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中神经监测电流刺激对家兔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损伤是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损伤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种损伤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RLNP),单侧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双侧损伤表现为危及生命的急性气道阻塞。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可引起环甲肌去神经支配,影响高声调。而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技术是通过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刺激神经,使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来判断神经的连续性和神经-肌肉的传导功能的完整性。目前被广泛用于保护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特别是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的保护中。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IONM)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本文提出一个IONM下的新操作:"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是指当探针刺激神经周围组织时,刺激点与神经在一定距离内,也可引起有效肌电反应,此距离初步定义为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可以帮助术者精准确定神经位置和走行,快速解剖,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喉科全麻手术患者应用肌松药安全性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择期喉科全麻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肌松药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RNMB)的发生情况,为提高喉科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喉科手术的成年患者,根据使用肌松药种类将患者分为罗库溴铵组、米库氯铵组和顺阿曲库铵组,记录并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等],手术时长、麻醉时长和在PACU停留时间,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情况(用TOFr表示),并记录患者在PACU言语和抬头能力,以及胃食管反流、误吸、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320例,男性188例(58.8%),女性132例(41.2%);年龄(50±13)岁;手术时间(38.6±30.1)min;麻醉时间(57.2±32.8)min;PACU停留时间(34.6±11.4)min。罗库溴铵组、米库氯铵组和顺阿曲库铵组患者分别为115、141和64例,3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米库氯铵组麻醉时长和手术时长均短于罗库溴铵组和顺阿曲库铵组[(43.53±23.90)min比(67.54±37.72)min和(68.84±29.34)min;(26.87±22.18)min比(47.16±34.83)min和(48.84±27.5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3组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PACU即刻,320例患者中TOFr<0.9者272例(88.6%),其中TOFr<0.7者105例(32.8%);离开PACU时,所有患者的TOFr均>0.9。除出PACU时点外,罗库溴铵组各时点TOFr均高于顺阿曲库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除入PACU即刻和出PACU 2个时点外,米库氯铵组TOFr均高于顺阿曲库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米库氯铵组入PACU即刻和入PACU 5 min时TOFr均低于罗库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入PACU时,320例患者中有79例(24.7%)血氧饱和度(SpO 2)<0.95,3组患者SpO 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其中顺阿曲库铵组SpO 2<0.90者4例(6.25%),低氧血症发生率高于另外2组。3组患者入PACU时言语和抬头能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6, P<0.001)。所有患者在PACU内均未发生反流、误吸、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 结论:喉科手术患者术后进入PACU即刻RNMB发生率较高且严重,随时间延长TOFr逐渐升高,RNMB逐渐减退;使用顺阿曲库铵的患者术后RNMB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重。PACU内常规监测和神经肌肉监测有益于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40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性别分为2组( n=20):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于TOF模式(频率2 Hz、波宽0.2 ms、刺激电流70 mA,串间间隔12 s)刺激尺神经。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 mg/kg,当T l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采用改良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术中T 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术毕T 1恢复至50%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 onset)、高峰时间(T peak)、10%恢复时间(T 10%)、10%~25%恢复时间(T 10%~25%)、25%~50%恢复时间(T 25%~50%)、50%~75%恢复时间(T 50%~75%)、75%~90%恢复时间(T 75%~90%)。于术毕T 1恢复至25%和75%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罗库溴铵血药浓度。计算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 结果:2组患者T onset、T peak、T 10%、T 10%~25%、T 25%~50%、T 50%~75%、T 75%~90%、气管插管条件、各时点罗库溴铵血药浓度及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1例重型破伤风的救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破伤风是由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的破伤风梭菌分泌的神经毒素引起的肌肉痉挛,轻微刺激即可诱发全身强直性发作,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1]。尽管破伤风发病率不高,但重症破伤风的病死率仍高达15%~40% [2,3]。本病例病程长达2个月,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0 d,镇静药物使用时间30 d,ICU时间50 d。该病例的救治经验为重症破伤风患者在控制抽搐,改善自律性,合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方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3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神经肌肉阻滞监测与拮抗实践指南: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工作组关于神经肌肉阻滞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实践指南基于证据提供了全身麻醉期间及术后神经肌肉功能监测与阻滞拮抗的管理推荐。主要关注神经肌肉功能监测的类型与部位及阻滞拮抗的过程,以减少肌肉松弛药残留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耦合的多尺度特征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分析卒中患者神经肌肉功能耦合(FCMC)的多尺度特征,并探讨其在运动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收治的发病后右上肢偏瘫的卒中患者( n=8,卒中组)以及健康人( n=8,健康对照组)作为受试者。