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患者神经微环境潜在磁共振成像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全球男性中患病最多、致死率第二高的癌症.PCa神经微环境与肿瘤进展、手术根治程度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神经微环境中的神经密度(neural density,ND)、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以及神经内分泌特征(neuroendocrine features,NEF)与TMPRSS2 ERG基因、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核因子κB,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等的表达密切相关.挖掘与该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相关的影像标志物可以早期识别PCa神经微环境从而影响临床诊疗方案.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可以识别PNI及NEF的潜在影像标志物.基于磁粒子成像技术(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MPI)、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图像分类模型可以进行神经可视化.新兴神经影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神经突定向扩散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以及基于吩噁嗪的近红外荧光团的设计合成与神经成像技术,在显示及预测ND、PNI、NEF也蕴含着独特的价值.本文就PCa患者神经微环境潜在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PCa神经微环境的神经生理机制,为后续诊疗过程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TBSS方法对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研究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探讨DKI在m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27例mTBI患者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7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及DKI影像数据,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分析mTBI组和对照组存在差异的脑区及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值、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值、峰度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KFA)值.结果 mTBI组左侧上纵束-颞叶部FA值(0.450±0.048)低于对照组(0.480±0.028,t=-2.253,P=0.0285);mTBI组胼胝体辐射线枕部AK值(0.68±0.05)低于对照组(0.72±0.05,t=-2.407,P=0.0197);mTBI组右侧扣带束海马部RK值(0.89±0.15)低于对照组(0.99±0.18,t=-2.044,P=0.0460);mTBI组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扣带束的扣带皮层部、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右侧上纵束-颞叶部KFA值[(0.49±0.19)、(0.50±0.32)、(0.48±0.30)、(0.49±0.03)、(0.54±0.59)]均低于对照组[(0.51±0.13)、(0.52±0.20)、(0.50±0.02)、(0.51±0.26)、(0.57±0.46),t=-2.15、-2.95、-2.37、-2.38、-2.25,P均<0.05];mTBI组MK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参数可作为评估急性mTBI患者脑白质改变的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可揭示脑白质微结构的微小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共识和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ArCSVD)越来越多。常见的两种类型是小动脉硬化型CSVD(aCSV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仅从临床症状上识别ArCSVD较为困难,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CSVD在大脑中的病变,通过Ar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可以更好地区分和诊断aCSVD和CAA。aCSVD主要与深部和非脑叶定位(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相关,而CAA多累及脑叶。此外,与aCSVD相比,CAA与脑出血的关系更加密切,影像学检查中的软脑膜强化和脑叶出血可以区分单纯CAA及伴发血管炎症CAA。β样淀粉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Aβ-PET)也为CAA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aCSVD和CAA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疾病实体,还是可以重叠,目前存在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在脑小血管病标志物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一组累及穿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症候群。由于CSVD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且危害大,尽早识别与诊断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CSVD影像学标志物和血液标志物评价方面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常见的以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和多种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认知障碍性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常见的呼吸障碍类型,研究发现两者在发病风险、生物标志物及神经影像等多方面存在关联,并可能通过神经病理蛋白沉积、免疫炎症加重、氧化应激异常、线粒体功能受损及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等多种机制建立关联。本文对阿尔茨海默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机制及治疗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耐药性内侧颞叶癫痫患者的功能影像磁共振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密度(FCD)探索耐药与否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并分析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从2009年7月至2019年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就诊的单侧海马硬化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共146例,根据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对耐药性癫痫的定义将其分为药物控制组(73例)和耐药组(73例)。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患者FCD的差异,并计算两组患者FCD差异脑区FCD值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药物控制组和耐药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的FCD显示出广泛差异。相比于药物控制组,耐药组在致痫灶侧岛叶、豆状核、丘脑、海马、中央前回FCD值明显降低。耐药组致痫灶侧楔前叶FCD值与病程呈负相关( r=-0.30, P=0.010)。 结论:耐药性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较药物控制组FCD值广泛降低,此外大脑可能存在进行性损伤,影像学差异有利于探究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耐药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可靠的耐药相关的神经影像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脑梗死为临床表现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于2021年10月24日收治的1例儿童卒中且最终诊断为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基因、治疗及预后特点。患儿为男性,1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0 h余入院,院前完善头颅CT示双额叶及右侧顶叶皮髓交界区多发斑片状钙化,入院体检见手足及颜面多发冻疮,神经系统体检示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力Ⅳ +级,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分。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示急性脑干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心脏、颈部血管超声及心电图正常,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正常,血常规、生化、凝血、自身抗体系列、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均为阴性,经过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康复锻炼,肌力恢复正常后出院。1个月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回报为TREX1基因突变导致的AGS,突变位点为c.58G>A。AG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遗传性脑病,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当怀疑遗传性疾病时,应积极完善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抑郁症疗效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同抑郁症患者的最优治疗方案一般需通过长期、低效率的试错过程来逐步确定。为实现抑郁症的精准治疗,有必要通过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该技术能处理大量高维、复杂的数据,适用于自动提取和学习临床、基因组学和神经影像数据的特征。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在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抑郁症治疗反应的预测模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更为高效的个体化精准医疗方案。本文从人口学、临床症状数据、基因组学数据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三个方面,对深度学习预测抑郁症疗效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深度学习研究方向尤其是多组学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的应用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而复杂的一种创伤。如患者头部遭受钝性加速/减速暴力,可导致广泛的白质轴索损伤,即所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DAI影响神经环路的功能,是TBI患者出现认知、行为和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DAI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仍是一个临床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如MRI可检出不同严重程度DAI患者细微或明显的白质病变。另一方面,轴索损伤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DAI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此外,DAI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亦值得关注。笔者就近期DAI无创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是构成星形胶质细胞内中间丝蛋白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维持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稳定,参与血脑屏障形成,调节突触功能等 [1]。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以亚急性或隐匿性起病,容易被误诊为感染、变性、脱髓鞘、肿瘤或血管疾病。GFAP IgG由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性淋巴细胞产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的生物标志物,其在血清或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阳性能将自身免疫GFAP星形细胞病与其他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区分开 [2]。笔者现报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曾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对其的认识及其个体化治疗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