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危重症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部分危重症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患儿可发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但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目的 建立儿童危重症IAV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早期识别危重症IAV感染.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IAV感染连续病例,根据出院诊断结合临床资料分为危重症和非危重症患儿,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入院时症状、入院时实验室检查项目、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情况.根据IAV在河南省的发生率计算样本量需>320 例,将纳入患儿按 7∶3 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病例中筛选危重症IAV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 4.3.2 软件包构建危重症IAV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指标 儿童危重症IA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91 例IAV感染住院患儿中,危重症 134 例,其中20 例(14.9%)出现后遗症,均为神经系统受损,12 例(9.0%)死亡;非危重症患儿均治愈出院;建模组 274 例,验证组 117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OR=3.092,95%CI:1.379~6.93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OR=6.923,95%CI:2.569~18.65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1.404,95%CI:1.029~1.914)和 IL-6 升高(OR=1.009,95%CI:1.000~1.018)是发生危重症 IAV 感染的危险因素,白蛋白升高(OR=0.925,95%CI:0.862~0.992)是发生危重症IAV感染的保护因素.以危重症IAV感染为预测结局,以有神经系统症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及实验室指标NLR、IL-6、白蛋白,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分别为 0.949(95%CI:0.915~0.982)和 0.912(95%CI:0.871~0.952);该列线图模型拟合较好(χ2=5.077,P=0.749),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 基于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NLR、IL-6、白蛋白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其有效性和鉴别能力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之母源性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PIVH)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不同程度的PIVH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PIVH的病因复杂多样,多数PIVH发生在生后第1天,预防PIVH依赖于母源性因素与非母源性因素(如环境因素、发育因素、机械因素等)的综合管理。影响PIVH的母源性因素包括产前体重指数、维生素D水平、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皮质激素、分娩方式及产前用药等,本文就影响PIVH的母源性因素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顾性分析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家族性猝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inherited arrhythmogenic diseases, IAD),第一例病例报道于1975年 [1],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VT)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le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为特征,部份病例可发展为室颤,出现晕厥,甚至猝死,是年轻人心脏骤停和猝死的重要死因。未经治疗的CPVT,患者到30岁时病死率高达31%,约60%~80%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40岁之前出现过晕厥或心脏骤停 [2,3]。国内CPVT研究不多,有散在病例报道,总体认识不足。随着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在医院内外的广泛开展,旁观者CPR越来越多的被应用,院外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率逐年增高 [4],但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仍然多见,因此医务人员对于有家族史的IAD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明确诊断的CPVT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监测及预防等医疗干预,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腺病毒性脑炎患儿23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腺病毒性脑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患儿的1 185份脑脊液标本,针对22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和脑炎常见病原体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收集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 185份脑脊液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242份,阳性检出率为20.4%,其中腺病毒阳性标本23份,阳性检出率为1.9%。23例腺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男18例,女5例;发病年龄为(44.8±35.9)个月,范围为2个月19 d至10岁。23例患儿中,发热21例(91.3%),抽搐16例(69.6%),头痛4例(17.4%),呕吐11例(47.8%),意识改变11例(47.8%),情绪改变3例(13.0%)。23例患儿中,8例白细胞计数为(6~<10)×10 9/L,10例白细胞计数为(10~20)×10 9/L,且白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21例,91.3%);20例(87.0%)患儿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检查示,20例(87.0%)白细胞计数<15×10 6/L,3例白细胞计数≥15×10 6/L,最高达500×10 6/L,19例患儿的蛋白质处于正常范围,15例患儿的葡萄糖处于正常范围,19例患儿的氯化物在正常范围内。16例患儿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8例未见明显异常,6例出现局部脑膜线状强化,1例出现颅内小软化灶,1例出现颅内广泛病变。13例患儿接受脑电图检查,7例呈正常脑电图或边缘状态,4例可见广泛中高幅慢波,1例可见棘波或棘慢波,1例同时具备上述2种改变。23例患儿中,22例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其中1例患儿出现继发性癫痫;另有1例患儿遗留严重大脑功能障碍,出院时无法吸吮,留置胃管,并发继发性癫痫。 结论: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腺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较好,但少部分可遗留严重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ravet综合征临床诊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Dravet综合征(DS)为婴儿期起病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综合征,约80%的患儿由SCN1A基因杂合变异所致。DS的临床特点包括1岁内常以热性惊厥起病;随后出现多种形式的无热惊厥;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易反复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多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DS治疗的一线药物包括丙戊酸、托吡酯和氯巴占,应避免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剂。DS患儿由于发热容易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少数患儿可出现急性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腺局灶增生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患儿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分型,为儿科工作者提供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局灶增生型CHI患儿临床资料及预后,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因反复低血糖、抽搐入院,我院诊断CHI,外院进一步 18F-Dopa PET-CT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局灶增生型CHI。手术病灶切除治疗有效,随访血糖正常,但继发癫痫。 结论:CHI比较罕见,并且具有致死性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医生依据临床特征对高度怀疑CHI的患儿,应尽早完善 18F-Dopa PET-CT检查,有助于早期确定CHI组织学分型,且能指导CHI的远期临床管理,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脑脓肿五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脑脓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新生儿脑脓肿的院内和随访资料。结果:5例患儿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1例;女3例,男2例。发病日龄依次为出生后10、5、2、28、11 d,均以发热为首发表现,3例患儿血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头颅影像学确诊脑脓肿,病变部位以额叶最常见。1例患儿内科保守治疗,4例患儿行脓肿穿刺抽吸及引流术;5例患儿治疗后病变范围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临床症状好转。出院后行神经发育评估3例未发现智力和运动落后,现发育同同龄人,2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新生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对于治疗效果差或病情反复的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患儿应尽早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流行性乙型脑炎免疫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意识障碍、抽搐和呼吸衰竭为典型表现,其死亡率高达20%~30%,30%~50%的存活者会遗留有神经后遗症。目前关于JEV感染造成脑部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文围绕流行性乙型脑炎免疫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选择性神经切断术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上肢痉挛的临床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肢体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后遗症,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外科手术治疗成为临床选择。本文对解除痉挛的神经手术"高选择性神经切断术"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两种术式展开综述,对比分析其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高选择性神经切断术更适用于痉挛靶肌肉较为局限的、支配神经明确的患者,对肢体远端关节如腕、指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更适用于存在广泛痉挛的肢体,对肢体近端关节如肩、肘等大关节痉挛的改善效果较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二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AE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AESD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AESD患儿在病程第1天出现抽搐或惊厥持续状态,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经过镇静治疗后,抽搐缓解,神志清醒,精神状态良好。但病程第6天,2例患儿再次出现抽搐。颅脑核磁共振显示额顶颞枕叶/额叶皮层下白质高信号,呈“亮树征”。其中1例患儿颅脑波谱分析显示双侧额叶异常信号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谷氨酸升高,乳酸峰可疑升高;脑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显示双侧额叶灌注减少,左侧较右侧范围更广泛。2例患儿均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B族、左卡尼汀和抗惊厥等对症治疗。其中1例患儿遗留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另1例患儿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AESD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后遗症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