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