对受试者进行右上肢恒定握力试验,通过复杂多尺度一致性(CMSC)分析方法对同步采集的多通道脑电和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采用一致性显著性阈值计算方法计算20个时间尺度下的显著面积指标,并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显著面积指标的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验证卒中组患者多尺度FCMC显著面积指标与右上肢上田敏量表评级的相关性。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卒中组在不同时间尺度和频率范围内的CMSC值大多较低,且CMSC高值通常出现在高频段(45~60 Hz)。在<1 Hz的低频率范围内,6/8的健康对照组在时间尺度10左右出现CMSC较高值,而5/8的卒中组在此处的CMSC值相对较低。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显著面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14.20, P组间=0.007; F时间尺度=14.35, P时间尺度<0.001; F交互作用=13.29, P交互作用<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卒中组在时间尺度9、10、11和12上的显著面积均较低(均 P<0.0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尺度分别为9( r=0.74, P=0.032)、10( r=0.62, P=0.021)及12( r=0.71, P=0.030)时,卒中组的多尺度FCMC显著面积指标与上田敏量表评级呈正相关。 结论:初步分析发现,卒中后存在多尺度FCMC现象,且尺度特征较健康人改变,其中特定尺度的FCMC特征指标有望应用于卒中患者运动状态的临床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触发肌电图对儿童脊髓拴系松解术中神经功能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触发肌电图(tEMG)对儿童脊髓拴系松解术中神经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85例术中行tEMG监测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48例患儿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儿均行脊髓拴系松解术,记录术前病变部位神经根引出靶向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tEMG刺激阈值及波幅;术后即刻再次对神经根进行监测,比较术前、术后即刻tEMG阈值的差异;术后即刻以术前tEMG的阈值刺激神经根,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引出CMAP波幅的差异(每例患者的tEMG阈值及CMAP波幅均为刺激其病变部位双侧神经根后获得的平均值)。评估患儿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85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脊髓脂肪瘤43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8例,脊髓脊膜膨出6例,继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28例。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70.8%(34/48)的患儿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与术前相比,患儿病变部位神经根的tEMG阈值[ M( Q1, Q3)]在术后即刻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3.40(1.60,5.00)mA,术后即刻:2.10(1.50,3.50)mA, Z=5.89, P<0.001];其中术后即刻31例脊髓脂肪瘤、8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5例脊髓脊膜膨出、17例继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tEMG阈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使用术前的tEMG阈值刺激术后即刻的神经根,术后即刻患儿的CMAP波幅[ M( Q1, Q3)]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8.40(5.00,17.50)μV,术后即刻:17.50(8.15,26.78)μV, Z=-6.20, P<0.001];其中术后即刻36例脊髓脂肪瘤、6例脊髓脊膜膨出、18例继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CMAP波幅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8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术前、术后即刻CMAP的波幅改变不明显( P=0.192)。 结论:术中tEMG不仅能监测保护患儿的神经功能,还可以提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肯尼迪病患者甲状腺部分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42岁,身高180 cm,体重63 kg,BMI 19.4 kg/m 2,因"发现颈部肿物半个月"入院。有明确的肯尼迪病家族史,其外祖父患肯尼迪病。既往6年前因双下肢无力就诊,肌电图(2015年)示:右尺神经、右腓总神经各段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右股四头肌、右第一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肌电图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及肯尼迪病家族史综合确诊为肯尼迪病。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用药,血压维持110~141/70~90 mmHg(1 mmHg=0.133 kPa)。查体:体温36.4 ℃,HR 99次/min,BP 150/100 mmHg,声音嘶哑,心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甲状腺专科查体:颈部不对称增粗,以右侧为著。甲状腺右叶可触及一大小4 cm×3 cm肿物,质中,表面光滑,边界尚清,可随吞咽上下活动。甲状腺左叶未触及明显肿物。神经系统查体:神清,构音不良,反应力、定向力未见异常,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3.0 mm,无震颤。双侧额纹肌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偏,舌肌萎缩伴纤颤,面部及腹部肌肉纤颤。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双手静止性震颤,左上肢肌力未见异常,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未见异常。四肢腱反射未见异常。双侧Babinski征(-),感觉系统共济运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颈抵抗(-)。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双侧叶囊实性团块,TI-RADS 3类。胸部CT:气管、支气管分支未见狭窄、闭塞及扩张,左肺上叶前段小结节,左肺下叶背段、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磨玻璃小结节。甲状腺功能检查: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余指标未见异常。肌酸激酶浓度582 mmol/L,CK-MB浓度37 mmol/L,肌红蛋白浓度222 mmol/L,余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P波高尖,余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甲状腺肿物;肯尼迪病;高血压。拟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喉返神经功能监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肉超声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为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可应用肌肉超声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加强疾病管理,并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鉴别。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肌肉超声可检测到肌肉萎缩、回声强度增高、肌束颤动等形态学改变,可评估呼吸、吞咽功能。高频超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监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